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学科发展:精神卫生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我心中的中南大学湘雅精神卫生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中国社会迅猛变革的同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遍布全国的精神卫生之花,争奇斗艳,各吐芬芳,同时精神科医生培养和教学也渐渐步入正轨,至今为止,已经硕果累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中国精神卫生领航者们在改革开放前后着手各地精神卫生学科的建设,犹如辛勤的园丁栽种下一株株小苗,几经风雨,现在多已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这里有其中几个精神卫生专业的成长故事,包括北大精研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济宁医学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李凌江 张燕
问:李教授,您作为湘雅精神卫生系第三任系主任(1999—2014年),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系?
答:现在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卫生系是1988年5月10日经教育部批准,当时的湖南医科大学正式下文建立的(校人字第27号)。湘雅精神卫生系前身是由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凌敏猷先生创建于1934年的湘雅神经精神病学科,学科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学科创业期(1934—1964年)
新中国成立前后30年,可以看成是学科创业期。学科创业初期,国家正值战乱,民不聊生。学科主要是开设门诊,开展精神病学教学,从国外引进当时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如电抽搐治疗、胰岛素治疗等方法开展临床治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人才奇缺。学科正式成立湖南医学院神经精神科(1951年),同时成为国家卫生部神经精神病学高级师资培训基地;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始为国家培养精神神经科高级人才,当时沿用的是苏联模式,即副博士研究生(相当现在的硕士生),湘雅精神科也逐渐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科之一。
学科复兴期(1965—1995年)
1965年开始,精神科受到重创,学科发展几乎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1977年,国家百废待兴,精神科人才奇缺。幸存的一批学者如杨德森、沈其杰、龚耀先等知名教授在原老主任凌敏猷先生的指导下,迅速恢复学科建设,走出国门与美国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人才交流渠道,培养骨干医师;恢复研究生招生;通过严格专业考试筛选留科工作的医务人员(俗称“工农兵学员”),不及格者一律改行从事非医疗工作或者调出本学科。
同时创立精神卫生系(1988),建立精神病学博士点(1986),开始大规模培养精神病学专科、本科生、研究生,为我国精神病学学科发展大规模地培养高级人才。
积极组织编写我国第一套大型精神病学丛书,出版我国第一本精神科专业杂志《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成为我国首家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基地。
同时,凝练学术团队与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成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逐渐形成社会精神病学、生物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几个重要的学科团队与临床研究方向。这一个阶段的人才培养为本学科以及我国精神病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薄发期(1995年至今)
学科发展至20世纪末,一批研究生在学术上已经逐渐成熟,在国内精神病学界开始崭露头角。学科也逐步凝练成重大神经发育性精神疾病、重大应激性精神疾病、酒和毒品成瘾性疾病、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研究四个重要的临床研究方向,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研究中心(199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国家211高等学校全国两个重点学科之一(2001年)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在2013年建立了我国首个精神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4年6月成为我国三个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10年以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国际合作课题14项。发表SCI论文544篇,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奖;主持制定首部正式出版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国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主持修订《中国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中国抑郁障碍治疗指南》与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1行为成瘾部分;授权译校美国最新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2013)。主编出版著作及教材51部,译著3部。
在人才培养方面,相继获得国家特色教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等称号以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16部规划教材,至2019年底,为我国培养了精神卫生本科生85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55人,接近20年以来我国培养的精神病学科博士生一半以上(54.96%)。同时,举办精神、心理学培训班153届;培养33000多名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师。姚树桥教授指导的朱雪玲博士2013年获我国精神科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学科与美国哈佛大学、UCLA、杜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世界各地12所知名大学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着定期的学术交流与人才交流。
湘雅精神病学科目前已经初步成为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教学的一流学术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问:李教授,您觉得我国在大学本科建立精神卫生系,有何特色?
答:我国从大学本科开始建立精神卫生系,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之一,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权宜之计。众所周知,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医学专科教育都是建立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完成临床医学教育后再接受专科医学的再教育。
而在中国,如果在当时的发展阶段也按照国外发达国家模式来进行专科教育,不大符合国情。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精神病学人才紧缺,而精神卫生机构建设人才需求极大。30年前,我国精神卫生机构数量不多,县一级基本上没有精神卫生机构,而在最基础的地市级精神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基本是以中专生、大专生为主,甚至还有许多是中学毕业后经过一年左右的医学培训就从事精神科医师的工作。当时,很多大学医学院里的精神病学教学几乎为零。而国家发展急需建立的精神卫生体系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来引领。第二,精神病学科当时不但科研教学发展滞后,精神病院条件也非常简陋,许多基层精神卫生机构病房是水泥墙里一个水泥床一个铁门;精神卫生工作者服务待遇差,社会地位低。
我记得大学毕业后曾在一个地市精神卫生机构工作,有次市里医疗机构文艺汇演,我院表演节目报幕,“下一个节目,由xx市精神病院表演”,台下哄然大笑。所以,绝大多数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精神病学工作,也不愿意攻读精神病学研究生,这种社会压力也加剧了精神病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级人才的紧缺现况。
我们在10年前曾经在医学本科一年级大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愿意毕业后从事精神病学工作的不到百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待遇差,二是认为社会地位低,三是家里人不同意,可见这一学科的社会标签作用至今依然存在。
因此,要尽快建立我国精神病学高级人才队伍,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开始定向培养精神病学专业学生。虽为权宜之计,但在我国发展中阶段,可以迅速聚集专业人才,为今后的规范化专业培训打好基础。从我校精神卫生系30年建系的经验看,这条路走对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建立有精神卫生系或者精神心理专业的院系达到30所,招收精神病学研究生的院校达到53所,精神卫生系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16年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发现32.6%的我系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各大精神卫生机构中专科主任以上的学术骨干。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科人才队伍的逐渐壮大与成熟,紧缺型的现状得到缓解,这种在大学本科直接建立精神卫生系有可能成为历史。也许依然会沿袭大医学的模式,即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中再开始接受精神病学专科教育深造,来培养我国精神病学的高级人才。
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五章 第七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
编辑||邱宇甲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