查看原文
其他

喻国明:5G+VR赋能,打造场景化的网络时光|德外荐读

现代视听 德外5号 2022-05-22


5G商用将促成

VR产业的“爆发式”成长


5G通信技术的“登堂入室”,将给VR行业带来巨大的助推力。5G比特级接入速率将使终端用户的体验发生质的变化,令用户进入“无限网络容量”的体验时代。它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是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未来网络发展中的一个“爆品”;二是流量不限的MBB模式将成为移动运营商下一个增长的驱动力。


(一)5G时代网络基础技术极大提升VR的用户体验


对于VR服务来说,4G时代的网络有带宽不足、时延较高、数据传输不够快等问题,使其用户体验较差,画面的清晰度、流畅度有待提升。此外,4G网络下的技术制约致使VR产业的建设成本过高,网络资源的带宽和时延达不到要求,而终端设备也因为HDMI有线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而出现眩晕、场景空间受限等问题。5G的商业化应用是一场新的互联网技术升级,能有效解决VR产业现有的用户体验问题。


第一,5G的网速更快。其最高的目标速率是达到10Gbps,即每秒10G比特。以高通公司给出的中值速度计算,5G只需17秒即可下载一部标准大小的电影,而4G需要6分钟。它将有效解决用户在VR使用过程中画面清晰度、流畅度的问题。

第二,5G的容量更大。5G容量是4G的1000倍,高频段的频率资源异常丰富。作为空间颠覆无界化、传播内容无辔化、传播终端多样化和访问方式自欲化的新式网络,5G的大规模天线和密集的微基站相结合,在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多万台设备,把万事万物连接起来,容纳全部世界场景。VR作为仿真影像的技术实现形式,可以通过终端将三维动态视景深入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有效将两个维度的世界连接。一旦基础平台得到解决,市场力量就会加速推动VR这一媒介形态的快速发展。


第三,5G的时延更低。低时延是指信息做出的反应极快,仅在几毫秒之内。这种速度的提升将会为对时延有极致要求的VR产业提供更好的生长土壤。由于低时延的进步,网络两端的用户将体会到信息的极速传输,使VR的沉浸感发挥到极致,也将有效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眩晕感。


除此之外,5G网络将推动VR终端设备轻量化,有效提升用户体验。过去的VR要获得好的效果,先决条件是需要有超强计算能力的主机,配合高分辨率的头盔,而前者有着高昂的价格,后者则需要用线缆连接。5G网络下发展的新的常用终端“5G智能电脑”“5G智能手机”和“5G智能电视”,配备高性能的摄像头与强大的智能算法,支持高达数千兆的速率。这些智能终端加上千兆宽带网络和5G通信,有效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利用云端计算的超强性能和可扩张性,用户不再需要将昂贵的“主机”摆在家里。而千兆宽带网络和5G通信通过新一代的通信技术,直接无线和VR头盔进行数据交互,不但可以剪掉长长的线缆,更是让VR应用可以随时展开,VR头盔可以真正变得轻量化。


(二)5G时代Cloud VR有效解决VR产业规模与盈利模式难题


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的报告,2018年全球VR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人民币,而国内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总体规模还很小。但伴随着5G网络的到来,其催生的一系列高性能终端以及Cloud VR业务平台,不仅解决了成本建设高的问题,还可以全面扩大VR的产业规模,掀起全新一轮的VR商用大潮。


云VR业务平台是以5G固移融合网络、边缘云为物理资源基础,构建Cloud VR系统业务平台。基于云VR方案、云渲染资源能力,VR终端可以节省高性能渲染成本,降低总体终端价格,推动VR普及。首先,在2B领域,重点聚焦影视、教育、医疗等垂直行业进行商业孵化,以VR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次,在2H领域,依托IPTV的规模效应,重点发力教育、巨幕、直播等重交互场景,加速VR在家庭中的应用;最后,在2C领域,基于5G网络的建设,重点发力社交等轻交互场景,使个人用户的VR体验到达极致。此外,云渲染资源不仅仅应用于VR业务的渲染,同时可以复用于AR业务、物联网业务、图像处理业务、高性能计算业务等多种应用业务。基于5G的固移融合边缘计算的业务应用部署,能够带动全面业务承载及发展,使运营商不再仅仅是管道,更实现线上盈利。


场景作为VR发展中的关键要素

价值得到凸显


场景传播实质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PC时代不同,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和信息(服务)的适配。移动场景指的是人们活动中不断面对的“环境流”,是一个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对于每一个特定用户来说,“环境流”意味着快速切换的时空,而身处每一种不同的场景其需求就会不同。


(一)场景价值得到凸显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悬挂于网线末梢的终端被激活,开始活色生香地记录和反馈人们丰富多彩的实践轨迹。透过智能手机、Pad、新型手表或眼镜等设备,“环境流”信息与移动着的个体交汇在一个个各具特点的“场景”之上,每个场景都可能与某种机会相关联,并潜在地影响着周边的诸多关系。由此,场景所具备的实时互动与沉浸体验重构了影响人们的感知因素,它既包括了身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包括了数字化、实然化的媒介因素。VR技术本身的沉浸感、自然交互和超现实的特点,可以使场景的搭建从实体空间延伸至生命与非生命体、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



而场景作为VR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将在游戏、社交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VR社交的用户可以使用更加多样的交互方式,彼此之间进入场景中一起看电影、玩游戏,在虚拟场景中建立社交关系等。VR产业带动下的智能便携式终端的泛在化也使得场景成为关键要素,公共空间、车空间、家空间,甚至家里的客厅、厨房、卧室……每个不同场景下,智能终端为用户带来了更多自由的空间和场景使用的无限可能,用户对媒体的内容及形式需求都将有所不同。这也要求未来的媒体了解不同场景的特殊需求,从而向用户提供精准、适合的内容,发掘特定媒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由此可见,在5G+VR定义的未来发展中,场景将成为一个关键词,而场景构建也将成为未来发展中价值创新的巨大“风口”。


(二)现有场景类型划分


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会有不同的特殊需求,为了能够向用户提供更好地与环境特征相结合的场景,挖掘、创新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服务,可将场景进行不同维度的划分。现有场景类型主要是按照界面形式以及功能进行划分。


1.按场景界面形式划分


按照场景的界面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现实性场景、虚拟性场景以及现实增强性场景。现实性场景就是基于显示界面形成的建构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形态,可以是餐厅、电影院、KTV、商场、酒店等为受众提供体验、交流和服务的社会公共空间,用户在此场景下满足本身的实际需求。虚拟性场景是依托于新兴科学技术、数字化媒体平台而产生的一种重要场景形态,常见的包括线上聊天室、QQ、淘宝、社交分享平台或通过音乐、戏剧、电影等搭建出的虚拟传播界面,用户在此场景下可以用更快捷、方便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内容的连接。现实增强性场景是现实性场景与虚拟性场景相结合的产物,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领域,能够增强信息内容的表达效果、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用户对场景体验的感知与认同。


2.按场景功能划分


按照场景的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实用性功能场景和社会性功能场景。第一,实用性功能场景,即满足用户基本生存需求的功能性场景,包括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安全两大需求层次,既可以是现实性实用功能场景,也可以是虚拟性实用功能场景,比如餐厅、公共厕所、智能家居等。第二,社会性功能场景,即满足用户自身价值实现需求的功能性场景,包括满足人们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三大需求层次,比如社交软件平台、音乐分享平台、网络聊天室等。


(三)VR对场景分类的重新建构


目前对于场景类型主要是从界面形式和功能作出划分。除此之外,VR时代下的VR社交已初露端倪,场景要素的加入使得用户可以在VR技术的支持下,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和内容来进行交互,延伸了人际交往的平台,互动与信息的分享在以社交为关键语的场景时代下价值更加凸显。因此,场景的社会属性——情感连接与关系沟通不容忽视。移动互联技术为受众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利用即时便捷的沟通速度、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实现了立体、自主的互动社交。特定的场景营造有助于用户之间建立包括情感连接在内的全方位社会连接,形成丰富、有效的多层次社会人际关系。未来场景将成为用户资讯连接、心理连接、情感连接的纽带。因此,可以从场景的使用方式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将场景划分为共享、分享和构建三种类型。


1.共享同一场景


如今,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发布自己的自拍或与他人的合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正是自我展现需求的体现。在这些传播现象中,传播者将自己在某时间、某环境中与某人所做某事的场景通过社交软件平台分享给他人,信息接收者可以通过诸如智能手机之类的智能终端查看,并且可以即时感知和进入这一场景。人们通常愿意在不同时刻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公开分享自己的场景信息,分享某些“隐私”或接纳他人,在VR产业大规模发展以后,人们甚至可以与陌生人共享同一场景,让他人进入自己生活的空间场景,以此来完成自我的宣泄与呈现,同时也完成与他人的关系交往。

2.分享他人场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已经从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用户,有了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并且可以按照自我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场景选择和使用。如今大多数人手机上装载的APP数量平均已超过30个,说明大众在不同的场景中有着不同的使用习惯。而在使用APP的过程中,我们在各类场景下得到信息的同时也分享了他人构建的场景。比如在大众点评看到一个食客对一家餐厅采用了图片、小视频等方式进行了点评,我们一方面会对这样的拍摄产生好奇,另一方面在也观看过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之后可能将它的链接发送给好友,继而引发连续的互动和分享,最终形成对某人某地某场景的认知和印象。场景让用户游刃有余地徘徊在旁观者和参与者之间,而在各类场景中搜寻信息则为分享他人场景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良好的契机。


3.为他人构建场景


场景的搭建既可以是宣泄自我、寻求认同,也可以成为诉求而被加以利用。为他人设置适宜的场景是今天所有成功商业模式的共识。社交软件正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构成的社交场景集合,既依赖了“地球村”的直观印象,也蕴含了“天涯若比邻”的心理感受,同时还实现了人们寻求美好回忆及追求“不散宴席”的奢侈梦想。比如微信“朋友圈”既是空间环境意义上的社交场地,也是心理情境上的驻足地,使用者很容易想到身边人也在使用的场景;而“摇一摇”的搜索方式使陌生人之间建立起联系,查找“附近的人”则为从生转熟提供了可能。其他更多的APP使用场景,比如微博、小红书等,都可以直接与陌生网友进行在线评论、私信等互动,用户一边享受场景带来的新鲜感,一边对同一场景中的其他参与者充满想象。


为他人构建场景的商业化动机绝不仅仅表现在移动社交软件的定位和互动功能上,其他很多服务价值都可以在场景的思维下得到转化。比如星巴克咖啡厅是“高档、慢消费”的场景,“麦当劳”“肯德基”是“快餐、休闲”的场景,还有很多淘宝店铺通过买家秀征集和评奖,为购买者构建完美的“卖家秀”个人场景。VR的发展将能够更好地挖掘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和服务,从而更好地为他人构建适合的场景。


简要结语:

未来的时代是场景的时代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所著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指出了“未来的时代是场景的时代”,未来的传播也将成为契合场景的传播。尤其是VR中虚拟场景的构建,让我们可以在现实基础之上进入虚拟空间里面做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且这些体验可以是可持续的、与线下生活彼此连接的,这便打开了人类生命的全新空间。


在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需要的是以人为中心、以场景为单位的更及时、更精准的连接体验。在越来越多的信息与服务依赖场景这一变量时,场景也就成为信息、关系与服务的核心逻辑和要素连接的纽带。可以想见,未来一切的产品和服务不再是单纯地从属性和功能视角出发,而是定位场景;用户所听到的、看到的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冰冷的网络世界,而是可以感知到、接触到的沉浸式体验。世界像是一个个用无数细小场景联系起来的网络,我们身处的时代也将像互联网一样迎来自己的场景化网络时光。
编者按:来源:《现代视听》2019年08期作者:喻国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佳鑫、马子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内容有删节。


推荐阅读





有收获就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