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有色眼镜,消除歧视与偏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歧视是由于特殊的特征而被不平等地对待或被他人拒绝的行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存在的问题。精神疾病的名称、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精神科药物服用后的副作用等,都是引起人们歧视的特殊特征。
甚至我们说起自己是精神专科医院工作人员,也会被某些人嘲笑或以此来开玩笑。有人曾被问过,“你们精神科医生,是不是都是因为自己生病或者家里人有这方面毛病,才选择的精神科?”还有同事提到过,在大家庭聚会时,她介绍自己是一名精神科医生,而被父母纠正,说“她是心理医生”。
歧视的表现
一说到精神疾病,一些字眼可能会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呆呆傻傻、愣、懒散、相处不安全、暴力、无法控制、长期需要监护、不可捉摸、不可信任、不负责任、治不好、没有理智、不能结婚和生育、不能工作、需要长期住院……这些字眼,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有关精神疾病患者的负面信息。实际上,众多的患者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后都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但在这些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体现在患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交上,很多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没有理智的、暴力的、不安全的、有风险的,从而不愿打交道,对精神疾病患者感到恐惧,远离、甚至孤立。
工作中,有些雇主会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不负责任的、不可信任的、不能胜任工作的、不能承受压力的,因此对精神疾病患者不会雇佣、生病后辞退或调离岗位。
歧视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也同样存在。
有的家人认为精神疾病治不好、极易复发、长期需要监护,索性让患者长期住院而拒绝接回家;有的家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呆呆傻傻、没有主意,不仅家里的事情不与患者商量,连患者自己的事情也被包办代替;有的家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不能结婚生育的,对患者的婚育意愿横加阻止……
歧视的影响
1
影响患者社会功能
和生活质量
正如歧视的表现所涉及到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工作、社交、婚姻、社会地位等,几乎涉及到了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精神疾病患者首先是一个人,却由于歧视,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很多权利,甚至完全被疾病吞噬,只拥有病人的角色,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2
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
增加治疗难度
有的患者担心被诊断精神疾病而不来医院就诊,或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服药,直至病情发展到难以控制。抗拒或推迟就医,致使患者不能接受及早干预和系统治疗,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增加疾病治疗难度,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3
增加精神残疾,
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
外界的歧视使得患者四处碰壁,不得已退居家中。长期的居家生活会加重患者的社会功能衰退,造成社交退缩、精神残疾,进而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
如何消除歧视
1.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宣传不仅要面向患者及家属,还要面向学校、面向企事业单位、面向社区、面向每一个人。宣传不仅在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特别节日,而是要长期开展,不断渗透。只有对精神疾病有了科学认识,才能减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负面评价与误解。
2.正确引导媒体报道,使人们客观看待精神疾病。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是社会公众形成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看法的重要媒介。目前的一些宣传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加深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有些媒体中提到精神疾病,大都是在某个暴力事件发生后,报道肇事者是精神疾病患者。正确引导媒体宣传的方向,把精神疾病患者真实、客观、正面的形象融入到宣传中是非常必要的。
3.医疗上,提高诊疗水平和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精神疾病的诊疗水平,对精神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药物副作用的减少可以使患者更易于接受治疗,也使大众不因药物副反应而对患者另眼相待。疾病的可防可控、能治能好,会让大众体会到精神疾病并非那么可怕,减轻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成见。
4.患者本人,要克服人际排斥,主动将生活过得正常化。从一个病人转变为一个正常人是可行的,努力用正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使用得体的言语,作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努力回到生病前的自己,重新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爱与被爱…….让人们看到精神疾病能好,能像其他人一样地生活,从而改变周围人的误解和偏见。
5.患者家属,作为患者最亲近、最密切的关系人,要鼓励、支持、理解、接纳患病家人。首先,不要讳疾忌医,不要因为感到耻辱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督促患者遵医嘱规律系统服药,接受心理治疗,参加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帮助患者获得康复。同时,体谅患者的病情变化,关注积极的方面,鼓励患者努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社交、工作尽快回到正轨。而且,尊重患者的选择权与自主性,不要细枝末节都替患者做主,不要向患者隐瞒TA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要跟患者一起与医生讨论病情与治疗方案,这样才更有利于TA的恢复。
6.社会大众,主动学习了解精神卫生相关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高达16.57%。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可能患病,我们也可能成为患者本人。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主动学习精神卫生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接纳精神疾病患者,不再将他们看作异类,他们是我们中的一员。
精神疾病相关的歧视是一个社会问题,摘掉有色眼镜,消除歧视和偏见,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患者努力配合治疗,家属鼓励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去享受生活、承担责任,精神科医务人员提高诊疗水平,媒体真实宣传,大众客观了解精神疾病。终有一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冷漠与逃避,能变成理解与关爱。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于玲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