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荣之城》新书首发!深入上海的红色血脉,回望党在上海的奋斗足迹

镜报君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4月23日,值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隆重推出由两位80后新生代党史人撰写的建党百年献礼之作《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并合作推出以该书为基础的“百年百章”上海市红领巾学党史争章地图,采用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形式生动讲述党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上海,一座光荣之城。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在上海留下珍贵的红色印迹,已融入上海城市血脉,铸造了上海城市精神的红色之魂。这些星罗棋布、熠熠生辉的红色印迹,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历史,也是对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伟大注解。百川终究入海,星火注定燎原。

为了回望党在上海的奋斗足迹,感悟上海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基于已完成的上海市革命遗址普查复核成果,编写出版《光荣之城:上海红色纪念地100》一书。该书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活动的革命遗址遗迹为聚焦点,精心撷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处红色纪念地,分日出东方、领导中枢、先驱足迹、红色文化、浦江堡垒、英烈丰碑、峥嵘岁月等七大版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作系统性、具象化介绍,对纪念地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力求生动地描绘出从党的创建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跨度里,党在上海领导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奋斗场景。



精彩抢先看

  “云上”的“地下”工作

静安区奉贤路290弄1号(原西摩路332弄29支弄云上邨1号),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1931年至1932年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机关曾设于此。

云上邨弄口旧景

1931年9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当时俗称“临时中央”。临时中央成立后,党组织委派应修人、曾岚夫妇寻找一处独住的、适合一般中上等人家的新住所。几经周折,他们最终在西摩路小菜场旁边的一条小弄堂里选定了一幢两上两下的楼房——云上邨1号。云上邨是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新式里弄,有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屋7幢,取业主姓名中的“云”字,称为“云上邨”,含“青云直上”之意。对此,曾岚回忆道:“修人说这个弄堂的名字真好,叫作‘云上邨’,我们在‘云上’做‘地下’工作,好不优哉游哉”。

当时,应修人夫妇住在楼下,云上邨弄口旧景楼上由柯庆施出面租下,再分租给党内同志。为了避免引起弄堂管理人员的怀疑,屋内全部布置了红木家具,穿的衣服也不得不讲究一些。应修人外出时就穿上皮袍,打扮成大少爷的模样,回到家后就脱下皮袍,拖地板、洗碗盏等家务活样样都干。1931年至1932年间,这里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秘密联络点,博古、张闻天、康生等常到此开会。

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今景

陈云作为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后又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经常来到云上邨1号办公。他乔装成谈生意做买卖的“先生”,头戴瓜皮帽,长袍外面罩着背心,手拿公事皮包,实际上是与时任临时中央会计的应修人商议中央财经工作。有一次,“先生”走进房间,就把皮包往桌子上一放。桌子是靠窗的,对面人家有可能从楼上厢房的窗户看到这里。曾岚一见陈云把皮包打开,就急忙走上去,想把窗帘拉拢起来,陈云见状却摇摇手道:“不用拉了。”他一面说,一面叫曾岚把头靠在桌面上望望对面的厢房,问她:“你看得见对面的窗子吗?” “只看见天。”曾岚回答。

“那就行了。”陈云笑着说,“不要引起邻居的怀疑,每次看见我这样服装的人进来,就把窗帘拉拢。刚才你不是试过了吗?只见天,不见窗。这是小事,但不能大意。”

曾岚听后连连点头,内心感慨:“先生”真是细心啊,像这样的小事情他都考虑到了。不一会儿,陈云又开玩笑地说道:“你看修人同我现在不是大大方方地在谈生意做买卖吗?”三人不禁相视而笑。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希望这部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可以让广大读者身临其境般感知那段风云激荡的热血岁月,深情缅怀党开天辟地奋勇前进的峥嵘历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以大无畏奋斗精神,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 / 沈洁

制作 / 杜洁瑛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