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从无到有:北京海淀区四季青公社精神卫生服务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维度和阶段服务需求的变化,精神卫生前辈们开展了很多从无到有的工作,包括精神卫生工作高层研讨会、精神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工作规划的制定、几大学会的建立和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探索、灾后心理救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精神卫生的综合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等,推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规模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20世纪70年代
我院去北京海淀区为精神病患者治疗追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韩永华
20世纪70年代,城市医院医护人员去农村送医送药,为患者服务。当时的大多数医务人员还热衷于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送医送药为农民服务。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医院,从领导到医生、护士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精神饱满、意气焕发来到农村免费送医送药。医护人员看病、护理不计任何报酬,不怕苦累,不分白天黑夜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再教育。
也就是在1972-1976年的那段时间里,北京医学院精神病科(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科主任沈渔邨大夫和舒良大夫、崔玉华大夫的带领下,到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四季青公社(现为四季青乡)送医送药。
农村精神病患者的处境让人触目惊心
来到农村,医护人员真正开了“眼界”,精神病患者那种生活贫穷与缺医少药的现状使我们受到了“激励”和“鼓舞”,心里触痛,许多精神病患者基本得不到真正的治疗。
部分患者穿得极为破烂,衣不遮体、蓬头垢面,少有照顾;有些患者被锁在家中或被关在小黑屋里或被绳子拴在桩上,还有患者被其他方式残忍地束缚,他们受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
对此,家属也是毫无办法,因为他们缺医少药,害怕被患者打骂,害怕患者出去伤人毁物。尽管如此,患者冲动毁物、自伤与伤人、打人骂人、伤及人命等案件时有发生。
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接下来如何工作、如何给予帮助,却是千头万绪。
组织培训技术力量,让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尽快了解与初步认识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科领导和技术骨干人员经过认真周密的研究,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明确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组织每个乡村的赤脚医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详细地讲解精神疾病常见知识、如何辨认不同患者的精神症状并给以恰当治疗。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精神疾病基本概述、精神疾病症状学、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司法精神病学、疾病的维持巩固治疗与预防复发。
—周培训结束后,乡村医生学到了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和态度都有了转变。他们不再认为精神病患者是“花柳痴”、“装疯卖傻”、“思想意识不好”等;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态,是患者大脑受到内外多种有害因素影响,导致他们在认知周围事物时发生歪曲与错误的判断、情绪忽高忽低或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反应,以及行为的紊乱异常、冲动毁物、怪异或不理解等,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诊断和系统治疗,不能简单粗暴地把患者禁锢或捆绑起来。
有了认识的转变,乡村医生就不再对精神病患者惧怕,就有了积极为患者治疗的信心,懂得让患者吃药可以使症状好转甚至消失,恢复正常人的生活,让患者全家能过上正常幸福的日子。
工作的困难与克服之道
那时的乡医院没有专职精神科医生,后来在我们建议下,乡医院专职抽调了—位医生学习精神卫生知识,配合我们工作,这样我们在乡医院一级就有了技术骨干。
除此,我们还组织培训各个大队的乡村医生逐家逐户进行摸底登记,对筛查出来的患者进行确诊,并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那时的药物种类也很简单,如盐酸氯丙嗪、盐酸奋乃静、氯普噻吨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不少患者的症状都有了明显缓解,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可以帮助家里做饭和进行简单的家务,有的还可以下地劳动,跟家人亲友的沟通和相处也好了很多。患者家属和邻居、各级领导看到这些都由衷的喜悦,对我们一年多来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希望我们能继续在当地开展服务。
全科会议上,大家分享着各自的体会与经验,医护人员都很激动兴奋,同情患者的处境,纷纷表决心要到农村一线进行工作锻炼。于是,科领导决定派科室人员分期分批到海淀区的四季青公社、玉渊潭公社、东北旺公社、北安河公社、苏家坨公社、永丰公社、东升公社、清河镇、温泉镇等乡村进行送医送药工作。
那时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不是单凭信心和勇气就行的。院里院外两套工作,但只有一套人马,如何处理?既缺乏技术人员、也无交通工具,路程近的每日来回几十里路,远则要上百里,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交通工具稀少,要去北京郊区的路程十分不方便。每天早上去农村只有三种方式:①10里以内的路程基本就是以步行为主;②骑自行车;③50多里或者更长的路就只能坐公共汽车才能到达。
每天我们要一大早就起床去赶早班车,争取在家属下地干活或患者自行“出走”之前赶到,不然就可能看不到患者,那这一天就白辛苦。有时实在没赶上车,就得自己步行了。通常顺利的话,我们能在上午9〜10点钟赶到乡卫生院再由乡医骑车带着或步行同去患者家里检查、治疗、督促患者吃药。
在1976年前后有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效针剂“氟奋乃静癸酸酯”和“庚酸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方便,可以每周或两周注射一次,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大大提高了。
那几年我院每周下乡的医护人员约3~5个小组,每个小组1〜3位医、护人员合作搭档,分别去不同的乡医院,如果下午回来时间还早就再回病房看看患者。尽管每天的工作紧张又劳累,大家都本着一切为了患者的信念,从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日复一日地奔波于乡村为患者服务。通过几年的下乡工作,科里医生护士都得到了锻炼,思想成熟了,与贫下中农的感情加深了,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更自觉了,尤其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关心更强化了。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与感情影响下,患者随时有问题,医生护士就随时到场,例如有患者在家里或公共场所出现兴奋激越或有伤人行为,医生护士都会及时赶到处置,直至患者稳定下来才放心离开。正因为如此,那时科里的医生护士在乡医院吃住是常事,基层医生也受到了感动。他们逐渐学会和掌握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懂得辨认不同的精神症状,使用不同的药物,以及简单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一个在上级医院指导下,由乡医院和大队合作医疗站共建的精神卫生社区医疗模式初步建立形成。
正是这样的多年共建模式和工作基础,对我院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我院社会精神病学研究室借鉴使用大量当年建立起来的框架资料,为现在的研究服务,并在既往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做了大量服务和研究工作,为精神卫生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新时期精神疾病类型的分布、患病率、发病率以及复发与预防等均有极大的帮助和借鉴。
当时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来自患者的打骂也遇到不少,我们都是本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原则在应对。我们家访时,有时碰到的是患者拿着棍棒、铁器等“欢迎”我们,医生躲闪不及就要“中枪”。例如有一位患者兴奋冲动、拒绝服药,家里护理实在困难,急需住院,家属找到医生给提前安排住院。但患者住进病房后,知道是某某大夫提前联系安排她住院的,记恨在心,在一次上午病房查房时患者趁该医生没注意,在背后狠狠扇了两个耳光,导致该医生长达数年的耳鸣。当然,被患者辱骂、追赶的情况就更多了。
还有一件事我记的特别清楚,1975年8月一个正午烈日高照,为了从乡卫生院急忙赶往一农户家看望患者,一位身体又瘦又矮的年轻医生骑着“二八式”自行车,后坐上坐着已是年过花甲的沈渔邨大夫,她身材高大。途中两人聊着对患者的治疗话题,说着说着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沈渔邨大夫突然纵身跳下车,行动很利索,但骑车人预料不及,车轮还在继续向前转动,就听见“啪”的一声,她狠狠地摔在地上,倒下被拉出几米远,双侧膝盖顿时红肿发紫。沈渔邨大夫疼得满头大汗,但她强忍着痛苦,还微笑地对这名年轻医生说:只能你自己一个人去看患者了,我实在不能走了……第二天一上班,全科对沈渔邨大夫被某大夫骑车摔伤的事就炸开了锅,但谁也没有抱怨去农村看患者这件事。当时这件事情让这位年轻医生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一直铭记在心,他对这位那么热爱她的工作以及她的患者的老医生和长者始终心怀敬佩和爱戴,那就是她对精神卫生工作的大爱精神。记得在沈渔邨大夫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上级相关部门来我院审查和征求事迹时,还专门就此事对医生进行了采访和了解。
建立的良好的制度与措施
通过几年的农村工作,我们深有体会:这些进展是在海淀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海淀区精防办积极配合并直接参与工作,医护人员积极发挥专业技术能力和吃苦精神,以及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取得的,这也为今后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防治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制度与措施:
● 每年定期召开精神病防治工作专题会议,讨论研究近期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落实情况。
● 加强对基层乡村医生和患者家属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教育,巩固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发现新患者及时联系,落实措施,了解患者家庭状况及患者近期病情变化,叮嘱家人按时给患者服药,做好监护工作。
● 做好表卡记录和登记,根据患者各种不同程度的病症进行分类管理,定期随访,并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保证患者能够按照医嘱定时服药。
● 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和预防,提高民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利用世界卫生日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做好精神病患者康复宣传工作,鼓励患者参加社区康复活动。
● 做好精防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病是一种慢性持久的、反复发作的疾病,重者会减弱或丧失家庭、社会功能,失去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少数患者会情绪失控、行为激越冲动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并且给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等。
因此,做好基层精神病防治工作,对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是精神卫生领域不可缺失的一项工作。
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四章 第三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
编辑||邱宇甲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