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将“远东第一跑马厅”改建为上海人民的乐园

张 鼎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上海人民公园之一角


1949年5月27日,上海回到人民的怀抱。从那时起,人人参与建设新上海的热情与活力被彻底激发,党领导下的人民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揭开序幕。随着新的城市地标的崛起,旧时代的污浊之气烟消云散,上海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


01

依靠自己的劳动建设上海人民的乐园


上海开埠前,人民广场地域是县城西北部的一片农田,河港纵横。1861年,英国商人霍格骑马在这片地方兜了个大圈子,按马蹄印低价强征460多亩农田,建成了远东第一的“跑马厅”。此后,在这里进行的赛马赌博成为申城一大“景观”。跑马总会发售的“赌马票”“香槟票”害得许多人倾家荡产。当时的上海滩曾流传着这样一首短歌:“香槟票,到处销,吸饱中国人民的血,装满帝国主义的腰包。”


改造前的跑马厅


上海解放后,市军管会收回跑马厅产权,并准备将这座“远东第一跑马厅”改建为全市人民集会的场所——人民广场和市民休憩游玩之地——人民公园。1951年9月7日,人民广场举行开工典礼。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在开工典礼上指出:“这块过去被人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土地,乃是帝国主义罪恶的渊薮,乃是一个最脏的藏污纳垢的地方,对上海人民是极其有害的。现在,它已收归为人民所有了。……让我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将这个广场修建成为广大上海人民活动与娱乐的场所,建设成为上海人民的乐园吧!”


人民广场开工典礼


开工典礼后,紧张的建设马上开始。除了700多名建筑工人外,2000多名青年团员积极响应市团工委的号召,高呼“依靠自己劳动,建设上海人民广场!建设人民的新上海!”等口号,冒雨投入到建设工程中。团员们由工人师傅率领,分头赶赴预定的工地劳动,抬泥的抬泥,挖土的挖土,工地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段时间,很多人都向主管单位提出申请,要求到人民广场参加义务劳动。工程进行得很快。9月底,广场初建完成。次年10月,上海全市就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举行了百万人盛大国庆游行。正如李味清在《六十年上海见闻竹枝词》中所写的那样:“跑马厅圈民众地,春秋两赛赌西商。于今盛会都来此,还我人民大广场。”




1952年7月20日,人民广场修筑公园工程还在紧张进行中,工人们正在开河堆山(来源:解放日报)


02

树木和人一样,“闻”到了解放的朝气


1952年春夏之交,跑马厅旧址北部,在一片占地200多亩的开阔地带,人民公园的修建拉开帷幕。开工不久即进入梅雨季节,阴雨连绵,而后又经历了三次台风侵袭。恶劣的天气条件丝毫影响不了施工队伍的高涨热情。当时不少机关、团体和个人向公园赠送了2000余株名贵树木。移植树木正值炎夏,这本是不宜栽树的时节。但在工人们的悉心呵护下,园内树木绝大多数得以成活。因此有人说,树木和人一样,“闻”到了解放的朝气。


建成后的人民大道


当年9月,一座青葱苍翠簇拥着小桥流水、每天可供上万人休息游玩的公园——人民公园改建完成,10月26日起正式向全体市民开放。至此,这片做了90多年跑马厅的空间,正式回到了600多万上海普通人的生活中。正式开园的第二天,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工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人民公园游览。回到家后,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第一次写信给报社:“我看到年青人在跳着唱着,孩子们排着队转风车,祖国是多么美丽可爱啊!”


市民在人民广场上运动游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民广场不再举行群众性游行、集会等活动。在上海发展前进的过程中,人民广场的功能悄然发生着变化。1992年9月14日,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破土动工,经过两年奋战后顺利完工。改建后的人民广场,人民大道横穿东西,北面是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大厦、大剧院和美术馆,南面有上海博物馆、音乐喷泉、绿地及齐爱广场。改建后的人民广场以全新的行政、文化、生态、交通、休闲等功能和庄严、开阔、明快的形态,成为开放的上海文明的象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综合改造后人民广场展示的新风貌


03

上海的文化新地标


逸园跑狗场改建为文化广场,是解放初上海市政建设中的又一项伟大工程。民国时期的上海,以拥有许多大赌场闻名于世,逸园跑狗场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许多人把挣来的辛苦钱掷进了这光怪陆离的赌窟里,不仅荒废正业,甚至弄得倾家荡产,卖妻鬻子。正因如此,坊间把逸园的英文名“Canidrome”戏谑地读作“看你穷”。1951年,逸园被收归国有。1952年,经陈毅市长批准,逸园改建为文化广场,同时启动改扩建工程,至1954年基本建成。


1957年9月,苏联新西伯利亚国立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在文化广场演出


作为上海举行大型政治集会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陈毅、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在这里作过报告。黄继光烈士英雄事迹报告会曾在这里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在这里作上甘岭战斗英雄事迹汇报。据统计,1952年至1966年间,文化广场举行重要政治集会、报告会626场,参加人次201万。


在文化广场举行的大型文艺活动,观者如潮


另外,苏联新西伯利亚国立歌舞剧院芭蕾舞团、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云雀”民间舞蹈音乐团等众多国外一流文化团体竞相在此一展风采。梅兰芳、马连良、侯宝林等著名艺术家也曾在此为市民献艺。1964年5月,第五届“上海之春”在文化广场开幕,上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周恩来、陈毅专程观看演出,这一节目成为日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基础。文化广场宛如引凤的梧桐,很快就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当时,有外国记者参观完文化广场之后,在《上海的奇迹》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的字句:“新的人民政府管理下的上海,是东方的骄傲。”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赵菲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ID:dsjb2020)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