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对守望相助的最好诠释: 在山崩地裂的沟壑与瓦砾上,重见希望、重建奇迹

朱鸿召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想起上海人,江河就呈现了。江河的流向如此众多,我要用我的一生,告诉我的子孙,岷江流向在何方。”这是都江堰柳风农民诗社一位诗人写给上海援建者的诗句。

2008年的那场汶川特大地震,在四川,在中国,激起生命紧急救援、灾后对口援建、生产发展与社会重生的巨大热潮。这其中,由上海市对口援建重灾区都江堰市的动人故事,像一股强大的暖流,宽阔绵长,涤荡心灵。


生与死淬炼出的情感

2008年6月13日,距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个月,中央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甘肃、陕西的重灾县,上海对口援建属于“极重灾区”的都江堰市。6月18日,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只争朝夕。6月29日,指挥部先遣组赶赴都江堰。30日,上海市医疗卫生队进驻都江堰各工作点,与抗震救灾医疗队进行现场交接。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工程建设誓师大会上,有每一位建设者庄严的承诺

刚到都江堰,他们看到的满眼都是救灾军队、救助站、志愿者,老城区一片残垣断壁,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的味道。余震时断时续,房子时常被摇晃着,有时桌子上的矿泉水瓶都放不稳。更恐怖的是,余震与余震之间,从大地深处传来一种低频隐约而挥之不去的地鸣声,直穿心灵,因为谁都不可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未知的恐惧不时在侵扰着人们。

每一次欢呼都是对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褒奖,图为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总指挥薛潮(前排中)和建设者在一起

8月1日,都江堰地区发生6.1级较强余震后,是连续几天的特大暴雨。山区天气阴云密布,风在吼叫,地在颤抖,夜晚的闪电仿佛要把天幕撕裂一样,每一道闪电过后,是那种感觉就在头顶上连环滚动的响雷……人不敢在床上躺下,也不敢站在房子里,更不能跑到外边,只有惊悚地坐在床上,迷迷糊糊地挨到天明。后来,气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天夜里都江堰上空滚过上千个惊雷。漫漫长夜,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不再是穷与富、浮与沉,而是生与死。

天稍微放亮,雨就开始漫卷肆虐,援建指挥部临时党委领导一边带大家排掉院子里的积水,一边电话联系驻扎在都江堰19个乡镇的医疗卫生队、工程队、公安干警和社工队伍负责人,详细询问遭遇雷暴雨袭击情况,迅速落实相关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医疗、建设和办公设备不遭受大的损失。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同生共死的淬炼下尤显纯粹,原先只书本上看到的那种崇高神圣的精神情感是真实存在的。


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质量标杆

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团一行15人,专程赴都江堰调研,围绕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科学布局、优先领域和实施路径等进行专题研讨。

看得见远方壮丽的雪山,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工程项目建设者们的视野享受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援建指挥部工程项目组成员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所有古建筑都在地震中受到程度不同损毁的情况下,唯独都江堰景区内的“二王庙”受损最小?因为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而修建的庙宇,是后人满怀崇敬之情、敬畏之心去修建的,从选址,到施工,可以想见每一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倾注了无限的爱心、精心和敬心。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圈用竹子扎成的杩槎模型。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用来截流江水的特制工具,标识着以李冰父子为榜样,把都江堰水利工程奉为援建工作的质量标杆,要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经得起老百姓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08年7月28日,对口援建指挥部进驻都江堰一个月之际,首批援建的11个项目正式开工。主要包括都江堰医疗中心、综合福利院、向峨小学、团结小学、聚源职业中学等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对口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

经过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质量安全把关,2009年7月30日,上海援建的22所学校全部竣工,工程质量评分为92分,超过上海本市建筑工程质量分值。所有援建学校建筑均按8度抗震设防,教学设施全部按照上海学校标准配置,兑现上海市领导的承诺,“上海孩子有的,都江堰孩子也同样要有”。

“上海爱心奶奶”沈翠英应邀参加捐资援建学校整体移交仪式,她激动地说,自己原先只期望着学校能有一幢坚固的教学楼,不曾想到还有功能齐全的各类教室、塑胶跑道、专用食堂,甚至还有升降式的课桌椅,为孩子们考虑得太周全了。这在上海,也不多见。

2010年7月4日,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一行专门前往都江堰,参观有加方捐助、由上海对口援建的向峨小学。在详细了解学校规划、设计、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后,她由衷地赞叹:“我看到了奇迹!”


用爱与相助熔铸出的鲁班奖

2009年2月上海市委九届七次会议上,市委主要领导对对口援建工作提出新要求,“精细、低调、务实、高效”。后来很多援建项目开工、启用仪式上,都邀请捐赠者和普通市民群众参加,活动中不允许出现带有“感恩”的横幅。“壹街区”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人建议以上海文化符号来命名,指挥部坚决予以否定,援建是授人以渔,不是施恩,更不能树碑立传。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农业产业项目

“做善事,尽情,尽兴,还要尽心。”曾任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许解良说。“汗流下去,情才上来。”曾任对口援建工作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补充说。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已过耳顺之年的他们,还有壮怀激烈之慨。

上海支援队在一个月时间里突击完成都江堰市4个乡镇12个安置点的1万套安置房援建。117个援建项目,投资总额82.56亿元人民币(不含区县政府捐助和社会各界捐资捐助),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偌大的项目工程,偌大的资金运作,多少工地在同时施工,多少人员在现场劳动,800个日日夜夜,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没有出现腐败现象,始终坚持科学援建、高效援建、务实援建、廉洁援建,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工程优质、管理优化、干部优秀,成为对口援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标兵和样板。

所有援建工程项目,质量验收合格率100%。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勘察设计奖、优秀设计奖、优质结构工程奖、市政工程奖、建设工程奖、优质安装工程奖等共计267个。还有,都江堰医疗中心项目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十几年过后,这些援建工程项目经历了强降雨、泥石流、中强度地震等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上学要上上海援建的学校,看病要到上海援建的医院,住房要住上海援建的小区。”我们不主张这个说法,但是,都江堰市民群众很任性,至今不改口。

今天的都江堰,经过对口援建后,跨入了现代化城市行列

援建工程项目具体过程中所实现的速度、质量、高效、规范,这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体现。“我们能有幸参与对口援建这项工作,是亲身见证了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概,以及两个城市的精神情怀。”江的源头是爱,江的流向是海。上海,都江堰,共饮一江水,“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连,上海都江堰心心相印”的话语,至今仍在都江堰广泛流传。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图片由曾任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工程总指挥薛潮提供 )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赵菲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在新疆阿克苏教书的“上海张爸”

致敬!听获得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上海“牛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携手一辈子,不搞一阵子:奉凤齐心演绎现实版“山海情”

听援建干部为你揭秘,上海人在三峡“拦差头”为啥不要钱

在玉龙雪山脚下当“吆喝县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