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党史中的伟大精神|塞罕坝精神

刘蓓 党史镜报 2022-10-14

引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100年来,我们党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漫漫征途中,没有哪一次进步不是靠伟大精神引领。《党史信息报》特辟专版,以图文形式,集中展现这些精神的形成过程及丰富内涵,本公众号每周同步推送。让精神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塞罕坝精神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62年,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凭着坚韧的毅力同极端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抗争,将塞罕坝机械林场打造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被誉为“华北绿肺”。

2017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01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但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开围放垦,很快使这里的千里松林荡然无存。图为昔日是茫茫荒原的塞罕坝


02

1961年11月,在冰天雪地的塞罕坝上,受命解决沙漠南侵、为林场选址的人们苦寻三天,毫无斩获之际,塞罕坝东北方向出现一棵落叶松,经反复论证,可以在当地成活,因此被赞誉为“功勋树”。上图为早期建设者在勾画塞罕坝的美好蓝图,下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功勋树”


03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来自全国各地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当地干部、职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奔赴塞北高原。他们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在高寒干旱的茫茫荒原中扎下根来。图为第一代赴塞罕坝创业的白成子林专1963年毕业生合影



04

上图为塞罕坝建场初期进行的良种选育,下图为第一代塞罕坝人在育苗


05

在塞罕坝人工林海中,挺立着9座望火楼,住着18名瞭望员。他们肩负着监测整个林场火情的重任,每15分钟用高倍望远镜瞭望一次,再用固定电话报告一次情况。这些战胜了寒冷、风沙、孤独的瞭望员们,是塞罕坝百万亩绿色的坚实守护者。上图为位于塞罕坝林场南端的天桥梁望火楼,下图为扎根林场的瞭望员夫妇


06

1962年至今,几代塞罕坝人牢记修复自然、保护生态的使命,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不仅改变了荒原的颜色,更有效改善了塞罕坝及其周边区域的小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图为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的塞罕坝今貌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沈洁

制作 / 杜洁瑛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