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正在」重塑新闻传播业 | 德外荐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记者 Author 史安斌 杨晨晞
在新闻传播史上,每次技术革新与应用都会推动新闻理念和行业实践的巨变。
2021年是NFT(非同质化代币)及其作为基础设施支撑的“元宇宙”(metaverse)的元年,这些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出现迅速进入了包括新闻传媒业在内的诸多领域。
在数字化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外部挑战的冲击下,当下全球新闻传媒业不仅仍未摆脱入不敷出、版权保护乏力、公信力下滑和受众参与度降低等诸多困境;同时,不断内卷化的数字传播生态也让新闻的呈现方式陷入桎梏,后真相的泛滥成灾导致伦理危机空前严峻。
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NFT技术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则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成为后疫情时代提振新闻传媒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NFT: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NFT(Non-fungible token)的全称为非同质化代币(也译作“非同质化通证”),本质上是加密货币的一种。与比特币类似,构建NFT的数据结构与加密传输交易信息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因而具有数据化结构、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等特征。
区块链由“区块”和“链”组成,本质上是一种旨在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的技术方案。由于其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征,区块链在新闻传媒业中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
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进展并不明显。例如,曾被寄予厚望的新闻应用平台“民用”(Civil),在实际运作中却并未体现出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最终“泯然众人矣”。
NFT的“非同质化”属性还体现在其提供了标记特定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方法,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等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
就技术手段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数字化为NFT的形式。各类大众媒介产品则是NFT交易的首选对象,图片、动图、音乐、视频或游戏中的物品都是“币圈”内的交易热点,这些被数字化了的媒介产品不仅具有独特性,且其产权无可争议,可以通过区块链跟踪NFT的交易和归属。
被NFT化的媒介产品既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如各类原创内容,也可以有很多副本,且每一份副本也都是可追溯的。
由于具有区块链技术的“底色”,加之“非同质化”的特色,因此从功能属性上看,NFT具有基础设施支撑、项目创作、交易流动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较为广泛地应用到了艺术品收藏、游戏等领域,许多媒介产品的数字资产都已经在NFT平台上进行高价交易,起到了保护原创、激励创意的作用。
相比之下,NFT在新闻传媒业内的“试水”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先驱者已经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可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非同质化:
NFT进入新闻传媒业的路径
要想推动NFT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就要将行业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NFT的特征相结合。NFT最大的特征是“非同质化”,而新闻传媒业也存在着许多非同质化的特征,因此沿着这一关键概念的路径,可以从不同层面探索NFT在行业内的应用前景。
纵观当前新闻传媒业,许多传统媒体机构都陷入了广告收入大幅下滑和入不敷出的困境,因而要发掘其特有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收益增长点。作为新闻传媒机构本身而言,最大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产就是在长期运转和发行过程中所积累的新闻内容。
各国都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主流媒体机构,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具有独家报道的优势和资源,拥有各类报道文本、重要人物专访、图片和音视频等资源的所有权,其历史价值和珍稀性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报道的标题、三言两语的“直播同期声”更是独一无二的“资产”。因此,传统主流媒体机构是“非同质化”的新闻产品的“富矿”。
作为独一无二的代币,NFT在传统主流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果新闻传媒机构的每一篇新闻报道、音视频甚至标题都能被NFT化,其稀缺性会吸引买家竞标,从而获得可观的收益,同时其所具有的可追溯性还能够防止各类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
美联社是第一个涉足NFT“币圈”的新闻机构。2021年3月,该社以18万美元售出了一幅名为《大选:来自外太空的视角》的数字艺术品,用以纪念在区块链领域首次报道美国总统选举。第一个将新闻报道文本作为NFT进行交易的则是美国的石英财经网(Quartz),他们以1800美元拍卖了一篇报道文本,并将收益捐出用于支持女性记者。
社交媒体也不甘落后,2021年3月,Twitter的创始人杰克·多西将他在2006年发布的第一条仅有5个单词的Twitter电子版以NFT的形式拍出了290万美元的“天价”。
《纽约时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则在特色内容产品进军NFT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21年3月,《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凯文·罗斯的一篇介绍NFT的专栏文章以NFT的形式进行了拍卖,最终以56万美元高价售出。
同月,《时代》周刊也拍卖了三本标志性的杂志封面,分别是1966年的“上帝已死?”、2017年的“真相已死?”和尚未面世的“法币已死?”(Is Fiat Dead?),每个封面都拍出了至少1.8万美元。
在上述一系列“试水”的基础上,一些媒体机构展开了更大范围的NFT布局。2021年10月,美联社以NFT的形式发售一套收藏品(Unique Moments Collection),汇集了该社在过去100年间所记录的53个珍贵历史瞬间,涵盖太空探索、世界大战、科学发现和推动人类自由和进步方面的里程碑事件的高分辨率图像,还配上了该社向全球各大媒体发送的“突发新闻快讯”的数字化副本。
以上这些尝试都为媒体将新闻内容转化成商业价值开辟了新的路径,尤其是通过新闻资源的二次开发在帮助传统媒体走出困境上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但是转型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是版权归属,由于交易的是NFT化的作品,其所有者究竟是媒体机构,还是记者或创作者本人,仍然存在广泛争议,这一全新增收渠道背后的收入分成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纷争。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事物的NFT难免存在明显的投机倾向。真正关心和热爱新闻内容本身和认同新闻价值的人往往并非交易的参与者。在“币圈”当中,代表公共利益的新闻传媒业有可能会沦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商业工具。
除了已产出和发布的内容,从新闻生产的链条向上追溯,新闻现场也是媒体拥有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媒体往往拥有进入现场、独家采访当事人或见证人和以独特视角记录历史瞬间的便利和优势。不同新闻现场的“可达性”也是“非同质化”的,而NFT同样具备与无形资产进行价值交换的能力。
在媒体机构营收窘迫、可信度大幅下滑的今天,将新闻现场的“通行证”NFT化交易也成为新趋势。2021年6月,《今日美国》报(USA Today)拍卖了第一份现场报道的“通行证”,买家能够与记者一起探访肯尼迪航天中心,独家采访宇航员,这份NFT最终以8000美元的价格售出,标志着NFT化的趋势由内容产品拓展到了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当中。
智能合约:NFT重写新闻传媒业的规则
NFT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即智能合约。这些使用和交换NFT的规则由“币圈”成员共同议定,通过使用不同的规则,可以创建不同的“分布式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DAO)。不同的智能合约将不同的人聚拢在一起,形成特定的组织。在组织中没有中心化的认证机构,所有人的行为都是透明且不可篡改的。
将NFT的智能合约引入新闻传媒业当中,能够完善内容生产流通规则和机制的建设,有效提升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传统媒体若想让受众参与到内容生产中来,往往采用动员、号召等中心化形式,会出现无法追踪和掌控的假新闻泛滥和所有权不清等问题。
由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也是非同质化的,并且需要记录和追溯,因此通过使用NFT,无论是在哪个层面对内容进行编辑、验证某个内容是否被修改,还是设置编辑访问权限等各种细节,都可以利用NFT。这样既免去了中心化的监控和管理,也使得整个内容生产和流通的过程清晰真实,其中每个细节都可以追溯。
DAO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全体成员可以朝着一个特定目标共同努力。这里没有中心化的等级制度,重大决定都是其成员根据持有的代币数量分配权重投票产生,但做出的决策却不一定以挣到更多的代币为目标,这就能够有效解决智媒时代的内容生产盲目追求流量和眼球效应的弊端,通过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自治管理保障了新闻的公共性。
在DAO的应用上较为成功的是一家名为“镜子”(Mirror)的内容共享平台。用户通过一个去中心化的、基于加密网络的平台发布内容,对自己的作品拥有所有权,并且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得与其内容品质和用户评价相匹配的资助。
该平台使用的是NFT名为“写作代币”($WRITE),这也是创作者内容发布权限的象征。当新的创意产生后,他们要通过向粉丝发行“写作代币”展开众筹,作品完成后以NFT的形式上链并进行交易,通过作品转载、粉丝打赏和“币圈”拍卖等形式获得的收益都会根据粉丝在众筹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成。
该平台借助于NFT和智能合约形成了赋予作者“创作主权”的“众筹DAO”,解决了产权不明、收入与贡献不匹配和盗版猖獗等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专栏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的积极性。对于用户而言,他们无需付出额外的费用便可获得品质更有保障的内容产品。
同时,由于DAO具有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和公开透明机制,在这个体系里建立的媒体账号及其内容对于其目标用户而言,不仅“自带”流量,而且“自带”信任度和黏性,这使得小微地方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无需像传统主流媒体那样耗费巨大的成本来打造品牌和提升公信力,从而为前者在智媒时代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看,NFT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新闻传媒机构的生产和流通链条,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利用自身的“非同质化”资源涉足NFT,建立起了专属的新闻社区。
与所有新技术一样,NFT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符合“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目前处于高潮期,成功的“事件营销”导致其行业出圈,大量资本涌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接下来的迅速“降温”也无可避免,尚未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例如,当下的NFT所拍卖出的价格多为“天价”,使之成为“富人游戏”,有悖于其“去中心化”的本质特征。另外,防范“币圈”和虚拟世界中的沉迷和隐私风险所导致的道德伦理危机也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
作为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NFT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可期的未来,区块链技术将继续作为支撑“元宇宙”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元宇宙”与新闻传媒业的融合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