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第一艘国产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从黄浦江驶向海洋
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古老的江南造船厂门前,汽车成群,宾客盈门,全厂职工就像过节一样喜笑颜开,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人流不断拥向船台,拥向黄浦江边。宏伟的万吨巨轮,披红戴绿,雄踞在高高的船台之上一一这就是英雄的造船工人以船台周期49天设计、建造,全部采用国产钢材和设备建成的我国第一艘国产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
01
“过去没有的,我们就造出来!”
建造万吨远洋货轮是当时国家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顺利完成万吨远洋货轮制造任务,对攻克其他高、精、尖产品制造难关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早在1958年,一机部船舶设计院用了三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万吨远洋货轮的技术设计,船的结构、内部装置,以及动力设备等,当时都是国内第一流的,单单设备方面就有20多个项目填补了我国造船工业的空白。
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江南造船厂
1959年初,江南造船厂开始正式投料开工。江南造船厂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但机器设备比较陈旧,有些还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了多次技术改造,但仍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建造一艘具有先进水平的万吨级远洋货轮,必须攻克很多重大技术关键。能不能迅速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有没有雄心大志攻破一切重大技术难关,这是能否拿下万吨远洋货轮的根本所在。许多工人豪迈地表示:“过去祖国造船工业没有的仪表、设备,我们要把它造出来;过去没有的新工艺,我们要掌握起来;书本上没有的新技术,我们要把空白补上。”
江南造船厂原址(左)和新址(右)
02
“东风”号包含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和全国291家兄弟工厂提供的2600多项器材设备
万吨轮开工后,捷报四传,一会儿尾柱首次运用电渣焊获得成功,一会儿电罗经试制成功……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震动了革新能手、造机车间车工袁章根。他想到,建造国产万吨轮一定会有不少关键任务在造机车间,要想方设法将关键任务争取到手,为万吨轮出一份力量。不久,车间领导将一项加工中间轴的液压联轴接的任务交给了他。这是一个精密度非常高的万吨轮部件,然而,加工这个联轴接需要有一台长25米的精密机床才行,目前厂里没有这么长的机床。怎么办?只有“土法上马”,造一台土设备来加工这个精密机件。白手造一台土机床并非易事,光里面的零件,数数也要老半天。袁章根赤手空拳,一个人做了车床又做刨床,做了钻床又做钳床……哪部机床空下来,袁章根就出现在哪里。他一连干了几个通宵,一台土机床终于试制成功,加工联轴接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江南造船厂的女电焊工正在紧张地工作
03
“东风”号驶向海洋,开启中国研制国际先进水平船舶航程
国产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下水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1960年4月15日,“东风”号万吨轮就下水了。正当“东风”号建造进入关键时刻,国家遭遇困难时期,加上国际形势骤变,“东风”号建造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直到1965年初才继续施工。
1965年12月14日,“东风”号正式出海试航。试航,是对设计和建造质量的综合考验。一天,“东风”号在海上作主机 48小时的全负荷运转试验。海上刮起九级风浪,巨大的浪头像小山似的一个接一个向“东风”号扑来,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货轮虽然像醉汉一样摇摆不停,但终于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经过十多天的海上试航,这艘总长161.4米、宽20.2米、高12.4米,载重量10000吨,排水量16975吨,续航力12000海里的远洋货轮圆满完成了50多个项目的海上试验。“东风”号试制成功了,它载着中国造船工人的骄傲和自豪,载着江南造船厂工人的心血和汗水,驶向海洋,驶向世界各地。
2008年4月,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大鹏昊”运输船交付使用
“东风”号的建造成功,开创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为以后建造同类型船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了造船工业的人才队伍。此后,上海其他船厂也开始建造万吨轮,并基本满足了远洋运输的船舶需求。21世纪以来,上海先后自行开发、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LNG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自卸船、成品油船、化学品船、火车渡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在世界船舶建造史上,“中国造”拥有了自己宝贵的一席之地。
来源 /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上海人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一座城市的60年变迁》
《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
编辑 / 刘捷
制作 / 刘捷
党史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