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686

其他

消除污名,从看见自我污名开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小王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有一天出门被小区的狗追赶,此后逐渐不敢出门,总担心会不会被狗咬,会不会得狂犬病,不能去上学,但即便在家也无法安心,总是担心、害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带小王到医院就诊,经过1个多月的药物治疗后小王的担心和不安逐渐消失了,继续回到了学校上学。这本是精神科日常门诊中众多案例之一。但3个月后,小王的妈妈再次来就诊,说孩子逐渐停了药,现在复发了。但我们之前明明和家长说好小王这种情况需要连续服药一段时间,不能自行停药。小王的妈妈似乎也有点愧疚,难为情地说道:“唉,大夫,实话跟你讲,我们心里压力是很大的,孩子还这么小,怎么能长期吃药呢?”“而且他也没有那么严重呀,我觉得他不是精神病吧”……我们对小王停药复发感到着急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这些话表示理解,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顾虑和担心不只小王妈妈有,这些误解观念的背后其实是精神障碍的污名/病耻感。“XX病被理解成一种偏执:是意志的失败,或是情感过于强烈。不过,不管它如何令人望而生畏,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作者采访 | 对有精神健康问题个体的一切形式的污名和歧视都是不可接受的

有童年创伤史的成年人可以从推荐的抑郁症治疗方案中获益柳叶刀-精神病学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污名化和歧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柳叶刀呼吁:结束对精神健康相关问题的污名化和歧视

Lancet)同期发表的社论指出:“所有人都有责任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采取行动,以改善我们自己、亲人、朋友和同事的精神健康。结束精神健康相关问题的污名化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70年》||从无到有:北京海淀区四季青公社精神卫生服务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维度和阶段服务需求的变化,精神卫生前辈们开展了很多从无到有的工作,包括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精神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工作规划的制定、几大学会的建立和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探索、灾后心理救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精神卫生的综合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等,推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20世纪70年代我院去北京海淀区为精神病患者治疗追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韩永华20世纪70年代,城市医院医护人员去农村送医送药,为患者服务。当时的大多数医务人员还热衷于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送医送药为农民服务。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医院,从领导到医生、护士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精神饱满、意气焕发来到农村免费送医送药。医护人员看病、护理不计任何报酬,不怕苦累,不分白天黑夜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再教育。也就是在1972-1976年的那段时间里,北京医学院精神病科(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科主任沈渔邨大夫和舒良大夫、崔玉华大夫的带领下,到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四季青公社(现为四季青乡)送医送药。农村精神病患者的处境让人触目惊心来到农村,医护人员真正开了“眼界”,精神病患者那种生活贫穷与缺医少药的现状使我们受到了“激励”和“鼓舞”,心里触痛,许多精神病患者基本得不到真正的治疗。部分患者穿得极为破烂,衣不遮体、蓬头垢面,少有照顾;有些患者被锁在家中或被关在小黑屋里或被绳子拴在桩上,还有患者被其他方式残忍地束缚,他们受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对此,家属也是毫无办法,因为他们缺医少药,害怕被患者打骂,害怕患者出去伤人毁物。尽管如此,患者冲动毁物、自伤与伤人、打人骂人、伤及人命等案件时有发生。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接下来如何工作、如何给予帮助,却是千头万绪。组织培训技术力量,让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尽快了解与初步认识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科领导和技术骨干人员经过认真周密的研究,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明确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组织每个乡村的赤脚医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详细地讲解精神疾病常见知识、如何辨认不同患者的精神症状并给以恰当治疗。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精神疾病基本概述、精神疾病症状学、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司法精神病学、疾病的维持巩固治疗与预防复发。—周培训结束后,乡村医生学到了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和态度都有了转变。他们不再认为精神病患者是“花柳痴”、“装疯卖傻”、“思想意识不好”等;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态,是患者大脑受到内外多种有害因素影响,导致他们在认知周围事物时发生歪曲与错误的判断、情绪忽高忽低或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反应,以及行为的紊乱异常、冲动毁物、怪异或不理解等,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诊断和系统治疗,不能简单粗暴地把患者禁锢或捆绑起来。有了认识的转变,乡村医生就不再对精神病患者惧怕,就有了积极为患者治疗的信心,懂得让患者吃药可以使症状好转甚至消失,恢复正常人的生活,让患者全家能过上正常幸福的日子。工作的困难与克服之道那时的乡医院没有专职精神科医生,后来在我们建议下,乡医院专职抽调了—位医生学习精神卫生知识,配合我们工作,这样我们在乡医院一级就有了技术骨干。除此,我们还组织培训各个大队的乡村医生逐家逐户进行摸底登记,对筛查出来的患者进行确诊,并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那时的药物种类也很简单,如盐酸氯丙嗪、盐酸奋乃静、氯普噻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不少患者的症状都有了明显缓解,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可以帮助家里做饭和进行简单的家务,有的还可以下地劳动,跟家人亲友的沟通和相处也好了很多。患者家属和邻居、各级领导看到这些都由衷的喜悦,对我们一年多来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希望我们能继续在当地开展服务。全科会议上,大家分享着各自的体会与经验,医护人员都很激动兴奋,同情患者的处境,纷纷表决心要到农村一线进行工作锻炼。于是,科领导决定派科室人员分期分批到海淀区的四季青公社、玉渊潭公社、东北旺公社、北安河公社、苏家坨公社、永丰公社、东升公社、清河镇、温泉镇等乡村进行送医送药工作。那时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不是单凭信心和勇气就行的。院里院外两套工作,但只有一套人马,如何处理?既缺乏技术人员、也无交通工具,路程近的每日来回几十里路,远则要上百里,如何克服这些困难?20世纪70年代初期,交通工具稀少,要去北京郊区的路程十分不方便。每天早上去农村只有三种方式:①10里以内的路程基本就是以步行为主;②骑自行车;③50多里或者更长的路就只能坐公共汽车才能到达。每天我们要一大早就起床去赶早班车,争取在家属下地干活或患者自行“出走”之前赶到,不然就可能看不到患者,那这一天就白辛苦。有时实在没赶上车,就得自己步行了。通常顺利的话,我们能在上午9〜10点钟赶到乡卫生院再由乡医骑车带着或步行同去患者家里检查、治疗、督促患者吃药。在1976年前后有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效针剂“氟奋乃静癸酸酯”和“庚酸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方便,可以每周或两周注射一次,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大大提高了。那几年我院每周下乡的医护人员约3~5个小组,每个小组1〜3位医、护人员合作搭档,分别去不同的乡医院,如果下午回来时间还早就再回病房看看患者。尽管每天的工作紧张又劳累,大家都本着一切为了患者的信念,从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日复一日地奔波于乡村为患者服务。通过几年的下乡工作,科里医生护士都得到了锻炼,思想成熟了,与贫下中农的感情加深了,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更自觉了,尤其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关心更强化了。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与感情影响下,患者随时有问题,医生护士就随时到场,例如有患者在家里或公共场所出现兴奋激越或有伤人行为,医生护士都会及时赶到处置,直至患者稳定下来才放心离开。正因为如此,那时科里的医生护士在乡医院吃住是常事,基层医生也受到了感动。他们逐渐学会和掌握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懂得辨认不同的精神症状,使用不同的药物,以及简单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一个在上级医院指导下,由乡医院和大队合作医疗站共建的精神卫生社区医疗模式初步建立形成。正是这样的多年共建模式和工作基础,对我院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我院社会精神病学研究室借鉴使用大量当年建立起来的框架资料,为现在的研究服务,并在既往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做了大量服务和研究工作,为精神卫生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新时期精神疾病类型的分布、患病率、发病率以及复发与预防等均有极大的帮助和借鉴。当时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来自患者的打骂也遇到不少,我们都是本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原则在应对。我们家访时,有时碰到的是患者拿着棍棒、铁器等“欢迎”我们,医生躲闪不及就要“中枪”。例如有一位患者兴奋冲动、拒绝服药,家里护理实在困难,急需住院,家属找到医生给提前安排住院。但患者住进病房后,知道是某某大夫提前联系安排她住院的,记恨在心,在一次上午病房查房时患者趁该医生没注意,在背后狠狠扇了两个耳光,导致该医生长达数年的耳鸣。当然,被患者辱骂、追赶的情况就更多了。还有一件事我记的特别清楚,1975年8月一个正午烈日高照,为了从乡卫生院急忙赶往一农户家看望患者,一位身体又瘦又矮的年轻医生骑着“二八式”自行车,后坐上坐着已是年过花甲的沈渔邨大夫,她身材高大。途中两人聊着对患者的治疗话题,说着说着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沈渔邨大夫突然纵身跳下车,行动很利索,但骑车人预料不及,车轮还在继续向前转动,就听见“啪”的一声,她狠狠地摔在地上,倒下被拉出几米远,双侧膝盖顿时红肿发紫。沈渔邨大夫疼得满头大汗,但她强忍着痛苦,还微笑地对这名年轻医生说:只能你自己一个人去看患者了,我实在不能走了……第二天一上班,全科对沈渔邨大夫被某大夫骑车摔伤的事就炸开了锅,但谁也没有抱怨去农村看患者这件事。当时这件事情让这位年轻医生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一直铭记在心,他对这位那么热爱她的工作以及她的患者的老医生和长者始终心怀敬佩和爱戴,那就是她对精神卫生工作的大爱精神。记得在沈渔邨大夫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上级相关部门来我院审查和征求事迹时,还专门就此事对医生进行了采访和了解。建立的良好的制度与措施通过几年的农村工作,我们深有体会:这些进展是在海淀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海淀区精防办积极配合并直接参与工作,医护人员积极发挥专业技术能力和吃苦精神,以及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取得的,这也为今后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防治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制度与措施:●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70年》||从无到有:第一个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维度和阶段服务需求的变化,精神卫生前辈们开展了很多从无到有的工作,包括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精神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工作规划的制定、几大学会的建立和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探索、灾后心理救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精神卫生的综合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等,推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制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过程中的小插曲世界卫生组织资深慢性病专家邵瑞太在1998-2001年间,原卫生部疾控司领导让我分管慢病和精神卫生等项工作。在此期间,根据司里的工作计划,除了继续推动中国精神卫生的立法以外,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我们启动了三件事情:一是调研,了解各地精神卫生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启动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确定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方向、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三是组织召开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大会并贯彻落实。后来按照当时原卫生部疾控司的工作安排,我不再继续分管精神卫生,这一短暂地和精神卫生专家们的工作,让我体会很深,学习很多,当然也留有遗憾。当时对于精神卫生的认识还是很粗浅和表面的。只是根据以往做传染病工作的经验,并不是想法明确、思路清楚、措施明确等。记得经过调研之后,随后在北京的友谊宾馆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启动制定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工作。参加人员有精神卫生专家和卫生管理人员,座谈讨论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的主要策略、目标以及实施计划等。按照惯例,会议开始时我做一个简短的开场白,介绍会议背景,关于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的一些想法,问题以及会议的安排,但是还没有说完就被坐在我旁边的北医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沈渔邨院士打断了:“小邵,我知道你们要搞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这很好。不过,如果你能告诉我,你手里有多少钱,我告诉你怎么花这些钱!”面对母校老师的提问,我一时有点发愣,以前做传染病和其他公共卫生规划,没有专家这么问过我们这样的问题。看见老师问我这样的问题,就实话实说:“沈老师,不瞒你说,我们没有精神卫生工作经费。”“你们没有钱,做什么规划啊,这不是耽误大家的时间嘛,我们在医院都很忙,没空在这里务虚,等你们有经费有钱了,我们再帮你们如何花这些钱,精神卫生很需要经费。”沈老师的问题其实应该是当时参加会议多数专家的意思,原卫生部既然认识到精神卫生很重要,就需要投入经费,修建更多医院,培养更多的精神卫生专家,给精神疾患人群看病是专家的事情。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们和专家们之间存在隔阂,这个隔阂既在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也是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常见的,我们需要在制定这个规划的目标、方法、程序、途径以及实施计划方面寻求一致。因此,我当即请求沈老师和各位会议代表同意休会30分钟,以便让我们组织会议的同事们先讨论如何开好这个会议再复会。复会之后,我们就制定卫生工作规划的一般方法、程序做了简短介绍,然后结合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就制定中国中长期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的必要性、方向、预期目标作了介绍。上午会议结束的时候,沈渔邨老师很高兴地说,“小邵,我这下明白了,你们不是仅仅关心精神卫生医疗相关问题,而是要把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卫生和社会发展规划,促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精神卫生工作,这是好事也是希望。推动临床和人群精神卫生预防相结合也是正确的方向,我们支持你们。等候你们的初稿,一定帮你们把关提出修改意见。”精神卫生专家除了具有和其他专家一样的敬业和解除精神疾患痛苦的能力以外,专家们对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沟通能力也是将精神卫生工作迅速推动的原因之一。专家们善于倾听和学习,养成了善于倾听和善于沟通的特殊技能,这是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国家公共卫生途径之后进展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和精神卫生专家一起工作时间很短暂,但是这段经历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时期,不仅对我们后来的工作影响和促进比较大,对我自己工作的帮助也很大。这里想到社会环境与精神卫生相关的一个案例。前年我们应邀访问不丹讨论该国的慢病规划。在与该国卫生官员讨论存在的健康问题时,了解到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该国卫生官员能够理解,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他们不解的是过去10多年里20岁左右年轻女性自杀率上升数倍,与不丹这样一个“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的名誉不相符合。这个现象应当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快速变化的国家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其实其他人群如中年人群由于工作家庭生活而产生的紧张和压力、老年人群因为孤独、失能产生的抑郁等精神心理健康都需要社会关注,不是医院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精神疾患、心理问题和不适与躯体健康同等重要,除了需要良好的卫生保健咨询和诊断、治疗服务以外,还需要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关注人群的精神疾患和心理问题,专业部门对于人群精神心理问题给予技术指导,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将会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或者及早得到预防与控制,将会大大促进整个人群的精神心理健康,也会促进实现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七章
2022年8月5日
其他

《70年》||从无到有:1999年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维度和阶段服务需求的变化,精神卫生前辈们开展了很多从无到有的工作,包括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精神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工作规划的制定、几大学会的建立和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探索、灾后心理救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精神卫生的综合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等,推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甘一方1999年11月11-13日,在北京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资料记载出席会议的代表约300余人,有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中国政府各相关部委,主要有原卫生部、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原劳保部、教育部、财政部、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残联的部长或副部长们以及各省市的相关领导;除上述官员和领导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大精神病院、研究机构的院长、专家学者等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关心精神卫生工作的社会各界代表。会议开幕式隆重热烈,开幕式由原卫生部时任部长张文康主持并做了重要讲话。国务院时任副总理李岚清为大会致信,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造福于广大的精神障碍患者。李岚清指出,中国政府历来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精神卫生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国务院向长期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李岚清还指出,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精神卫生工作艰巨而繁重,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继续发扬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优良传统,为促进中国人民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代表林达米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后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时任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等先后做了重要报告或讲话。图一图二图三1999年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开幕式(图二前排左一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左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图三左三沈渔邨院士)主题报告-殷大奎原卫生部时任副部长殷大奎做了大会主题报告: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报告指出,中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约有1600余万,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上升至13.4‰(不包括神经症),而20世纪50年代为2.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最高,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各类精神障碍致残问题严重,已占中国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丧失劳动能力的1/5,以伤残调整年指标(DALY)评价,精神障碍总负担的排名已跃居首位,超过了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报告还指出,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药依赖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殷大奎副部长在报告中指出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精神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社区服务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精神卫生知识匮乏、社会偏见严重;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报告的第三部分为对策,主要有:加强各部门协作,保证工作计划的落实;合理配置精神卫生资源;扶持和发展社区服务;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加强立法等。主题报告-邓朴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时任主席邓朴方讲话的题目为“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精神保健的崇高目标”。就目标问题,邓朴方主席指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精神保健,即在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使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60%、社会参与率50%,肇事率降低到0.5%以下。现在回过头来看,经10余年的努力,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精神障碍患者都已经能得到及时治疗。目前,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精神卫生服务正向边远农村不断延伸挺进。这里还要特别提到“686”项目的实施,使得我国多地区,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和监管,迈上了科学、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新台阶。但以个人之见,“人人享有精神保健”的目标,就患者而言,实事求是地说,尚有一段距离要走,如果不仅局限为患者,则任重道远,更需同仁并全社会努力奋斗。主题报告-布伦特兰布伦特兰博士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我国经政府和人民的艰苦奋斗,在国民健康水平上取得了全面并且是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介绍了全世界的精神卫生状况。布伦特兰博士称,展望世界未来,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我们生活在迅速转型、变化多端的世界中;其次是贫困,绝对贫困或相对贫困;第三个特点则是人口老龄化。布伦特兰博士还介绍了精神疾病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如世界上前十种致人残疾或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全世界范围内,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5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且每年还有1000万~2000万人有自杀的企图。布伦特兰博士称,中国也非常关注自杀问题,但世界上20%的自杀发生在中国,即每年有20万人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中国大约有600万癫痫患者,精神发育迟滞可能是中国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老年痴呆患者的数目预计今后会在中国增加。布伦特兰博士强调,医疗健康部门、政治家、政府官员和决策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视。布伦特兰博士讲话的后半部分,主要是阐述了世界卫生组织面对精神卫生问题的目标、战略、措施等内容,最后她称:“精神卫生问题的范围与我们所建议的针对性措施给我们提出了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这是可以完成的。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我们的决心、努力、能力和我们的创造性。技术人员、政治家和社会各界代表们,我诚心地邀请你们贡献你们的聪明才智,改变当前的局面并且推动全世界精神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会议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还报告了WHO西太区精神卫生现状、分析和展望。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还分组报告和讨论了有关精神病医院以及社区相关的精神卫生议题,讨论了自杀、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专题报告。最后,会议通过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宣言”。宣言包括六点,主要内容依次为:①中国响应联合国大会《保护精神障碍患者和改善精神卫生保障决议》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各国携起手来,推动精神卫生”的全球倡议及全球战略,致力于改善中国精神卫生状况;②各类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等精神障碍,是严重威胁人民心身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我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③明确提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总要求;④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精神卫生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⑤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推广“开放式、社会化、综合性”的精神卫生社区防治康复试点经验等精神卫生工作;⑥全社会广泛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反对歧视,消除偏见等。宣言最后写道:“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正在到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推动精神卫生工作登上新台阶,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为提高人民心身健康水平,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后记。时光冉冉,不觉中1999年召开的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已经过去了20年。当记录这段历史时,除了上述自己的片段回忆和查阅的有限相关资料外,还非常有幸的采访了当年具体负责会议的原卫生部疾控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处张立处长(后为副巡视员,现已退休)。张立处长身体不好,说会议的具体过程记不清楚了,但当我希望他能谈谈对会议的评价时,却满口答应下来。第二次采访时,张立处长显然是做了认真准备,言谈中时而感慨万分,时而激情涌动,所谈内容深深触动、感染自己,似乎又把自己带回那个年代,带回那个会议。张立讲,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是在我国疾病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刻召开的,原来主要是医疗,改革后工作重心扩大并转向预防和公共卫生;会议对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并达成共识——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并可以造成患者家庭贫困影响人民生活,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医疗部门的医疗问题,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共识还体现在,国务院以及所属政府各部门进一步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加强领导,并加强多部门的协调和协作。会议前虽然民政、公安,残联等部门做了很多工作,但主要还是医疗部门单打独斗,通过会议,财政、计划等多部门也都参与进来,会后才有了精神卫生工作快速的发展,如建立了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和发布了精神卫生规划;有力地推动了精神卫生立法,在会议几年后得以加快推进并在2013年颁布实施;由于多部门协调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很多具体措施得以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会议为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思想上、目标上、实施上都提出了可遵循的东西,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的数据,为精神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张立还特别感慨地说“我已经退休多年,对过去的很多事情淡忘了,但—提到会议,就想起一起奋斗的日月,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那个会议,非常想念大家。”是会议把大家聚到一起,不仅有国内的同道,也有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儿基会,澳大利亚等同道的支持。“没有高层研讨会,没有近20年大家一起的努力奋斗,就不可能有今日精神卫生工作如此大的局面和大的发展,不仅非常想念大家,还非常感谢你们这些医生护士,感谢参与组织会议的所有同志们。”张立的上述一番话,也许不能诠释或不能完全诠释会议的作用和意义,但却代表了会议组织者的心声。当我写这篇纪实或侧记时,不由亦思绪万千,不仅怀念那个年代,怀念高层研讨会的情景,想念一起组织会议和一起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兢兢业业工作的领导、前辈和同道们,更想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全面发展,为不久的将来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继续努力奋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参加会议部分人员会场外合影(左五为崔玉华教授,左六为张维熙教授)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六章
2022年8月2日
其他

《70年》||峥嵘岁月: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改扩建项目实施背景及过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金同玲2011—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处副处长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是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包括精神专科医院和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多年来,各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及本地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任务,注重改善医疗条件,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开展精神疾病诊疗,为保障群众精神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数量不多,分属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精神专科医院645所、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479所,共有精神科床位数14.6万张,精神科医师1.9万名。其中,卫生部门管理的精神专科医院413所、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233所,精神科床位数9.4万张,主要收治普通精神疾病患者;民政部门管理的精神专科医院132所,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11所,床位3.2万张,主要收治无法定抚养人和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复退军人精神疾病患者和特困精神病患者;公安部门管理的精神专科医院18所,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30所,床位约0.5万张,主要收治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其他82所精神专科医院和205所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为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床位约1.5万张(占总床位比例为10.27%),面向普通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倡导各地开展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在局部地方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在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前,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普及。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在组织机构网络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工作内容要求等方面还待健全和完善。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大多数地方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的县、乡、村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均未建立。精神卫生服务主要靠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供,以疾病诊疗为主。21世纪初,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医疗条件亟待改善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精神健康需求的增加,对精神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政府对专科机构长期投入不足,大多数医院基础设施年代较久,有的危房还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原卫生部2006年调查发现,390所精神专科机构,其部分建筑投入使用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占36.90%),其中,使用时间超过25年(1980年以前建)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建筑面积的22.41%。由于资金短缺,大部分建筑长期以来缺少良好的维护,多数建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老化问题,出现裂缝、存在着渗漏的情况和一定的安全隐患。病房门窗的密闭性能及外墙的保温性能也与现行的规范要求存在差距,既影响使用,也对能源节约不利。多数医院设计基本建设指标小,工娱疗、康复等辅助治疗用房不足,且病区配置不合理,病房条件较差,病区内比较拥挤,患者缺乏室内或室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保护患者隐私、减少患者间互相干扰等均无法顾及。一些医院封闭式住院的条件甚至不如设备先进的监狱,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病耻感。多数医院设备陈旧、落后,急需维护、更新和添置新设备。原卫生部2006年调查410所精神专科机构需要配置的28种基本设备(其中有的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更新种类)状况,只有79.5%的设备当时还可以使用,购置年限不详的占总数的18.4%,已知购置年限且使用时间超过25年的占16.2%,使用时间在5~15年的占37.6%。此外,大多数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只着重于重性精神疾病的门诊医疗和医疗为导向的封闭式住院治疗,很少开展医院外的疾病预防和康复服务。一些城市在残联支持下,在社区(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精神残疾管理系统,但功能单一,没有与专科机构实现双向转诊的服务链接。在少数过去已经开展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具有社区日间工疗站、康复站等康复机构的城市,如上海、杭州,康复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生存难以为继,濒临关闭。大多数恢复期和慢性患者常年靠家庭成员看护,家庭不堪重负。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准备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改变我国精神卫生体系落后的情况,原卫生部积极行动,组织开展了大量调研,委托有关机构开展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资源配置研究,明确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对全国精神科床位需求进行了分析,制订了全国精神科床位配置方案,提出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建议。2008年1月,原卫生部、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明确了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政策措施等。201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卫生部、民政部出台了《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改扩建项目。依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指导意见》,项目建设所需投资由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等多渠道筹措解决。中央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总投资154.12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的91亿元全部用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根据年度预算规模和具体项目情况安排。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改扩建项目实施思路1.建设原则(1)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70年》||峥嵘岁月:医疗“部分市场化”改革期间“医疗联合体”的历程

适应了当时的医疗改革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医疗联合体”,快速增加床位,为满足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要求,满足快速发展的精神病患者医疗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70年》||峥嵘岁月:化整为零,星火燎原——安徽十个市级精神病医院的建院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安徽省合肥市精神病医院李晓驷岁月悠悠,人道博爱,安徽精神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记载着历史的变迁,折射着精神医学发展的点滴光芒;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几代安徽精卫人矢志不渝、救死扶伤、艰苦创业……应时而立,开荒辟地,仁爰济世1953年,出于当时社会需要,有一批精神病患者急需医治,特别是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一部分战士因战争创伤而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为了让这些患者得到更好、更专业的医治和康复训练,经安徽省卫生厅同意,合肥市正式筹建精神专科医院,始定名为安徽省合肥市精神病医院,这是当时全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在选址时,医院被划定在当时远离城区的偏僻荒芜的地方,四周皆是农田、水塘,院内建筑几乎都是在曾经的坟头上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近220亩。1954年6月,医院正式开业。当时医院条件极为简陋,房屋仅为几排低矮的平房,医疗仪器仅有从上海购买的5台电休克机和1台X线机。医院设置4个病区,床位共140来张,主要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手段较为单一,采取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普遍采用的“三大法宝”,即药物治疗(氯丙嗪)、电休克治疗和胰岛素休克治疗三大治疗方法。职工共91名,其中医技人员36人,医师仅有3人(荣杰明、徐嗣逊、祁国良)。当时的医护人员主要由专业医校、护校的毕业生分配而来。1924年入伍的老红军章明为第一任院长,夏静波为业务副院长、刘帮福为后勤副院长。1956年9月,原先专门收治由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具有严重精神创伤战士的解放军康复七院(原安徽省精神病防治所,由安徽省卫生厅和安徽省军区共同管理),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病员逐渐减少,在安徽省卫生厅及安徽省军区共同主导下,与合肥市精神病医院正式合并,成立安徽省立精神病医院,即为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前身。这是当时全省唯一的省级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合并时,康复七院的俞心田、周庆云、孙承忠三位医生、十几位护士及二十多位患者一同并入,让医院规模初步扩大,并开展了多种工娱治疗,住院患者的手工作品还受邀送到北京展览。自1957年起,医院与安徽医学院(现为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教研组开展合作,医院提供临床应用基地,安徽医学院教研组提供医生来院上班收治患者,第一批来我院就职的教研组医生尹士杰、王兴中、陈颖、苏启庚等也自此开始承担起了安徽医学院精神病学的教学任务。1963年,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成立时,医院有19名医师成为会员,每年有一次全省性学术活动。为适应不断增加的患者需求,1963年医院还进行了史上第一次扩建。新建了2个病区,总数增至6个,同时增加床位数至近300张。后随着患者继续增加,又在院外开设门诊简易病房,多时收治几十个患者。一分为十,历经风雨,不忘初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医院各种科研、学术、技术不被重视,各种操作规程被“管、卡、压”,原有的护理制度被废止,患者只出不进,医疗和护理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期间,毛泽东同志作出“六二六”指示,要求全国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响应号召,原安徽省立精神病医院经历了一件关乎整个安徽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即在革委会、工宣队、军代表主导下,医院将两百多名人员和现有医疗物资“一分为十”,下放到全省九个地区(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芜湖市、铜陵市、黄山市、宿州市、巢湖市)和合肥市。该项工作启动之初,院内人心惶惶,抵触情绪浓厚,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动员安排,“一分为十”工作开展顺利,在人员、物资基本采取平均分配原则下,工作人员中老党员、技术尖子、军人家属等不需要下放单位的家属可以优先考虑留在合肥,其余人员根据自愿报名或者籍贯、家属下放地就近原则分配到其他九个地区。“一分为十”对医院自身发展来说可谓是场“浩劫”,当时医院仅留有10个医生及20个护士,但是从全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角度来说,它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精神卫生事业的普及,为全省精神卫生事业的繁荣培育了沃土。1970年,合肥市在安徽省立精神病医院的原址上,建立了合肥市精神病医院。而下放到合肥市以外的九个地区的人员或在当地协助开办精神病专科医院,或被收编到当地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科。其中,下放到阜阳、安庆、黄山、芜湖(原址在南陵)、铜陵、宿州的人员均在当地协助下创办了精神病专科医院,下放到六安、巢湖、滁州的人员则在当地综合性医院开设了精神科。“一分为十”后,原安徽省立精神病医院下放到各个地区的医护人员,在当地白手起家、无私奉献,陆续采购设备,招纳、培养医护人员,收治周边患者,迅速成为全省各地精神卫生事业的骨干力量。其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如阜阳市精神病医院王天祥院长、六安市精神病医院甄茂科副院长、安庆市精神病医院卢贤义业务院长、铜陵市精神病医院刘法忠院长、黄山市精神病医院李孝福院长、芜湖市精神病医院查富树院长等,这些献身精神卫生事业的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打下了安徽地区精神病医院早期基础,创造了安徽地区精神病医院历史上的辉煌。他们将先进的诊疗技术、管理经验带至全省各地,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史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四章
2022年7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70年》||峥嵘岁月:医护前辈眼中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病院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医院条件极为艰苦,设施非常简陋,没有电力设备,工作人员夜间提着马灯查病房。当时,党和政府对精神病医院的制度、床位数目、患者的生活和医疗条件等给予极大的关怀,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面貌起了根本变化。医务工作者本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把精神病患者从铁链中解放出来,但对他们的限制仍旧很多,如精神病院的房门紧紧锁住,窗上设有铁栏杆,遇到患者十分兴奋时也延用旧的约束办法。我们老一代的医护方面的前辈,见证了我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峥嵘岁月。医生说张继志教授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曾任北京安定医院科研室主任、业务组组长、精神科主任、副院长。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安定医院工作的第一个大学生,60多年来,他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杰出的精神科医生,做过科研主任、临床科主任、医院副院长,从医几十年,见证了精神卫生事业与新中国同步发展的全过程。张继志教授回忆起50年代的日子,说“那时,我的宿舍在医院最后面的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寒冬腊月不会生火,经常挨冻。同事们知道此事,轮流帮我生火,暖的不光是身体,更是心里。因为医生少,技术力量薄弱,工作任务很重,艰苦的环境反而激活了我蓄积的能量。那时,我们每天工作11〜12小时,虽然感到体力有些吃不消,但精神是愉快的。”在艰苦的环境下,张继志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他始终坚持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对精神科病房和诊室不离不弃,经他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20世纪50年代,由于医院分部多,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查房会诊,回龙观、北锣鼓巷、蓝靛厂等分部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他坦言,累是肯定的,但是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就是患者和家属的盼望及分部同事们的期待。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张继志就试图建立北京地区的精神病防治网络。在他设想的蓝图中,这个网络将以北京安定医院为中心,建立各个区(县)级基层防治网,负责北京地区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工作。张继志在总结当年的尝试时说:“那时候,力量单薄,资历太浅,工作起来非常艰辛。1958年6月,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召开,这在当时对精神卫生领域影响极大,引领精神卫生事业走向一个新高度。这次会议制定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工作方针,提出了药疗、工疗、娱疗及教育疗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会后要求在各地主要专业机构建立防治科,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建立以精神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三级防治网,培训一支以社区为重点的精神病防治的基本队伍,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使社会各界人士对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更加重视。这次会议与我们的设想不谋而合,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1958年6月,在北锣鼓巷分部成立的东城区精神病防治所就为这张防治网络的铺设奠定了基础。1958年9月,北京安定医院防治科正式成立,那一年,53名医务人员告别了工作多年的市内大医院,帮助各区(县)建立精神卫生保健所。经过六年的努力,到1964年,18个区(县)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全部配齐,正式运转,北京安定医院也成为全市精防工作的核心指导。精神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治疗和上门服务,这是我最想看到的情景。”护士说冯莉莉主任,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护士学校。20世纪80年代末,曾任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及精神科护理专委会主委,是北大六院第一位护理部主任。王秀娟主任,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护士学校。20世纪90年代后期,担任护理部主任,曾任中华护理学会精神专委会副主委。邓芝兰护士长,195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护士学校。周桂洪主任,1954年毕业于原广州市护士学校,1964年获得广州市业余医科大学医疗系文凭。曾任广州市惠爱医院护理部主任。沈长慧主任,1941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护士专修科,后留学美国。曾任北京安定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第十八届常务理事。屠丽君主任,南京脑科医院老护理部主任。俞静如,1957年毕业于杭州护校。这几位位德高望重的护理前辈,从护理的角度也见证了上个世纪50年代精神科的发展。据1957年毕业于杭州护校的俞静如回忆,早期,由于临床上对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甚少,又缺少药物,这些病员的幻觉、妄想,兴奋、躁动等症状控制不理想,甚至相互间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三四名医护人员也无法阻止。医护人员也时常会受到突然袭击,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有过挨打的经历。周桂洪主任回忆,“病房是封闭式管理,但有部分房间是开放的,饭厅和大厅这些地方可以让患者自由活动。其他房间的门是上锁关住的,房间门也不是完全封闭,门上有铁栏。从门外往里面看,上半部是可以看到病房里面的,下半部看不到。病房里面都没有设独立的厕所,但配有马桶。当时新入院的患者,多数都是被捆绑入院的,入院后被绑在床上,等待情绪稳定了再解开活动,房间里活动的范围也不大,只有10多平方米,比较小。大多数患者都是出来饭厅吃饭,少部分在房间吃,工人会把饭送进房间。有一些住在单房的患者,比较狂躁,给他们送饭的时候,不敢打开房门,从门下部的专用窗口把饭塞进去。1953年,实施保护性医疗制度,在病房中完全废除铁链、手扣锁禁精神病患者,各病房开始安排患者读报、打球,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57年,开始设立工娱疗室,专人负责并制订出具体计划,包括病房护送患者到娱疗室及接回患者的交接手续,工娱项目的安排等,当时有刺绣、编织、绘画等活动。”冯莉莉主任、王秀娟主任、邓芝兰护士长等提到,1958年,由政府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精神是“精神卫生服务向社区延伸”。在会议精神引领下,在当时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基础上,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前身)提出了“精神病患者大解放”的口号,医疗管理提出“废除约束,打开病房大门”的具体措施。为保证患者安全,医疗上积极开展治疗,提高疗效,如增加胰岛素、电休克治疗床位,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电针治疗、人工冬眠降温治疗等。为配合创新模式的实践,病房开展“医护一条龙”服务,护士参加医疗查房,参与出院患者家庭随访工作,为家庭提供预防复发的知识等。突出改变的有六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关锁方法,打开大门,所有患者自由到工娱治疗室参加活动,特别是伴有兴奋、攻击行为的患者,在护士监护下也获得同等参与各种活动的权利。废除固有的歧视、随意约束患者的做法,用整体人的概念看待患者,用辩证的思维分析精神症状给患者带来的困扰。发挥患者现存的优势,激发患者过正常人生活的勇气,帮助有需要的患者洗澡、洗衣、喂饭、排泄等,践行了“视患者为亲人,胜似亲人”的服务宗旨。第二,创新活动得到社会的支持,某厂赠送一台织布机,手把手教患者织围巾、袜子等工作技能。第三,工娱治疗室拓展康复项目,鼓励患者参加,希望患者在训练和活动中,减少精神症状带来的影响,保持稳定的情绪。参与活动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基础上,根据其兴趣爱好,学习缝纫、编织、手工制作、书法、绘画、雕刻;舞蹈、唱歌、话剧、朗诵、文艺表演;篮球、跳绳、健身操等。第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患者参与社会服务、适应正常生活的机会,护士带患者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到中山公园游园,设立小卖部,患者承担售货员的角色等。第五,废除患者深暗色不合体的病号服,精心设计,选择色彩适中的布料,制作服装,修饰患者的仪表。第六,关注环境的清洁和美化,各病房采用不同颜色的窗帘,给患者温馨和大爱的感受,使患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沈长慧主任回忆说医院不断扩大,急需护理人员,到哪里招人,成了让人头疼的事。当时的护理队伍力量薄弱,人员文化层次不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和街道,根本没学过护理,更别说专业知识。那时候,上岗前的培训是必须要接受的。这些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护理人员,特别能吃苦耐劳,都很朴实,为了挣钱养家,她们安心本职工作,不畏惧,不怕累,到我来医院的20世纪60年代,他们已经在岗位上独当一面了。而回忆起自己初来南京脑科医院的情景,屠丽君也是感慨万千,那时医院的周围,除了随园以外,都是坟地、菜地,白天都有些荒凉,夜里更是会有星星点点的“鬼火”,令人心里发怵,不敢出门。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屠丽君认为人性化护理的理解就是护理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要;护士不仅要执行医嘱,而且要主动去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不仅是完成各项生活护理和技术操作,更要感受患者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屠丽君曾接到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来信,信中说:“我始终记得我的责任护士在住院时的一句'有事就找我’,促使我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我感觉是有人陪着我,支持我的……”结语:致敬我们的前辈,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了精神卫生的星星之火。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二章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70年》||峥嵘岁月

点击蓝字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70年》||学科发展:精神科量表的引进和推广

Schedule(DIS-II),是当时正在做的美国流行病学调查Epidemiologic
2022年7月8日
其他

《70年》||学科发展:我国成瘾医学的发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在中国社会迅猛变革的同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遍布全国的精神卫生之花,争奇斗艳,各吐芬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铁桥、郝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赵敏
2022年7月5日
其他

《70年》||学科发展:中国的心理治疗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在中国社会迅猛变革的同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遍布全国的精神卫生之花,争奇斗艳,各吐芬芳。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赵旭东“心理热"高潮迭起,顶点在哪里?一一医学人类学家黄宣颖特稿赵旭东:黄宣颖医生在哈佛大学师从Arthur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70年》||学科发展:中国的心理治疗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在中国社会迅猛变革的同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遍布全国的精神卫生之花,争奇斗艳,各吐芬芳。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赵旭东由于年龄的关系,我们这代人对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心理治疗发展情况不熟悉。只有心理学家钱铭怡等写过1949年前的心理治疗发展历史,可供参考。精神科医生方面只能从零星的书面资料里,从前辈专家的口头交流里,得到些碎片化的信息。以下就以不太严谨的讲故事方式,介绍近七十年的一些事情。1949年前,舶来品心理学上不了台面,没有心理治疗专业人员中国是在1881年后引入现代心理学的。上海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学院的颜永京,第一个教授《心理学》。由其翻译的《心灵学》一书出版于1889年,是中国第一部汉译的西方心理学著作。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跟随冯特学习过的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第一个心理学系。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天津、厦门、武昌、广州的多所大学陆续开设了心理学系。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929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这些机构重点在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没有太多涉及临床心理学或医学心理学。抗日战争前,与心理治疗比较相关的学术活动,主要是一些学者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译文,创作、翻译了一些论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的书,以及一些有心理学内容的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心理学家高觉敷1930年、1936年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朱光潜引进弗洛伊德、考夫卡和苛勒的学说以及“行为主义”,发表《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等著作及文章。潘光旦翻译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霭理士的《性心理学》,对进化论、心理学、性心理健康概念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几乎在同一时期(即19世纪晚期至1949年)建立起来的精神病院,重在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看护功能,没有多少心理学成分。精神科医生关于心理治疗的文献缺如。陈向一提到,上海的粟宗华、长沙的凌敏猷,讲授和介绍过精神分析等心理治疗。近些年来我们才发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还是有几位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医生或心理学家,他们堪称是例外。德国专家Alf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心愿达成魔法||清晰表达你的需求

MAN,有助于我们提高人际效能、维护自尊、提升生活幸福感。赶快在日常生活里练习并使用这一魔法吧!参考书目《辩证行为疗法:掌握正念、改善人际效能、调节情绪和承受痛苦的技巧》【美】马修·麦克凯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70年》||学科发展:精神卫生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我心中的中南大学湘雅精神卫生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在中国社会迅猛变革的同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遍布全国的精神卫生之花,争奇斗艳,各吐芬芳,同时精神科医生培养和教学也渐渐步入正轨,至今为止,已经硕果累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中国精神卫生领航者们在改革开放前后着手各地精神卫生学科的建设,犹如辛勤的园丁栽种下一株株小苗,几经风雨,现在多已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这里有其中几个精神卫生专业的成长故事,包括北大精研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济宁医学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70年》||几个第一:病退抗美援朝战士的家:荣军医院的设立——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钱敏才浴火而生我们医院是伴随着抗美援朝的隆隆炮火建立的。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2月,首批800多名志愿军伤病员被转移到浙江省绍兴的诸暨县。他们的伤病以肺结核、胃病、冻伤、肢体残疾为主,还有一些是精神障碍。诸暨县医院容纳不了这么多伤员,所以伤员全部被安排在百姓家中,由军队调配200名医务人员进行统一照料。为了方便管理前线转来的志愿军伤员,浙江省卫生厅调用省立诸暨医院、严州医院全部设备及工作人员建立了第一疗养院。随着伤病员的不断增多,第一疗养院也根据级别、病种等分为若干个疗养所,之后又在第一疗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后来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康复医院。1951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决定在浙江省建立一所100张床位的精神病院。为此,浙江省康复医院管理局指定由第一疗养院(即第一康复医院)进行筹建。浙江省第一康复医院精防所郑家村综合办公楼(图左)和食堂(图右)现位于绍兴市诸暨市暨阳街道金鸡山后居委会辖区的安平路浙江省卫生厅接到指令后,将第一疗养院的三所改建为精神病院。后由于单独建院所需经费、医疗设备和房屋不足等原因,同年12月,浙江省卫生厅批复“关于精神病院名称应改为精神病防治所,提升周鹏云为该所所长”。正式定名为浙江省第一康复医院精神病防治所,这就是我们医院的前身。也是浙江省第一家精神病院。精神病防治所在距离诸暨城南三华里的郑家村,利用一间祠堂加以修缮作为该所用房,设床位50张。1952年3月5日开始收容病员,共收容由华东野战七院和散住在各所的精神病员60名。当时有医师、医士7名,护士和其他人员48名,共55名工作人员。同年11月,该所在距离郑家村五华里的天车罗村利用民房改修,增设床位60张,收容由东北转入的部队精神病员;两村各设有两个病区,共四个病区。另有门诊室、办公室等。利用郑家村祠堂改建的浙江省第一康复医院精防所病房现位于绍兴市诸暨市暨阳街道金鸡山后居委会辖区应需而长1953年4月,精神病防治所专配护士、工人各1名,开展病员的工娱治疗。7月,工作人员增配至170名。按病情轻重对病员分开管理。9月,在郑家村开始开展胰岛素休克、电休克治疗,设治疗床14张,配备医、护、工8名工作人员。1954年10月,第一康复医院又将原二所、三所(分别位于应山村、碑亭村)房屋划给精神病防治所,修缮后作为病房。自此,固定床位由原来的110张增至300张,收容华东各军区转入的精神病员。当时实收住院病员417人,工作人员也相应增至400余名。同时设置睡眠治疗室,对精神病员进行药物睡眠治疗和电睡眠治疗。这417名志愿军精神病员入院时,大多年龄只有20多岁,最大的不超过35岁,还有不到20岁的小战士。之后,除部分康复出院,或转回原籍继续休养治疗外,最后剩下146人长期留院休养直至终老(最后1人于2013年12月25日去世)。146人中,不少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志愿军病员档案1955年6月1日,浙江省康复医院管理局将第一疗养院精神病防治所与第一疗养院分开,建立第五康复医院,专门收治部队精神病员,固定床位300张,直属浙江省康复医院管理局领导。1956年2月17日,康复五院开始从诸暨市迁往湖州市。2月29日,256名病员和267名工作人员安全抵达湖州。原址尚留80名病员,34名工作人员,设疗养所,该所于次年4月也迁至湖州。5月12日,中共浙江省委发文将浙江省第五康复医院改名为浙江省精神病院,归属浙江省卫生厅管理。此后,医院除继续收治已复员留院的部队病员外,开始收治全省各地的精神病员。1956年浙江省精神病院二病区工作人员在医院(丁家花园)前合影1957年5月23日,浙江省卫生厅将医院行政、人事、财务正式移交给湖州市人民委员会管辖,医院业务工作则仍由浙江省卫生厅领导,主要任务是负责复退军人精神病员的收治工作;开展全省精神病防治的调查研究、技术指导、科研等工作;担负本省其他地区精神病患者的收治工作。1958年4月1日,医院根据浙江省卫生厅通知精神,开始收治社会精神病患者。9月,成立防治办公室,对湖州市和吴兴县的两个区共30万人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抽调医务人员,负责开展全省精神病防治工作,对各地精神病防治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并协助桐乡乌镇、金华、绍兴、天台、宁波、温州西山、瑞安、慈溪、永康、义乌等地建立精神病防治机构,组建浙江省精神病防治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医院条件极为艰苦,设施非常简陋,没有电力设备,工作人员夜间提着马灯查病房。据1957年毕业于杭州护校的俞静如回忆,早期,由于临床上对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甚少,又缺少药物,这些病员常会出现幻觉、妄想,容易兴奋、躁动,甚至相互间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三四名医护人员也无法阻止。医护人员也时常会受到突然袭击,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有过挨打的经历。浙江省第五康复医院精神科刘哲人提着马灯在查房1983年1月,医院划归浙江省嘉兴地区专员公署管理,改称嘉兴地区精神病防治院。1984年3月1日,因撤地建市,医院又改称湖州市精神病院。1994年8月,经湖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浙江省卫生厅批准,增名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二章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疫情心理调适系列动画返场助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2年3月中旬至今,奥密克戎在全国各地猖狂肆虐,威胁大家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给大量临床工作者、武警官兵、疾病防控工作人员等防疫一线人员,增加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新冠疫情作战,我们已经走到了第三个年头,相信每个人也已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本轮疫情,又再次冲击大众的心理防线,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再次来袭。2020年疫情初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制作了10集针对不同人群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调适系列动画,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文明办推荐,在“健康中国”“学习强国APP”等公号相继转载,央视CCTV-13频道中午“新闻30分”之后播放,航空公司飞机、高铁、地铁站、商场室外LED屏上及地方卫视、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推送,以缓解公众心理压力。现在是时候帮助大家复习复习啦。老年人心理调适儿童心理调适青少年心理调适孕产妇心理调适返岗工作人员心理调适一线防疫人员心理调适居家隔离人员心理调适确诊和疑似患者心理调适因疫情去世人员亲属的心理调适心理问题调适方式希望这套动画,能够一直守护您的情绪,帮您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如果上述短视频无法满足您的个体化需求,您还可以通过全国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为主开设的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寻求帮助。(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守护您的心理健康)疫情之下,让我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编辑||何萤萤排版||白羽审核||马宁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百态人生心情万花筒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2年4月7日
其他

当来自星星的孩子长大了——成人孤独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13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正式提出了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2022年4月1日
其他

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守护您的心理健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虎年要到啦,给大家先拜个早年!年味越来越浓,冬奥也越来越近。北京冬奥会的即将召开和奥密克戎的流行给我们当前的疫情防控带来了双重挑战。在疫情防控政策收紧的当下,不论是返乡团圆、就地过年还是坚守工作岗位的朋友们,都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一些波折和困难,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困扰或心理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初期,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及时收集整理并多次更新了以各省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为主开通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为普通公众、重点人群寻求心理支持提供了有效的求助渠道。2020年2月至2021年底,这600多条热线已接听电话160余万次。为帮助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春节,我们再次更新了全国各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为主开设的热线信息,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全国各省心理援助热线一览表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2年1月30日
其他

隐藏的偏见

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由精神疾病所带来的歧视及病耻感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而言,病耻感是在康复过程中极大的负担,也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极大障碍。病耻感与许多传统的观念和社会偏见相联系。一直以来,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亲属常常会感到羞耻或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可能讳疾忌医,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和疾病加重或慢性化;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也常常因此遭遇异样的眼光与不公正的待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化、包容性都在增加,社会各界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爱也在增多。与过去赤裸裸的歧视不同,精神疾病患者遭遇的偏见更加隐匿,但同样伤人。即使在完全康复之后,仍有可能遭遇不易察觉的偏见,导致他们的才华被埋没,想要为社会做贡献的心意被践踏,甚至使整个家庭再次坠入痛苦的深渊。消除偏见与歧视,让我们共同努力。视频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EGCs1lqrP0HxHvMon-wKw提取码:pn7a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即使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我们的美好未来,不会被偏见耽误

我国成人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达16.57%,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抑郁障碍次之,其余还有双相障碍、酒药依赖、精神分裂症等众多病种。一旦罹患精神疾病,就需要像其他疾病一样去积极治疗。无论起病早晚,无论病程长短,无论是否复发,只要决心好起来,什么时候开始干预都不算晚。通过科学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治疗手段,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他们完全有底气追求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本视频采访了几位勇敢地跟我们分享他们患病经历与想法的病友,他们善用身边的资源,毫不犹豫地脱离疾病的泥沼。他们对社会充满善意,思路清晰,愿意用自己的故事,唤醒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客观认知。他们的希冀与理想跟大家一样,想要正常就业、回馈社会、开心生活,他们仍旧拥有和你我一样的美好未来。视频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a-hRLylv4A5Q5s9gE10kA提取码:dgp6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即使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1年10月9日
其他

加强自我关爱,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TEACHERS'DAY2021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作为中学心理教师,想与大家谈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校相关的软件硬件设施也逐步完善,不少中学校园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但被人们誉为“园丁”的教师们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近年来,一系列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发现身边不少教师表现出了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情绪持续低落,记忆力下降,对工作提不起劲,不想上课,不想说话;焦虑不安,进而引起失眠、头痛、背痛、肌肉痛等身体不适;情绪烦躁,不许学生违逆自己,一定要学生“俯首称臣”乖乖听话;甚至有的有过自杀念头或行为……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在校时间会更长。学生通常很关注老师的评语、态度,甚至一个皱眉、一抹微笑。教师的心理健康、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个性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曾接待过这样一位学生,她第一次到咨询室的时候,说自己已经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休学一学期后来复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她诉说造成如此病情的诱因是她曾经的一位老师,对她要求特别“严格”,让她很害怕。最后甚至一听到那位老师的声音,她就有惊惧反应,无法正常上学。而这位老师在学校一直有着较好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但是她曾有一段时间经历了家庭的重大变故,情绪没有及时处理就投入工作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了影响。可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们匆匆上课的背影和伏案备课的侧脸,想到的是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谆谆教诲的形象,当他们面临巨大压力时,却很难被关注到。某中学一位男教师,性格温和,对待同事谦虚有礼,他执教一个班级的数学,并担任管理工作。这样一位兢兢业业、沉着稳重的老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教师团体辅导活动中才打开心扉,和大家坦言近两周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光,因为他的至亲可能得了癌症,还在等最终的诊断结果。他在讲述过程中声音哽咽、眼眶泛红,禁不住落泪。同样是在另一次学校的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们轮流述说自己近期的状态。一位女老师突然情绪失控,抱头痛哭,几分钟后冷静下来。告诉我们她现在学校医院两头跑,照顾生病的老人,还要兼顾家庭和孩子,早就筋疲力竭了,但是也没有一个能让她倾诉的地方,没想到在这个场合“失态”了。身边的同事们纷纷给她拥抱,安慰她、鼓励她。两位老师都在辅导结束后真诚地表示,这样的团体辅导活动给予他们情绪释放的空间和很大的心理支持。如果老师们能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建立自我心理保健和维护意识,定期积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必要时寻求个体心理干预,那么老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必然能大大改善。我国有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6.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对照这个指标,老师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心理是处于什么状态呢?知晓了以上心理健康的指标后,老师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出调整:1、更新观念,终身学习树立积极的育人理念,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颁布与落实,老师们可以看到国家政策所传达出来的核心理念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育人不等于“育分数”“育成绩”,所以让学生健康阳光地学习与成长才是我们老师的本职。在这样的工作理念下,老师们在对待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就会采取更加积极、科学、有效的方法,避免因不恰当的言行给学生心理带来不必要的伤害。2、积极沟通,加强自我关照,
2021年9月10日
其他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写在9.10世界预防自杀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尤为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一些很棘手的心理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ICU病房外,小丽的妈妈正在低声抽泣,她想不明白,为什么15岁的女儿会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命。看着躺在ICU病床上的女儿,她心如刀绞,大脑一片空白,手里拿着女儿写下的遗书,她怎么也想不到,性格开朗的孩子会选择自杀。遗书上写着:“对不起,我太累了,这样的情况拖下去,还不如死去,起码可以自由睡觉。我是没用,但是所有的苦,我都放在心里,不愿意在你们面前表露出来,我只以一个乐观的样子面对你们,实际上,我的心一直告诉我:你是一个没用的人。”字体很稚嫩,但是字字沉重。关于青少年自杀的一些误解问青少年自杀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吗?数据给出的答案:并不是。自杀是全球青少年群体(15-29岁)的第二位死亡原因[1]。在我国,也是类似的情况,自杀在10岁之前比较少见,但是在10-25岁青少年非疾病死因中,自杀仅次于交通事故和溺水所致死亡。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就更多了,1/7的青少年产生过自杀念头,而实际自杀行为产生前通常都会有自杀念头。因此,需要对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多加关注。答问青少年自杀前父母通常能获知他们的自杀想法吗?答案:不是。很多父母认为自己能完全了解孩子的想法,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幸福,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即使有,也是无病呻吟而已。实际情况如此吗?事实上,很多有自杀想法的青少年并不会主动告诉父母,很多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后,父母陷入一种茫然的状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为什么没有发觉?”答问自杀的青少年都是心理脆弱吗?答案:不全是。很多新闻报道青少年自杀的导火索常常是很小的事情,比如考试不合格,被老师、父母责骂,与男(女)友分手等。因此,有人得出“结论”——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一点点打击都承受不了。实际上,青少年的自杀是“最近的直接诱因(扳机点)”+“前阶段的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后者是长期的影响因素。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复杂,涉及的因素包括个人生理和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比如患有精神科疾病(抑郁症、双相障碍等),被学校其他人霸凌,有家庭暴力创伤史,长期慢性躯体疾病,学业压力等。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患病率已达1-2%[2],并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虽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达到临床痊愈的疾病,但是由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及监护人对精神疾病缺乏科学认识等原因,抑郁症的诊治率仍然很低,绝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答帮助处于自杀高危中的青少年1.
2021年9月9日
其他

对心理治疗的十个常见误解

总之,我们的心理和身体一样,也会遇到困难和生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能够帮我们疗愈心理困扰和疾病。我们对心理治疗不用过分相信,也不用刻意排斥,科学认识,消除误解,合理选用。
2021年7月22日
其他

“孤独症”就是个性孤独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对于很多人来讲,孤独症这个词很陌生,我们容易按字面理解的那样,认为孤独症就是表示一个人很孤独或很自闭。以至于,门诊提到“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时”,曾经有家长反驳“不可能,他有两个兄弟姐妹,家里很热闹,他怎么会孤独呢?”什么是孤独症?孤独症由“autism”翻译而来,也被称为“自闭症”。学术全称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还有很多人可能通过一些媒体报道或影视作品对孤独症有一些认识,比如《自闭历程》,但都过于夸大了当事人的专长,忽视了孤独症给当事人带来的社会功能损害。电影《海洋天堂》的大福,原型来自一位比较典型的孤独症患者。和大福类似,现实生活中,如果缺乏早期和系统的干预,相当数量的孤独症患者会因为症状而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
2021年3月31日
其他

“打呼噜”引发的车祸……

2020,323(14):1389-1400.DOI:10.1001/jama.2020.3514.[3]
2021年3月19日
其他

世界抗癌日|关爱肿瘤患者的身心康复

Firzsche)著,熊娜娜、曹锦亚译,中国协和医科出版社,2016年。2.《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大卫•赛尔旺-施莱伯(David
2021年2月4日
其他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系列动画

”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给大众带来心理压力,有些人还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焦虑、紧张、恐慌等情绪反应。为提高大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2020年2月,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制作并推送了10集不同人群心理调适动画短视频,旨在帮助大家调整情绪,提高心理免疫力。”1.《返岗工作人员心理调适》《居家隔离人员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动画视频-1,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2.《老年人心理调适》《确诊和疑似患者及家属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动画视频-2,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3.《一线防疫人员心理调适》《青少年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动画视频-3,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4.《孕产妇心理调适》《因疫情去世人员亲属的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动画视频-4,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5.《儿童心理调适》《心理问题调适方式》心理调适动画视频-5,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
2020年12月31日
其他

专家漫话——孤独症

孩子不理人,这是太内向?孩子说话晚,2岁不会叫爸爸妈妈,这是贵人语迟?孩子很固执,只穿同一件衣服,这是有个性,做事情专一?我们总是把孩子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解释,期盼等长大了就好了。但上述孩子的这些表现真的可以一直等下去吗?我们要警惕,他们可能患了孤独症。孤独症,俗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孤独谱系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孤独症主要表现为社交缺陷、交流困难、兴趣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甚至导致精神残疾。但是,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唯一的有效治疗方式就是康复训练,越早开始训练,效果越好!请跟随小编一起观看本集精神心理科普漫话——孤独症吧,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如何干预,给予孤独症孩子最大的关爱和支持~~相关链接:专家漫话——酒精依赖专家漫话——抑郁症专家漫话——焦虑障碍专家漫话——多动症专家漫话——抽动障碍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11月6日
其他

专家漫话——抽动障碍

“挤眼睛、发怪声,甚至骂脏话,孩子到底怎么了?”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很无奈,家长很闹心!家长可能还会严肃教育批评孩子,希望孩子能努力控制一下,不要恶作剧,但孩子的表现竟然更重了。实际上,这些孩子可能患了抽动障碍。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其表现各异,症状时好时坏,情绪紧张、疲劳、兴奋或生病发烧时症状会加重,愉快放松时会减轻。抽动障碍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学习和人际交往。家长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了解这不是孩子恶作剧,不要为此批评孩子,要帮助孩子减少紧张情绪等可能加重抽动症状的因素。同时也需要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缓解痛苦。那么,抽动障碍具体有哪些临床表现?应该如何治疗?让我们一起观看本集精神心理科普漫话——抽动障碍吧~相关链接:专家漫话——酒精依赖专家漫话——抑郁症专家漫话——焦虑障碍专家漫话——多动症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11月4日
其他

专家漫话——多动症

童年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有的孩子精力过于充沛,闲不住,无法安静听课,即使安静坐一会也时常心不在焉;有的爱接话茬、调皮捣蛋,经常扰乱课堂纪律,这让家长和老师都很苦恼。家有“熊孩子”让家长苦不堪言,他们会因此训斥孩子,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认为孩子有品质问题。但没想到,孩子因此可能表现的让家长更难管理了。其实,他们患了一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疾病,俗称“多动症”。调查显示,20个学龄期孩子中就有一个被多动症困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这些孩子不喜欢上课、写作业。有的表现为活动多、脾气急。他们也会因无法专心听课而苦恼,但自己又无法控制。多动症会明显影响孩子的心理、学习和生活。幸运的是,经过系统治疗,大部分多动症的孩子可以正常学习和生活。多动症常见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治疗?有哪些误解?让我们一起观看本期精神心理科普漫话——多动症,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相关链接:专家漫话——酒精依赖专家漫话——抑郁症专家漫话——焦虑障碍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11月2日
其他

专家漫话——焦虑障碍

“焦虑”一词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明天期末考,我焦虑的一晚上没睡好!”“要见未来的岳父岳母,我好焦虑呀!”“今天领导又加了任务,我太焦虑了!”那到底什么是焦虑呢?在遇到压力、困难、挑战、危险时,我们会出现担心、紧张、不安、烦躁、恐惧等情绪,这就是“焦虑”,是人类最普遍的情绪之一。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让我们保持一定的紧张水平,激发内在动力,通过适宜的行为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后,焦虑也会随之缓解,这是一种正常反应。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环境因素不相称,明显超出了必要的界限,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则要考虑为焦虑障碍了。研究显示,我国成人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高达7.6%,是各类精神障碍中最高的。但焦虑障碍的识别率并不理想,很多患者饱受疾病折磨而未求治。因此,提高对焦虑障碍的认识任重道远。那么焦虑障碍具体有哪些表现?如何治疗?患者该如何应对?请看本期专家漫话,您会从中找到答案。相关链接:专家漫话——酒精依赖专家漫话——抑郁症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10月30日
其他

专家漫话——抑郁症

精神健康知识系列漫话第二集来了~~大部分人在遇到困难、挫折后,会出现难过、悲伤的情绪,但这种情绪一般是短暂的,多数人很快就能走出重围,重新拥抱生活的美好。然而,有些人似乎找不到出路,持续地感到悲伤、低落、消沉,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精力体力下降,丧失生活的动力,无法学习,不想工作,不愿社交,甚至无数次想到离开这个世界,这可能就是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如同高血压、心脏病是因为血管、心脏出了毛病,抑郁症是大脑情绪调节出了问题,多种因素参与了疾病的形成,并不是“性格软弱”
2020年10月23日
其他

专家漫话——酒精依赖

亲们,你猜对了吗?推出的第一集专家漫话是酒精依赖哦~~饮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寻常百姓,莫过如此。好友相聚时,“酒逢知己千杯少”;娱乐休闲时,“一曲新词酒一杯”;思念故乡时,“浊酒一杯家万里”;失眠失落时,“对酒当歌寻思着”;欢畅喜悦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郁闷委屈时,“举杯消愁愁更愁”;…………生活中,大部分人可能“小酒怡情”,并不影响生活,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导致了躯体疾病,耽误了工作,对家人朋友缺乏关心,引起人际关系紧张等。饮酒者本人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备受家人及社会的指责,想戒酒但自己又很难戒,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不适,越痛苦时越想通过饮酒来缓解,由此恶性循环,难以自拔,生活就常常陷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困境。其实,这是一种疾病,医学上称之为“酒精依赖”,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和复发性的大脑疾病,并不是饮酒者本人的道德问题,也不是习惯问题,是可以治疗的。酒精依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疗,去哪治疗?让我们跟随患者家人的心路历程一起来了解吧~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答题小游戏正式上线啦,大家玩起来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再刊——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合集

2019年10月-2020年1月,咱们公号一共制作推出了13集精神卫生科普动画,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众多公众号、科普平台和网站、学校和医疗机构等大量转发播出。有亲们提出单集难找、合集最美的需求,值此国庆中秋双节之际,满足亲们的愿望,将13集动画再刊给大家,一键收藏和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卫生知识,行动起来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障碍其他10集视频详见如下链接: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四集:焦虑障碍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五集:精神分裂症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六集:强迫症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七集:孤独症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八集:多动症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九集:老年痴呆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十集:进食障碍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十一集: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十二集:酒精依赖精神卫生科普动画:抽动障碍另:喜大普奔!我们已开通快手账号: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即日起将通过快手推出精简版精神卫生科普动画——1分钟小视频系列,大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哟,速速到快手去关注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得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9月30日
其他

拿什么让你安静,我的孩子---关于多动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经过了半年多的超长假期,“神兽们”终于要“回笼了”,老父亲老母亲们怀着激动的心、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将他们送到学校,期盼着久违的宁静时刻。但有些家长可能很快会收到老师的反馈:“上课不专心”“在座位上坐不住”“打扰其他小朋友”,特别是那些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这令家长和老师都头疼不已,那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一起看看下面这个案例:“妈妈,到我了!到我了!”“怎么还没到我?......”“砰!砰!砰!......”“你别敲门,安静一点!”“妈妈!.......”小A虽然还在诊室外候诊,但他的声音已飘进了诊室,还要不时的打开门来“观察进度”。轮到小A时,体型敦厚的小朋友急匆匆地坐在椅子上。坐下的霎那间,说时迟那时快的已经拔掉了别在病历本上的曲别针,拿在手里把玩。“阿姨抽血吗?”嗓音响亮,边说着,手里的动作不停,一句话的功夫曲别针都被掰直了!还没来得及回答他,肉乎乎的小手已经铆定了电脑上的优盘。这时隔着口罩都能看到小A爸爸妈妈对着医生无奈又歉意的微笑,看来这个情况经常出现呀。医生在与父母了解信息的过程中,小A在诊室内来回跑动,不能安静的坐着,多次打断他们的谈话,“阿姨你喜欢看恐怖视频吗?”“阿姨我给你讲......”“那个视频特别好玩......”边说着边挤到医生身旁,拿着手机一通操作......医生了解到,小A平时上课时经常走神、分心,在座位上坐不住,经常扭来扭去,小动作多,有时会不经老师同意离开座位,学习时经常粗心大意,抄错数、漏写题目等,丢三落四,家长经常需要购买大量的文具、作业本帮他“补货”。上述案例中的小A是一个多动症儿童,平时家长在养育过程中经常觉得“精疲力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多动症。ADHD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所对应的医学名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全称为Attention
2020年9月3日
其他

精神卫生科普动画:抽动障碍

挤眼睛、发怪声,孩子到底怎么了?面部“小动作”时好时坏,真的不是恶作剧?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但因其症状表现差异大,有些并未引起家长的重视;或因为缺乏了解,有些人会认为是孩子故意恶作剧。抽动症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而且抽动障碍更容易共患多动症、焦虑抑郁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需要全面专业的评估与帮助。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抽动障碍的具体表现、治疗方式等,理解和关爱抽动症孩子,我们专门推出一期科普动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载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1fNUW2SMbxBXYsiXLtTXQ提取码:85b3抽动障碍的文字科普链接如下:孩子总是扮鬼脸还发怪声,到底怎么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5月1日
其他

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又双叒叕更新啦

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在提升公众心理免疫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15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为主设立的心理援助热线已达600余条,接听电话20余万次。最近一段时间热线服务情况又有一些变更,我们再次更新给大家。助力疫情防控,坚持就是胜利,一起加油!!同样还可以通过国务院客户端查询哦~感谢各省精神卫生项目办的收集整理国务院客户端-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全国心理援助热线一览表(3月17日)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3月17日
其他

心理调适动画视频-5,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为大家推出最后2集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系列动画视频:《儿童心理调适》和《心理问题调适方式》。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间都能保持健康平和心态,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平稳度过“特殊时期”,一起加油!往期心理调适小视频链接如下:心理调适动画视频,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心理调适动画视频-2,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心理调适动画视频-3,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心理调适动画视频-4,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文字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视频下载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HwgWLRKoQ7H-39YP-kxmw提取码:vjh7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微信公众号“精神卫生686”。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
2020年2月19日
其他

心理调适动画视频-4,助您缓解情绪,共同抗疫!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推出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调适小视频:《孕产妇心理调适》和《因疫情去世人员亲属的心理调适》。往期心理调适小视频链接如下: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