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栋楼,一部中国百年金融工商激荡史

沈霞 党史镜报 2022-10-1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香港路位于如今的上海外滩源,东起圆明园路,西至江西中路,中间与虎丘路、四川中路交汇。这条马路修筑于1846年,原为诺门路(Gnaomen Road),186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重新给马路命名,将其更名为“香港路”。站在这条不足300米的马路上,一眼望去,便能看到一栋特殊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香港路59号

这栋经历岁月洗礼的大楼虽饱经沧桑,但依旧庄严肃穆、恢弘大气,尤值得注意的是,这栋大楼的百年变迁史堪称是中国金融史、工商史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注脚


1918—1952:上海银行公会驻地

香港路59号是原上海银行公会的所在地,曾经叱咤风云,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孕育与起步,也见证了旧上海这个远东金融中心的风风雨雨。

据上海银行公会创办的《银行周刊》介绍:1917年春(上海银行公会还未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银行大楼后有地基一方,原由金业公会购置,因为觉得地面太多,考虑出让一部分,于是上海7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天津盐业银行、中孚银行)合资购置,以后就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新屋,不久觉得光线太差,于是改购香港路三号、四号房屋,稍微加以修葺,作为上海银行公会的办公场所。1918年7月8日,上海银行公会在今天的香港路59号所在地成立

当时香港路4号的上海银行公会会所

1922年,因公会会员不断增加,原建筑不敷使用,于是公会决定将旧楼拆除,在原址重建新楼。8月,银行公会在《申报》上进行设计图样公开招标,共收到18家著名中外建筑行家竞标图样,最终东南建筑公司胜出,设计人为华人建筑师过养默。过养默(1895—1975),是第2批庚子赔款的公派留学生,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其岳母是川沙倪家大姐倪桂金,是倪桂珍的亲姐姐,倪桂珍即宋氏三姐妹的母亲。


香港路59号的相关设计图、平面图和早期照片

1925年夏,上海银行公会新大楼落成,这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前部有三层,中间五层,后部七层,地下一层,错落有致、设计巧妙;正中为五开间科林斯式立柱构成的柱廊,柱高两层,气势巍峨;挑檐上部有三层,三层顶部正中有盾牌图案花饰,气派非凡;墙面为假石饰面,两侧外墙有“心”形图案花饰,精巧别致;大楼内部也具有古典主义装饰风格,顶部有弧形玻璃天棚,颇为考究。大楼落成后,还特请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南通人张謇先生题写楼名1994年,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926年《图画时报》刊登的会所新照

解放前,上海是远东金融中心,上海银行公会是当时最重要的华商银行的组织,与上海工商实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上海银行公会时有会员147家(包括13家外商银行),是上海诸多同业公会中成立较早、机构完整、影响最大的同业组织。就在香港路59号,银行公会商定共同组织了上海公栈,创设了票据交换所,制订了上海银行营业规程,尝试开办中国征信所等等,每一项都具开创性的意义,坚实推动着上海的银行业繁荣发展。1933年成立的票据交换所就设在59号底层大厅,其专门办理全市银行、钱庄票据交换(不包括外商银行的票据交换),至抗战前夕,上海参加票据交换的银行已达73家,加速了传统钱庄业的衰亡,促进了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是上海金融业向现代化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

票据交换所内部场景

1952年,随着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被统一归并为公私合营银行,上海银行公会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这一年被解散。从1918年到1952年的34年里,香港路59号陪伴银行公会共同经历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和金融业的起起伏伏,也见证了上海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繁华与辉煌。


1952-2000:工商界汇聚之地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市工商界整风反右,举办工商界政治学校,学校就开办在香港路59号。工商界政治学校近结束之际,1959年,上海市工商联迁入香港路59号大楼,时任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副主委胡厥文、刘靖基、荣毅仁等都曾在五楼办公。同年11月始,上海市民建、工商联两会开始在此联合办公。1961年,刘靖基当选市工商联主委、民建市委副主委,长期在这栋楼内办公,干部分散于各层。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建、工商联停止活动,香港路59号仅留有少数人看守。1976年以后,民建、工商联逐渐恢复活动,工商界代表人士在此又开始积极参与拨乱反正和“四化”建设工作。

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成立大会和来宾签名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79年9月22日,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现爱建集团)在香港路59号诞生了,这也标志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这里正式起步。时任上海市工商联主委、民建市委主委的刘靖基已经77岁高龄,他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可贵精神自勉,积极响应邓小平对原工商业者“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号召,联合1000多位海内外工商业者集资5700 余万元在此创建爱建公司,办公地点设在大楼二楼。因此缘故,此楼也一度被称为“爱建大楼”

爱建公司成立时,参股人员多、集资金额大,曾轰动一时。上海市工商联主委、民建市委主委的刘靖基带头认款200万元,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城认款200万元,香港实业家丁午寿、丁鹤寿昆仲认款288万元,荣毅仁胞弟荣鸿仁认款100万元……这是中国百年工商界“一片爱国心”的真情体现。

1986年,爱建公司又在此创建了全国首家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上海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现爱建信托),开创了民营企业创办金融机构的先河。爱建信托公司的办公地点设在底楼,大楼外还竖挂着显眼的上海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的招牌。这里还见证了爱建人创造的诸多精彩第一:国内最早建造外销侨汇商品房;首批获得进出口贸易权和设立海外机构的民营企业;投资参与创办上海首家中外合资公司——上海联合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投资参与开办闵行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环球玩具有限公司等等。

爱建公司成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刘靖基等领导不辞辛劳、呕心沥血的带领下,在住房建设、对外经贸、民间金融、实业投资等众多领域屡建功绩,“爱国建设”伟大事业被不断推向高潮,赢得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爱建”的美誉。爱建公司当年与荣毅仁创办的中信公司、王光英创办的光大公司比肩齐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诞生的蜚声中外的三大著名企业

1985年2月,上海工商学院校董会成立

这期间,刘靖基等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不仅通过创办爱建公司,为国家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广开学路,培养人才的重要性。1984年,刘靖基代表民建、工商联向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办上海工商学院的建议。1985年2月,全国第一所民办成人高校上海工商学院成立,院址设在香港路59号六楼和七楼,四楼有部分办公室和教室。此后,该校充分利用民建、工商联在经济界、学术界以及与海内外有紧密联系的优势,抓紧培养改革开放急需的人才,为国家的人才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薪火相传的创业强国梦

在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香港路59号经历了社会变迁与跌宕沉浮,但是恒久不变的是这里始终延绵着中华儿女不灭的创业强国之梦

在上海银行公会时期,公会首任会长宋汉章发文《对于上海银行公会之观察》称,公会之要旨应“以互相扶持为旨, 促进金融业务以合社会经济之需求,凭籍共同之力量增长信用,以保社会金融之安宁”。他认为公会之前途如是关乎家国命运:故银行公会之组织,小之维持金融,以造成完美之银行;大之以银行团结之力,改造吾国之财政,其关系国家之前途至深且远也。可见,公会在成立之初,便非着意于银行间的抱团取暖,而是旨在自觉肩负行业之职责、强国之使命。

在香港路59号作为市民建、工商联、爱建办公地时期,民建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工商联在内联外拓,积极凝聚工商界人士为祖国建设献计出力的同时,其主要领导成员通过成立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助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时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张承宗曾这样定位爱建:“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的成立,是新时期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以后,上海工商界的一个实际行动,这一实际行动是革命的,爱国的,是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的。”而以刘靖基为代表的老一辈工商业者,耄耋之年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祖国建设出力,刘靖基曾作诗:“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稀奇。九十老翁干劲足,争为四化作贡献”,可见,创业强国梦始终是他心中的不灭火种,是他精神的有力支柱。

虽然,爱建公司在发展壮大后,迁址到了零陵路599号;其后,民建市委迁往陕西北路128号民主党派大楼;市工商联也于2000年5月迁往延安东路55号上海工商联大厦。但是,从香港路59号燃起的拳拳爱国情、创业强国梦,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燃烧在从这里走出的银行从业人员、工商界人士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爱建人的心中,激励着他们不忘赤诚初心,不畏艰难险阻,在新时代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爱建集团党委秘书、团委副书记






来源 /《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15辑

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制作 /  刘  捷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往期回顾

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建始末:“三人小组”成员龚浩成亲历回忆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开启新征程  书写新答卷

30年前的今天,邓小平去了上海的这两个地方

30年前,邓小平在上海这样过春节

你知道陈云的“十五字诀”是怎么来的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