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革命家张闻天曾将翻译视作谋生“饭碗”

费小平 党史镜报 2022-10-14

     

张闻天学成归来(画作)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同志,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他以“少年翻译家”身份登上“五四”文坛,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在留学岁月中,他始终不忘翻译,将其当作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杰出的翻译成就,同他的理论建树一起,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下不朽的功勋。今天,是张闻天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本号特刊此文,以致敬意

    

新文化运动时期
开启革命翻译生涯


       张闻天曾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这位“热情战士”首先是以翻译来“点亮”自己“‘五四’人生”的。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个月,张闻天即以《共产党宣言》的笔译成就登上文坛,随后开始了负载着浓郁革命理想的翻译生涯。   
  

青年时期的张闻天


      1919年8月19日至21日,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连载《社会问题》一文,译介《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十条纲领(即十条措施),同时译出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明文字。他不是一般性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是采用唯物史观,扣住中国革命这一根本主题进行介绍和宣传,标志着张闻天政论笔译生涯的开端。他的《共产党宣言》译介,比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号”的出版(1919年10月)、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出版(1920年5月)还要早一些,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先驱性贡献
       同年11月,张闻天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随即到上海,开始“工读生活”,一方面承担少年中国学会所办刊物《少年中国》《少年世界》的校勘、出版事宜,另一方面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写作和笔译中。此时,“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写作和翻译的稿费”。张闻天对翻译“情有独钟”,在1920年冬季的东京填写“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事业表”中“将来维持终身生活之方法”一栏时激情满怀地写上“译著”二字。可见,当时的张闻天将翻译视作终身谋生“饭碗

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创办的《少年世界》月刊,张闻天为校勘负责人之一
       
       这一阶段,张闻天翻译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中国之国际的地位》一文,发表于《东方杂志》第19卷第6号(1922年3月25日)。此文系罗素当年离华赴日后的演讲,其中一段有关中国人看法的译文弥足珍贵:“我们一定不要以为有能力的中国人,当他们咀嚼了我人的文化时就全然变成模仿的了。……他们还是中国人,虽是他们同化了欧洲文明,而对于这文明的批判力却没有丧失。”张闻天的译文及时再现了20世纪初期罗素的客观“中国观”,对当时欲“求新声于异邦”的中国,营造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张闻天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翻译涉及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欧洲哲学以及文学等方面。他通过首次译介马克思主义,学习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以此探索中国革命之路这一阶段,张闻天还开拓性地译介了一定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如托尔斯泰、王尔德、歌德等作家的作品。

张闻天译述托尔斯泰艺术观的文章发表于1921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

 


留美时期
翻译路上“思想”入党


       1922年8月20日,张闻天应邀赴美。白天,在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旁听课程或图书馆自修,晚8点前乘轮渡赶至旧金山唐人街上的《大同报》社上班,负责从各种英文报道中编译本埠新闻。在伯克莱住下不到十天,张闻天就从英国《曼彻斯特商务卫报》特刊《欧洲重建》上翻译苏俄人民外交部新闻股主任梅斯克的《苏维埃俄罗斯政策之发展——苏维埃共和国经济计划自白之一》一文,连载于国内《民国日报•觉悟》(1923年1月18日、19日、21日)。这是他赴美后的首篇译作。他还特意向读者说明,原文经列宁同志审定。这是他首次提到列宁的名字,首次向中国读者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张闻天从美国寄回的介绍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文译稿,发表于《觉悟》

       同年9月,张闻天从英译本转译德国社会学者米勒•莱尔《社会发达史》的最后一章《文化与幸福》,发表于《东方杂志》第19卷第20号。译文将原作充满“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得首先解放全人类”的崇高共产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主义的热情讴歌表达得淋漓尽致。张闻天的翻译动机不言自明。尽管此时他“组织上”还没有入党,但早已在“思想上”入党。1925年6月,张闻天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是张闻天翻译外国文学产量最多的一年,在2月至10月的短短八个月中,共译出30多万文字,涉及安特列夫、倍那文德、柯罗连科、邓南遮、纪伯伦等俄国、西班牙、意大利、黎巴嫩等国作家、戏剧家、诗人,对外国文学的早期译介抱以一如既往的热忱。





留苏时期
用翻译服务红色革命


      1925年10月28日晚,张闻天经党组织安排,同100多名中国留学生一起,乘船舶、火车等交通工具,离开上海,途经海参崴,于11月23日抵达“赤都”莫斯科,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通称“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或“中大”)的留学生涯。尔后,又被选拔至红色教授学院、列宁大学任教。在这里,他获“伊凡•尼古拉耶维奇”的俄文名字和“伊思美洛夫”的俄文姓氏,他的笔名“思美”“洛甫”开始广为传播。
       在中大,张闻天以卓越的翻译才华书写下“中大革命辉煌岁月”。1925年12月中旬,中山大学第一期学生开始上课。张闻天被编在第一班(通称英文班),但他与同学竺廷璋以译员身份在学生名单之外单列。就是说,他得一面学习,一面充当教学口译。中大当时开设的主要课程是:语言、历史、经济学、哲学、列宁主义、军事学、实践教育等。此外,他还要学习俄文,四个月后即充任学校俄文翻译。1926年2月24日,中山大学学生编为11个班,张闻天被编在第8班,该班为翻译班,共39人,同学有王稼祥、俞秀松、竺廷璋、董亦湘、沈泽民等。张闻天仍是一边学习,一边充当英文、俄文教学口译。有人评价他的“口语翻译,流利畅达,显出学识的渊博和才思的敏捷”。
       1927年5月13日,斯大林到校就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引起的时局变化发表题为“和中山大学学生的谈话”的演讲,并回答有关中国革命的十个问题。张闻天和沈泽民、王稼祥、沈联春、周达文轮流担任口译。1929年7月3日至19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第十次全会期间,张闻天和沈泽民等一起被抽调担任中共代表团的翻译。
       除了口译,张闻天还笔译学校的各种讲义和马恩列斯的著作及论文、演讲。1927年秋,张闻天从“中大”毕业,留校任教,任“教员班”班长,成为“老师的老师”,分配在列宁主义教研室,具体讲授“列宁主义”和“联共党史”两门课。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召开,张闻天在市区参加大会文件的笔译工作。在此期间,“王明通过拉拉扯扯的伎俩,也挤入了翻译队伍”。他竭力拉拢张闻天,以进一步打击所谓“江浙同乡会”,但张闻天“却不愿参与他们的活动,而专心埋头学术研究”,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和共产党人的气节。张闻天为自己的翻译能服务于红色革命事业而骄傲,在1927年7月20日的《党员团员工作调查表》中填写道:“担任口译、笔译,每月约九十小时”;10月19日,在填写中山大学《学生党的工作履历表》中“在中山大学做过的社会工作”一栏内写下:“教学工作、翻译”


张闻天翻译并于1929年在莫斯科出版的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这是该书的最早中文译本
      
      1929年,张闻天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告全党同志书》译为俄文,发表于《中国问题资料》第8期。同年,张闻天翻译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和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在莫斯科出版,译者统一署名“思美”。《法兰西内战》概括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有多种西语译本。对它的中译,学界一般只知道1939年上海海潮社出版的郭和译本,而不知道张闻天译本是最早译本
       张闻天以一流的俄语水平,娴熟的俄汉互译、英汉互译的翻译水平,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党史信息报》

编辑/周奕韵

制作/刘捷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