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做的素食堪比米其林三星,影响5000万人吃素

万物三千 2022-11-26


想到素食,你会想到什么?吃草?寡淡无味?非主流?


2017年,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 Chef's Table》第三季第一集播出,一位法号为静观(Jeong Kwan)的比丘尼和她的烹饪却让人们看到了素食的惊艳和其背后的爱和一颗禅心。《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她:“世界上最高贵的料理,并不在纽约或是哥本哈根。而这位来自偏僻寺院的59岁尼姑,站在了世界素食料理之巅。”



— 儿时的话成了17岁出家的预言 —


静观师太常年在韩国白羊寺天真庵修行,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静观是第三个女儿,年幼时,父亲就曾对她说:一个女人要想找到一个好丈夫,就必须得有随手做出七道菜的能力。 静观告诉父亲:我不会找丈夫,我会住在深山里的一间小屋子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直一个人生活下去。



17岁时,静观曾经的这段话变成了现实,母亲猝然离世,她悲痛欲绝,仿佛人生失去了所有的色彩。直到,她与佛法相遇,屋角的铃,树间的光,空气中的微尘,袅袅的梵音......一切都深深浅浅地敲打着她的心,也在疗愈着她的丧母之痛,于是她选择走入佛门,成为一名比丘尼。



没有选择为人妻为人母,但这并不妨碍她喜欢烹饪,静观7岁时就独自为家人做出了一顿手擀面,出家后,烹饪成为她嫁接佛门和世俗的一座桥梁。出家后,她也会想起母亲的爱,慈悲和善良,并将这份母爱的力量化为对众生的大爱,通过食物,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50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跑来深山老林,仅仅为了感受这份食物中蕴藏的关爱。



— 一道酱油烩香菇让父亲放下牵挂的心 —


静观出家后,或许是一直无法放下这颗惦念的心,有一天,79岁的父亲来到了静观所在的寺庙,他说:“我要自己來感受你为什么过这样的生活。”寺院没有肉食,食素多日后,父亲还是无法习惯,他担心女儿过的辛苦,不禁问道:“僧人能吃到的最好的食物是什么?”


为了回答父亲这个问题,静观去深山里采摘了一些香菇,用香油和酱油将其在锅中炸熟,让父亲在山林间听着潺潺的溪水声安静的品尝这道酱油烩香菇。简单的食材、简单的烹饪方法,却彻底颠覆了父亲的看法:“这比肉好吃多了,有了这样的食物,你确实不再需要吃肉了。”


临走时,父亲向她鞠了三个躬,转身离开了寺庙。一周后,父亲离开了人世。想来是亲眼看到女儿过得自在安好,他放下了那颗一直牵挂女儿的心,走的时候很安详。



 酱油带来的启示


静观师太虽为僧人,却教学素食烹饪已有五年,她偶尔会离开寺庙去到城市里授课,静观师太的厨艺之所以大受追捧,除了绝佳的手艺之外,还在于每一道菜品背后所蕴含的佛学思想:尊重食材,活在当下.....


在白羊寺天真庵的一个屋顶上,露天摆放着一些瓮和缸,里面是静观师太烹饪的秘密武器:正在慢慢发酵的酱油、大酱和辣椒酱等调味品。有些酱料发酵的时间不是几周,而是数年。在所有发酵的食物中,她最擅长的就是酱油。酱油是斋菜里重要的一味调料,而时间的奇妙造就了美味的酱油。



在制作酱油的过程中,静观师太也收获了她的心得:俯瞰大地,你会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你会看到时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你能看到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通过审视自己,我看到祖父和母亲的影子,以及寺中的长辈,还有我自己。通过制作酱油,我得以在先人的智慧中复活,如同他们重生,何人与何时都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通过酱油,我明白了此事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在做酱油,而是将自己融入到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酱油即永恒,它是生命本来的面目。



 烹饪素食,是她爱众生的方式 


在白羊寺天真庵,所有的食材都由静观师太亲自种植,亲自采摘,再亲自烹饪。“我亲自种植它,并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雨水、太阳、土壤、种子,它们是我的烹饪大军,这是顺其自然。” “我想和天地交流,我想通过美食和每个人交流”。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坚持。



在《主厨的餐桌 Chef's Table》中,静观师太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创造和自恃根本无法形容,你只有超脱于攀比嫉妒之心,创造的大门才会为你而开。有如源泉之水涓涓而流,片刻不息,昼夜不止。静观师太如是说,如是行,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用一颗自由博爱的心,通过食物传递对这个世界的觉察和对众生的爱。因此也有人如此评价她:“师太的料理是关于觉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熟思和关心,是一种特别的关心方式,甚至比你在最好的餐厅中,所体验到的关心还要好。”



比起在红尘中浮浮沉沉,静观师太更愿意在寺院里采摘青叶,这是她喜欢的生活方式;为有缘人烹饪一碗素食,是她传递佛法的方式,也是她爱众生的方式。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END

编辑:万物三千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