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潜伏在日本情报机构“岩井公馆”里的中共特工

方宁 盛巽昌 党史镜报 2022-10-14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1931年创刊《文艺新闻》时合影(后排右一为袁殊)






     1938年4月,日本在上海宝山路建立了外交口的专门特务情报机构“特别调查所”, 因该机构创建以来,一直是由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副总领事、后来升为总领事的岩井英一负责,所以又被称为“岩井公馆”。“岩井公馆”的活动,可概括为四方面:政治、情报、文化、武装。四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别在“岩井公馆”的四幢楼房内工作,又互相交叉沟通。

     日本人怎么也没想到,这四个部门的负责人,多数是中国共产党人。本文介绍其中的两位:袁殊和恽逸群。当时,袁殊负责“岩井公馆”内外总体事务,恽逸群负责文化、教育事业。








袁殊(左)恽逸群(右)



01



打入龙潭虎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抗日情报战线上,出现过很多卓越的传奇人物,袁殊就是其中之一。袁殊潜伏敌营十五年,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1931年10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就调进中央特科做情报员。1932年春,袁殊与国民党中统特务吴醒亚相识,加入了中统。吴醒亚见他头脑活络,又有文才,通过关系,安排他做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因为能说一口好日语,在记者任上就与岩井英一相识。岩井英一赏识袁殊,以“交际费”为名,每月发给他200元,这样,袁殊又成了日本情报人员。“岩井公馆”设立后,袁殊就成为其中成员。

     恽逸群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他投身新闻界,先后在上海《立报》、香港《生活日报》、上海《导报》《译报》任编辑、总编辑等,1939年到香港任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编辑、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占领,恽逸群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上海,顺利打入“岩井公馆”。

     潜伏在“岩井公馆”的中共特工,都受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领导地下工作的潘汉年单线领导。




      恽逸群著作《蒋党真相》一书风靡解放区



02



获取重要情报


     遵照潘汉年指令,袁殊向岩井提出建立“兴亚建国运动”本部。“兴亚建国运动”本部1939年在“岩井公馆”成立。袁殊从此深入日本人活动圈,获取情报也就更方便更隐蔽了。1942年初,袁殊作为“兴建运动”代表应日本外务省之邀前往日本访问。他从外务省头子野春吉三郎处得悉:当前日本国策是准备诱降重庆政府,以图建立一个以日本国为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

     这一消息令他大吃一惊。

     经过各种情报综合分析,袁殊认定日军下一步的战略是南进,回国后立即向潘汉年报告,并请将它报告延安。在欧战全面爆发后,苏联始终担忧东西两面受敌,在获得来自延安的情报后,它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抽调出几十万人兵力到西线。




郭沫若赠袁殊诗



03



从事抗日活动


     恽逸群等人披着“汉奸”的伪装,冒着生命危险,积极从事隐蔽的抗日活动。恽逸群化名挥介生,乔装成一个资深学究,担任中国编译社社长,为“岩井公馆”所办的《新中国报》、《杂志》周刊、《政治月刊》等提供文稿。

     他巧妙地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运用委婉曲折、隐晦含蓄、引譬借喻等笔法,在这些汉奸报刊上透露抗战的真实信息,揭露日伪的丑态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本质,批驳投降论调。1944年他在《杂志》周刊上,以《中国内幕异闻录》为总标题,发表连载的人物笔记,以生动幽默的文笔,记述国民党各派系一些主要人物的秘闻轶事、内幕丑闻,国民党顽固派一些人的反共投降真面目昭然若揭。恽逸群还在《新中国报》《政治月刊》撰写过二三十篇专论,阐明国民党顽固派和汪精卫是同样反共的,日本人怕的、恨的是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则竭力加以拉拢。在有的专文中,恽逸群还将“岩井公馆”电台收录的延安广播内容,用明贬暗褒的笔法加以传播。




恽逸群著作



04



经受严峻考验


     日本人对汉奸既要利用,又不放心,在日本特务的严密监视下,袁殊、恽逸群他们故意披上“放荡不羁”的伪装,经常出入上海的“红灯区”, 在妓院娼馆里假装寻欢作乐,使日本人以为他们沉迷声色,胸无大志,不会反叛,而放下疑心。实际上他们正是利用这些地方秘密商议抗日大事,收集重要情报。恽逸群在这些地方与江南各地文武汉奸交往,获得许多重要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如日军“清乡”行动的军事部署、日伪统制经济的种种措施、日伪与重庆国民党政府的勾结等。他把这些情报及时送交地下党组织,供党组织采取对策。

     恽逸群的种种活动,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日本特务的怀疑和注意。1944年10月,他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备受老虎凳、灌冷水、皮鞭抽打等酷刑的折磨,几次昏死,遍体鳞伤。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拒不吐露真情,使日本人一无所获。他不惜牺牲个人,保护了党和同志。敌人终因证据不足,将他关押8个月后释放。




《新华日报》号外



05



为党保留资产


     日本投降后,袁殊和恽逸群为防止“岩井公馆”的财物被国民党的贪官污吏接收,着手开始清理、遣散相关人员,把所属多个单位的财产集中起来。

     一天,他们两人乘小汽车来到西藏路上的联华银行,把沉甸甸的3只皮箱寄存在银行的仓库里,皮箱中装满了黄金、外币和房地契、银行单据等,市值近千万元。3天后,他们避过国民党接收人员的侦查,把皮箱取走,全部交给了中共地下组织。

     除此之外,当时党组织派人来上海筹划出版《新华日报》, 袁殊、恽逸群就把“岩井公馆”的一幢房屋,交给报社作为社址,又把“岩井公馆”所属印刷厂的厂房、机器和器材交给报社使用。不久,夏衍来上海创办《建国日报》, 缺少经费,袁殊、恽逸群又把“岩井公馆”的新闻纸、油墨等,装了满满3卡车,送给了《建国日报》社。




     1949年,改名为曾达斋的袁殊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在调赴北京后,转到了李克农的情报部门,做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恽逸群任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兼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记忆》编辑 / 丁达制作 / 丁达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相关阅读:

抗战胜利前上海滩的流行语:大家起来切萝卜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