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中才:沪皖早期党组织创建和发展的一体化特征

程中才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是皖籍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早年开展革命活动和创建党组织的地方。由于陈独秀的宣传发动和影响,在早期党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沪皖两地关联性较强,一体化特征比较明显。


1

受到上海大都市的吸引,一大批皖籍热血青年前来探求救国救民真理,走上革命道路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成为文明新知的荟萃之所、变革潮流的策源之地,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最适宜的社会环境。早在1903年,安徽怀宁人陈独秀就赴沪协助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日报》,揭露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唤醒国民意识。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名《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幕,最终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年杂志》创刊号

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安徽进步青年普遍受到教育和锻炼,一大批热血男儿前往上海等先进地区求学,接受新思想的洗礼,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15年,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从安庆到上海法租界法文补习学校学习,后一起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并参与《进化》月刊编辑工作。

陈延年、陈乔年兄弟

1920年9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外国语学社,几十名学生主要来自上海、安徽、湖南、浙江等地,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参加革命实践,后分批赴苏俄留学。安徽金寨人蒋光慈、歙县人柯庆施、霍邱人韦素园、泾县人吴葆萼都曾在此学习。

外国语学社原貌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与黄埔军校并称“文有上大、武有黄埔”。这座“红色学府”汇聚了一大批安徽进步青年。上大110名教师中,安徽籍有10人,其中共产党员4人,党的早期理论家高语罕、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尹宽曾在此担任社会学系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蒋光慈曾教授俄文和文学,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阮永钊教授心理学。1400多名学生中,安徽籍学生有15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38人,他们在上大期间,积极投身上海的革命实践,深入工厂调查研究,组织工人夜校、平民学校,参与发动工人运动,有力推动了党的创建和革命运动发展。离开上大后,这些革命青年奔赴全国各地,有的投笔从戎,有的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深造,有的返回安徽从事建党活动,有的到其他地方开展革命工作,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上海大学

据统计,从1921年莫斯科东方大学创办到1930年中山大学停办,安徽籍留学生有89人;黄埔军校1至5期安徽籍学员有207人;5至6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安徽籍学员有20人。以上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有在上海学习或工作的经历。上海,成为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起点或转折点。


2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皖籍革命者领导和参与了上海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实际上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在未出席的情况下仍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从党的一大到五大,他一直是党的最高领导人。

在陈独秀等人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安徽青年投身到党组织创建和发展的革命洪流中。陈独秀的挚友、中共早期党员、寿县人高语罕被誉为“安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其撰写的《白话书信》1921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是安徽最早、最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本,两年再版8次,对引导广大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1923年高语罕(后排右二)与朱德(前右一)、张申府(前左一)、孙炳文(后右一)等在德国留学时合影

1920年,18岁的柯庆施在《劳动界》发表《南京人力车夫底工作状况》,在《新青年》发表《劳动专政》,主张推翻资本家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受陈独秀邀请到上海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10月曾与陈独秀等人一起在上海法租界被捕。

寿县人茅延桢1922年入党,为中共北方区委军事运动工作组主要成员,1923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为当时上海53名中共党员之一,1924年受上海党组织派遣到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被誉为“红色拓荒者”。

寿县人孙津川1925年任中共淞沪特支书记。桐城人尹宽1925年任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江浙区委)第一任书记。桐城(今枞阳)人童长荣1928年任沪中区委书记。六安(今金寨)人陈绍禹(王明)1930至1931年先后担任中共江南省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巢湖人陈原道1932年任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无为人张恺帆曾任中共上海宝山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在党的隐蔽战线,“龙潭三杰”中的安徽人李克农在上海开展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在白色恐怖中为保卫位于上海的党中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龙潭三杰”之一的李克农是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


此外,一些安徽籍非中共人士也为上海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持。如陈独秀1920年到上海后就借住在寿县人柏文蔚位于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的寓所,这里也因此成为《新青年》的编辑部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绩溪人汪孟邹1904年与陈独秀一起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辛亥革命前安徽第一份革命刊物,1913年到上海创立亚东图书馆,印刷出版了大量进步书刊,是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很有影响的出版社,也是《新青年》的发行商,为陈独秀开展建党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3

上海党组织对安徽早期党组织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陈独秀非常关心安徽建党工作,在安庆、芜湖等地物色青年发起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指派高语罕回到安徽开展活动,为建党打下基础。1921年10月,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安庆成立。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高语罕作为安徽代表出席了会议。党的一大后,中央对发展全国各地党组织作了明确分工,上海党组织主要负责苏、皖、浙等省的组织和发展。

中共安庆支部成立旧址:万安局一号濮家老屋

从1920年至1925年,陈独秀先后委派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林育南、沈泽民、董亦湘等中共早期党员到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团组织创建。1923年春,陈独秀指派柯庆施从上海回到安庆,恢复社会主义青年团,从青年团员中培养骨干、发展党员,积极开展建党活动。同年冬,柯庆施与王步文、许继慎等10人在安庆万安局一号濮家老屋召开会议,成立中共安庆支部,柯庆施任支部书记,这是安徽第一个城市党支部。

与此同时,在上海大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薛卓汉、徐梦周等利用放寒假回到家乡寿县,在小甸集小学成立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曹蕴真任书记,直属党中央领导,这是安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小甸集特支遗址小甸集小学原貌

随后,安徽各地党组织如星火燎原,纷纷建立起来。193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安徽省委筹备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中共安徽省委2月15日在芜湖正式成立,标志着安徽早期党组织建设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安徽早期党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安徽党组织与上海党组织大多在党的同一组织系统。从1926年上半年开始,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又称江浙区委)管辖范围在原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基础上,又增加安徽省津浦铁路沿线的蚌埠、凤阳、宿州等城市和地区的党组织。1927年6月至1930年7月,设在上海市的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管辖上海、江苏及安徽津浦铁路沿线及皖东北各县的党组织。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中共江南省委管辖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党组织。由于上海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安徽与上海党组织又在同一组织系统,有利于安徽及时接受领导和指导,推动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


4

安徽革命浪潮与上海革命形势彼此呼应,密切关联,一体化推进革命运动深入发展

安徽与上海同在长三角区域,陆上有京沪铁路相通,水路有长江水道相连,近代以来,沪皖两地联系始终十分紧密,革命形势更是息息相关。特别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心,安徽革命运动始终受到上海革命形势的深刻影响。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后,安徽建团工作也在秘密进行中,参加建团会议的学生骨干于1921年6月2日,在安庆领导发动了向军阀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的学生运动,史称“六二学潮”,这是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旗帜下,安徽学生发起的一次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大规模学生运动,极大鼓舞了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是安徽爱国学生运动的里程碑。陈独秀对安徽学生运动予以高度评价,在上海发表《安徽学界之奋斗》一文,称安徽学界的声势和行动可以成为“全国学界之领袖”。

五卅运动中上海社会各界群众举行总示威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安徽各界积极响应,支持上海工人,全省各地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抗议声援大会,成立五卅惨案安徽后援会和各地后援组织,开展罢工罢课罢市和抵制英、日货的斗争,广泛开展募捐活动,掀起了反帝爱国斗争的新高潮。

安徽革命形势发展也对上海产生重大影响。1927年3月23日,蒋介石一手制造了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变,通缉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百余人,国共合作在安徽显露出破裂的端倪。安庆三二三事变是大革命在安徽由高潮走向低潮的转折点,是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预演。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目睹事件全过程,写下讨蒋檄文《试看今日之蒋介石》,并报告中共中央,揭露事变真相。

左为郭沫若,右为讨蒋檄文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延年到上海,先后担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7年6月牺牲在上海龙华;陈乔年1927年秋到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积极协助省委书记王若飞开展工作,使被破坏的上海党组织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1928年6月牺牲在枫林桥畔。

在安徽,国民党右派又接连发动了安庆四一六清党、芜湖四一八反革命政变,安徽各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大批暴露身份的共产党人流亡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斗争。无论是革命高潮中还是白色恐怖下,沪皖两地共产党人紧密团结,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安徽霍邱人王青士曾任北平市委书记、山西特委书记,1931年在上海英勇就义,是龙华24烈士之一。安徽无为人、沪西区委书记张恺帆1933年被捕后曾被囚禁在龙华监狱,写下“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的诗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斗争精神的生动写照。

沪皖两地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丰富的红色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沪皖早期党组织创建和发展的一体化特征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用好用活区域红色资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院长;原文刊载于《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年第4期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编辑 / 周奕韵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天下工人是一家”:100年前的今天,这个“书记部”为凝聚工人力量而生

是锤子?还是斧头?对照条例看党徽党旗的历史演变

她为了《红楼梦》推迟与孙道临的婚礼,却留给几代中国人一个永远的“林妹妹”

中科院历史上唯一没有学历的院士:从“边区工业之父”到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奠基人

他们将长路奉献给远方:脱贫攻坚的上海“密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