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讲堂】李国鹏 | 《论语》微课(12)

2017-03-21 启明灯


素材转载自:“养心堂”

经学讲堂·微课堂

主讲人:李国鹏

整理:启明灯 

《论语》微课(12)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今天开讲的《述而第七篇》讲的是圣人谦己惠人之词,还有一些容貌、行事之类。


原文:(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学生没有思虑体会到心有郁结,不引导启迪。没有心里有而没办法表达,不给予引发通达。桌有四角,举一可知另外三角,不知者,则不再告知。


这两句现在都是成语。

“愤”,就是心里想要通,但是没通,根本没有那个意会,这时候他没有真正理解到那个层次的时候,不要去开启他,一定要和他讲,还没到那个程度。


“悱”,就是想表达但是不能表达,他没有一点基础,这时候也不要去用准确的语言去告诉他。


一个人,学有所不通,但是想通,要看他的层次,如果心里有“愤”的时候要启发,“不愤”的时候启发也无用。他“不悱”,没有一点基础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作文,现在老师会直接告诉孩子要按照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怎么写,就成了本本主义,不是他自己悟到的。


“隅”,就是桌子角,“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就是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告诉他。


李校长说:老师是非常智慧的,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孔子虽然诲人不倦,但也不是喋喋不休,一定不能拔苗助长,孔子在论语里对每个弟子的表达就不一样。


真正的传统教育都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次第都是不同的,孩子还不通的时候就不教,太刻意、灌输式的教育很难培养出人才。


除非是家长学生不教条,但在形式之下也很难。



原文:(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于尔有是夫!


翻译:孔子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行道于天下,没有用我的则藏道于自己心内。惟有我和你可以这样吧!

李校长说:《论语》 里孔子在各种场合对颜渊不吝溢美之词,这里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能做到这样的也就我和你了。


“用之”也就是得到重用时候,当然要行道于天下了。

“舍之则藏”,就是当时运不济,天下没有人用我,则藏,藏道于身。


我们常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般人认为“穷”是贫穷,其实穷是指困顿时候,君子再困苦也要独善其身,“达”是通达顺畅时候,要兼济天下。


孔子弟子三千众,七十二贤人,唯有颜子道德学问和孔子接近,他居仁安仁,克己复礼,没有机缘建功立业,去世很早,但他的内圣之学非常了得,其实外王需要天时地利,即便孔子是大成至圣,在当时建功立业也是没办法的。他十四年周游列国想恢复礼乐文明,让大道行于天下,也是做不到,颜子甚至没听说有什么功业,所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任何时候内心的修养,对于明德良知的觉悟永远不丢,藏道于身。所以颜子离圣人不远,也看得出常人与圣贤的区别,一般人人穷志短,大部分人会找环境的原因,而圣贤“无入而不自得”,“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


原文:(11)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Pi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子路说:“夫子率大部队行军,选择谁与您去呢?”孔子说:“徒手打猛虎、徒步渡大河,不顾危险、死而不悔的人,我不与他同去。必然选择遇事谨慎、善于谋略而决定的人。


李校长说:子路有勇、有义、有信、有力,特别善于军事,听到孔子称赞颜渊,心里想,颜渊道德修养好,但不擅长打仗,他就问:夫子要行三军,叫哪个人一块儿去呢?古代大国有三军,一军一万两千五百人,三军就是行军举国之兵征讨。《尔雅·释训》里说到,“冯河,徒涉也”,冯通淜,是通假字,没有船渡河,徒步渡河叫做淜。暴虎就是暴打老虎。暴打老虎,没有船徒步渡河,这样的人非常勇敢,不顾危险,宁死也不后悔,这样的人,我不和他一块儿去。那要和什么人一块去呢?


“临事而惧”,“惧”是谨慎的意思,有敬畏,碰到事情要慎重。

“好谋而成”,凡事不能轻敌,多方考虑,小心谨慎,行军打仗关乎国家兴亡大事,不可有勇无谋。


其实古代历史当中,真正行军打仗中主帅不仅仅有勇还要有谋,他的谋略、忠勇、德行远远要大于武力,孔子说的不仅仅是教育子路,比如诸葛孔明、曾国藩、王阳明都没什么武功,但都能指挥三军打仗,诸葛一生惟谨慎,细致小心,足智多谋才能成事。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

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之美。


《周易》暗藏民族思维方式密码




幸 福 讲 堂

点亮心灯,智慧相传



《父亲的忠告》全集


《训儿俗说》 




福田心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