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讲堂】李国鹏 |《论语》微课(5)

2017-03-10 启明灯


素材转载自:“养心堂”

经学讲堂·微课堂

主讲人:李国鹏

整理:启明灯 

《论语》微课(5)






《论语》这本书从西汉以来是我们中国读书人必读之书,是人伦日用、修齐治平的第一书,一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句,“凡读书人读尽天下书而未读《论语》者,不可谓之真读书人也。”

清代的萧抡谓先生写过一个读书法:“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这一讲我们继续进行雍也第六的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习道德学问如果只为了了解一下,那就不过是隔岸观火,“好之者”是入门了,感到学习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与《论语》合二为一,而圣贤就是乐道乐学,是学而不厌的精神,儒家甚至以苦学为乐,是真正的大自由。


原文:(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和他讲高深的。中等资质以下的人,莫和他讲高深的"。


人的资质有所不同,最高是上,最低是下,大部分是中人,孔子和弟子这样说,是教育他们,跟中上资质的人说,可以讲一些高深道理,和中等以下的人不要讲的太高深、太玄乎。


李校长说:孔子教育特别提倡因材施教,说道理不是仅仅自己阐述,要看对方,论语后面也有说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所以与人交往谈话都要看人,不能只依据自己的一己之见任性而为。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


《庄子·逍遥游》记载:“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教育人要随其高下而告之,但是今天我们的教育模式都是根据平均值设定学科,统一学习考试,这种教育在我们古人认为是不合理的,孩子资质不同很正常,古人是根据孩子来定课程的。


子贡就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孔子对于各个弟子的教育,哪怕是同一个问题回答都不同,这就是量体裁衣,因人而异。



原文:

(2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

樊迟问什么是知(智)?孔子说:“致力于人所应当之事,对鬼神则敬而远之,可算是知(智)了。”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艰难做在人前,获得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

知:通“智”。

务民:即做人。

樊迟是孔子弟子,平常给孔子驾马车,是执鞭之士。平日里好学好问,但资质不是很高,所以孔子给他的回答都是很简朴的。

李校长说: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就是做人所应当做的,当为之事,是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尊重、尊敬但不迷信,做当前该做之事,这是一种智慧。

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仁就是先做难的,然后再谈得到的事情,把难的事做在人前,获得的事情做在人后,这就是仁厚的君子。

关于鬼神,我们民族是既信又不信,不可不信,不可强信的态度,这是民间通俗的说法,其中不乏智慧。中国自古倡导人文精神,人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这是区别于其他几大文明的,中国人很早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


比如在尧的时代就有《击壤歌》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自己自力更生,是人文精神,但是中间鬼神也没有间断开,比如殷商时代,凡事占卜,现在看那时就有大量占卜的文字。周建朝以后,王国维先生讲,“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因为周完全是一种人文思维治理天下,就是礼乐治国。周公制礼作乐,是强调人和人的关系,鬼神不主宰人的生活,很多民族现在都以鬼神信仰,所以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是个早熟的民族。


“问仁”这段比较好理解:先难后获,只图耕耘不图收获,就是先做难为之事,收获是后来的,这是一个仁者的追求。


范仲淹根据这段体悟出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这是仁者的体会,因为我和天下是一体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礼记·礼运篇》里说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里讲务民之义的义,是做人的十义。其实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敬鬼神而远之,这才是做人的智慧。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

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之美。


《周易》暗藏民族思维方式密码




幸 福 讲 堂

点亮心灯,智慧相传



《父亲的忠告》全集


《训儿俗说》 




福田心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