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学科发展:中国的心理治疗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中国社会迅猛变革的同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遍布全国的精神卫生之花,争奇斗艳,各吐芬芳。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赵旭东
“心理热"高潮迭起,顶点在哪里?一一医学人类学家黄宣颖特稿
赵旭东:黄宣颖医生在哈佛大学师从Arthur Kleinman(凯博文)攻读医学人类学博士期间,选取“中国的'心理热'”作为研究课题。他采访了很多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精神科相关的人士,基于大量的素材完成了学位论文。“旁观者清”,我们自己讲的故事到这里,应该引入客观视角,所以就请这位深度投入但又保持冷峻态度的观察者来讲述了。
要请读者注意的是,黄宣颖博士在下文中使用了广义的“心理治疗”一词,包含了“心理咨询”。2013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经区分了这两个概念。
新世纪初至今的十几年内,心理治疗在中国经历了世界范围内少见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在从业人员、培训课程与机构、接受服务的人群,或是媒体与社会上的影响力来说,都称得上是一股巨大的“心理热”风潮。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心理治疗大致上是精神病学或心理学中新兴、发展较初步的分支,相关培训、人员与服务主要存在于体制内的卫生与高校体系,和日趋商业化或市场化的社会有所区隔。这个区隔后来在一连串变化中消解,心理治疗于是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无论在声势或实质力量上都快速壮大起来。
有关心理治疗的兴起,近年最流行的说法大概是从需求面来解读:一方面精神卫生与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受到重视,费立鹏团队2009年在Lancet杂志上发表的四个省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推算,全国罹患各种精神障碍的人口数目可能高达1.73亿,而其中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治疗。可以推论出心理治疗(当然,也包括其他疗法)的市场需求惊人的庞大。此外,心理治疗作为一种花费心力、也因而比较“奢侈”的服务,一般被认为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与中产阶级的兴起有关联,这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趋势吻合。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找到类似倾向。但中国的发展还是有许多特色。要理解这些特色需要对若干重要事件与政策做进一步的理解。
“心理热”的诞生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开办的“心理咨询师”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脱不了关系。这项制度被许多人称赞,因为它提供了一条进入这个新职业的便利途径,也使得这个领域可以在短时间内水涨船高。但它同样也饱受争议,甚至被认为是许多乱象的根源之一。过往学习心理治疗可说是少数医师与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学家的“特权”,对心理学感兴趣、甚至想要从事相关职业的社会大众缺乏学习的渠道。这个项目由政府颁发资格,商业机构提供培训课程,尽管办法里对参加者有(不算太高的)学历限制,但实际上未必严格执行,这使得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商品,学员就如同“消费者”一般出钱便可购买,而培训机构与媒体往往把心理咨询师塑造成前景看好的“朝阳职业”,再加上大众对心理学的兴趣日增,造就了一股学习与考证的热潮。众所周知的是,拿到心理咨询师证的人只有相当少数实际从事心理治疗,然而这些人大多在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私人机构里工作,这些机构和原有的精神科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性质上相当不同,定价往往高出许多倍,当然经营者也必须自行面对充满不确定的运营问题。
同一时间,心理治疗或者更广泛的心理学相关内容也开始在大众媒体上频繁出现,以电视为例,2004年底开播的央视“心理访谈”节目恐怕是对“心理热”推升作用最大的。这个节目是对这项陌生疗法最直接有力的宣传。开播的头几年,李子勋与杨凤池这两位接受过中德班训练的医师特别受到观众欢迎。这个节目对于学习与考证的热潮也有刺激作用。当然,心理治疗在媒体的影响力并不限于电视,从传统的报纸、杂志、或广播,到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可以看到相同的趋势。
同一时期也可以看到心理治疗培训成为一种“产业”,开始有各类针对特定流派或主题的短期课程出现,有些讲师成为名师。授课的阵容很大程度上来自医院与高校系统里资深的医师或老师。若干重要的医疗或高校机构也推出培训项目,一部分项目由外籍老师授课,往往更能获得认可。
2008年的汶川地震给了崛起中的心理治疗事业一个发展契机,有些人因而把它称作是“心理元年”。地震后的救灾工作使社会快速地认识到心理创伤与相关救助的重要性,灾后有为数众多的心理工作者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灾区,政府有关部门也统筹医疗与高校心理单位对灾区进行救助,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心理圈的一次“总动员”,同时也是对心理治疗这项新生事物的特大型宣传。2008年之后的几年里,可以看到心理圈的热度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乱”也成为许多人对这圈子的共同印象,“江湖”也因此成为一个相当流行的比喻。这个圈子被分成学院派和江湖派,或者是三分法的学院派、医院派和江湖派。这样的分类逻辑自然是过于简单,仿佛把体制内的都归类于好的一方,而体制外、或者说社会或市场上的则被当作是有问题的,然而这也显示出心理圈的特殊结构。经历几年的“心理热”之后,心理咨询师考证与社会上各类短期培训出身的人可能占了心理圈极高的比例,然而这些人被隔绝在似乎更有正当性的体制之外,体制内具领导地位的是重要的学会或协会,例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底下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往后又分出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等专委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下的临床与咨询心理专委会。其中对于行业的“专业化”进程意义特别重大的是心理学会下由钱铭怡牵头、集合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重要人物在2006年底成立的注册系统,系统一开始便制定了水平相当高的注册标准与伦理守则。
有关行业乱象与专业化的讨论,随着2011年6月《精神卫生法(草案)》的公布出来征求意见,以及2013年5月法案的正式实施而白热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这两个长年被交替使用的词区分开来,尽管没有对它们直接做定义,却限定“心理治疗”只能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引起广大心理咨询师持证者的紧张,连高校体系的心理学家也觉得法案独尊医学,对心理学这个长年和精神病学并肩奋斗的伙伴不公平。从实际状况来考虑,心理治疗其实在精神医学内的地位仍旧相当弱势,住院医师训练并不包含心理治疗;除了少数心理治疗的重镇之外,受过良好训练的医师数目并不多,不可能负担太多服务量。
尽管有许多不确定性,这个立法过程终究给了整个心理圈一次回顾、思考与讨论的机会,也确立了政府逐步管理这个新兴行业的大方向。原卫生部在2013年年底颁布了《心理治疗规范》,同时也将放宽卫生职称体系中“心理治疗师”考试的资格,使得有心理相关学位的人员得以进入医院工作。当然“心理热”作为一个规模如此庞大、成长如此迅速的社会现象,要出现决定性的改变可能需要相当时间,这似乎也是圈内不少人普遍的心态——“让子弹再飞—会儿吧”。
新世纪的曙光:心理治疗步入法制化、专业化、规范化时代。
进入21世纪后,最大的事情是《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地位。
2006年,原卫生部在疾控司下面设立精神卫生处。首任处长严俊在任职期间殚精竭虑,积极推动精神卫生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包括促进心理治疗的健康发展。在加紧制定《精神卫生法》的过程中,政府及立法部门认识到心理治疗作为大精神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疆域横跨了多个学科、行业,应该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促进;精神医学应该与心理学紧密结合,各种背景、出身的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人员应该加强团结,做好分工、协作。
该法的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与精神障碍预防》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归为“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技术,其中将心理治疗定义为一类在医疗机构开展的医学技术。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法律中确立心理治疗的专业地位。鉴于心理咨询在国内发展、应用的现状,该法从社会管理,而非专业角度,规定其为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的服务。
继2001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开设“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之后,原卫生部也于2002年开始了“心理治疗师职称考试”,允许医学、心理学两种学历背景的人员报考。具体执行过程中,心理学人员很少报考,因为该项考试是中级职称考试,报考者应该已经在医疗机构工作。但医院长期以来没有录用心理学人员的制度和动力,心理学人员极少在医疗机构就职。在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起开始有“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截至2015年底,有4596人考取中级职称,632人考取初级职称;2018年,考取者总计已经过10000人。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至2015底已经向96万人次发放了证书,2017年竟然达到130多万人次!不过,在国家完善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国务院突然于2017年取消了这项考试,如同给这个考试“热潮”泼了一大盆凉水。
与《精神卫生法》配套的首批法规是《精神障碍治疗指导原则》和《心理治疗规范》,于2013年12月颁布实施。其中,后者综合考虑国情和国际潮流,选择了首批13种心理治疗,向医疗机构推介:①支持性心理治疗与关系技术;②暗示—催眠技术;③解释性心理治疗;④人本心理治疗;⑤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治疗;⑥行为治疗;⑦认知治疗;⑧家庭治疗;⑨危机干预;⑩团体心理治疗;⑪森田疗法;⑫道家认知治疗;⑬表达性艺术治疗。
心理治疗的发展,在近几年来被进一步纳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的“大健康”“社会心理服务”框架之中。在发展健康事业、改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2016年由22个中央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2018年由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更是细化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发展任务的指标。可以说,中国的心理治疗砥砺奋进几十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时代。心理治疗再也不是“资产阶级的”啦!它是为全世界人民、全体中国人服务的。
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十章 第九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
编辑||邱宇甲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扫一扫关注“精神卫生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