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爬了座“小阿尔卑斯山”,经历“生死一线”!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青山连绵、绿水潺潺,原本一派诗情画意。
但12月14日,中国石化报记者团一行跟着地球物理武汉勘查公司SGC2127队爬了一座“还算简单的小山”,就经历了“生死一线”!
1
“假如我年少有为知进退”
石柱南三维地震项目由江汉油田部署,旨在发现地下深处的绿色能源——页岩气。
石柱南项目施工面积达1700平方公里,工区夹在齐岳山和方斗山两座大山之间。方斗山的另一边,就是滚滚长江。
工区内有多达7处无人区,导致物探施工极为困难。
都说大山险,到底有多险?都说施工难,到底有多难?都说物探苦,到底有多苦?
记者想全程跟物探队员一天一探究竟。物探队却说:现场看看就可以,全程跟一天你们吃不了那个苦!
吃不了苦?!瞧不起谁呢?记者也是住过沙漠、走过戈壁、见过场面的!再者说,脚下不沾够泥土,怎敢说新闻有温度?
经不住执拗,物探队决定让记者团分两组跟踪采访测量与采集。
结果一天下来,记者为自己的“年少无知”埋了单,也对战天斗地的物探队员充满敬意!
2
“小阿尔卑斯山”
在沙子镇项目营地,记者分组出发。测量队党支部书记瞿志高、队长王定海带领2名测量人员和4名记者从山脚爬起。
测量是物探第一道工序,石柱南项目3万多个炮点、7万多个检波点,每个点都要测量员精确标出位置,以便后续工序施工。
山再高,也要爬;林再密,也要钻;水再深,也要过。测量员个个是“超级驴友”。
早上9点多,山下飘着小雪。走在羊肠小道,空气清新,满眼葱茏,起初的行程很惬意。
但很快,土路就泥泞不堪,几步一滑。
项目一共38组测量员,每组2人。瞿志高他们今天抽查12组的施工。第12组今天要对35个已钻完井、下完药的炮点进行二次测量。
走山路已经脚打滑,很多炮点还远离主路。在下一处约40度的坡时,摄影记者刘行已经需要搀扶了。
“我们今天要翻越这座‘小阿尔卑斯山’。”今年50岁、干了30年测量的瞿志高说,“这是一座比较简单的小山。”
3
“原生态景区”里步步惊心
山间有小溪水潺潺,山顶密林穿着白茫茫的雪衣。“我们测量员看到的都是原生态美景。”瞿志高他们对着远山呐喊,“嗨,我们来啦!”
记者没有太多精力关注美景,因为脚下步步惊心。过小溪时,石头和木桥布满青苔,测量员健步如飞,记者小心翼翼还打滑。
山路只有一人宽,一侧就是深沟,瞿志高叮嘱:“要小心哦,'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
看着一条不能称为路的险峻山路,瞿志高说这是放线队的路。“钻井队的路是铲出来的台阶路,放线队的路没有台阶,而我们测量根本没有路,走的多了就成了路。”瞿志高笑着说。
爬至一段五六十度的山坡时,泥已经可以没过鞋面。
中午12点多,我们选择一处难得的平地吃午饭。午饭只有馒头,连重庆最有名的特产涪陵榨菜都没有。“吃咸菜口渴,还要多背水。测量员要爬一天山,负重越少越好。”瞿志高说,“以前也带包子,但包子凉了不好吃,馒头微甜,吃着还有点像面包呢!”
“吃饱了要提速,下面的路就是高速了!”瞿志高鼓劲。可接下来的山路难度更大,记者经常要手脚并用才能上去。
有时,还要拿出“人猿泰山”的本事。过一处四五米高的陡崖时,需要借助一根拇指粗的藤蔓。石化V视年轻女记者王雪琪展现出惊人实力,半分钟就爬了上去。
背着相机的刘行脚下打滑,几次尝试没有上去,头发被汗水湿透,大口喘着粗气。殿后的测量队长王定海说:“你踩着我的肩上去。”刘行不忍心。王定海坚持:“没关系的,我们在野外经常这样的!”几近脱力的刘行终于踩着王定海的肩头爬了上去。
红工衣肩头的脚印,让人眼睛泛酸。王定海也是老测量,他说:“刚工作时第一次爬这种山,死的心都有了。”但他一直没能走出物探的“感情”陷阱。这种山,他爬了快30年。
4
惊魂未定
越接近山顶越难爬。下午两点半,我们爬到此行的BOSS关——一处七八十度的陡坡。
记者也曾爬过野山,但从没有这样爬过山:每一步都是手脚并用,手要抓住植物用力,若植物枯死,手上就会一松,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脚必须踩实每一个点,如果脚下打滑,或者踩的石头松动,脚就会踩空,身体也会失去平衡。而下方,就是毫无遮拦的陡坎。
为了保证安全,瞿志高和测量员在前开路,指导我们爬,王定海断后。突然,之前已经脱力的刘行一脚踩空,从泥石壁上滑下。“小心——”,他下方的王雪琪立即跪在石壁上,伸手准备托住刘行。再下方的文字记者程强也立即前扑,将身体贴在石壁上,用手托住王雪琪。
所幸,刘行全身贴在石壁上增大了阻力,滑落两米至王雪琪身前便停住了。
惊魂未定的刘行浑身是泥,脸色苍白。虽然明知测量员会保护好我们的安全,但望着脚下的深沟,每个人都感觉经历了“生死一线”!
雪越下越大,险路下山危险大,只有继续向上才是正确的选择。
经历过几乎垂直山路的考验,后面的路再险也不觉可怕。在一路抽筋5次之后,刘行终于到达山顶,瘫坐在雪地上感慨不已。
站在山顶,瞿志高淡然道:“海拔1595米,山高人为峰,又征服了一座山。”
下午4点,记者团终于下到山脚,看着大路,听到远处传来的狗叫声,觉得分外亲切。
瞿志高说,工区里有数不尽的山,80%都比这难,再难的活儿也要干。
5
硬着头皮往里拱
在采集组,记者团也收获了难忘的经历。
早上9点,山顶在下雪,排列故障还没排查出来,SGC2127队队长程明打算去看看。
车往山上赶,车窗外的世界渐渐蒙上一层白色,飘着小雪,雾色越来越重,地上有些湿滑,司机赶紧停下车来装防滑链。
我们跟着下了车,没想到一出车门就一个踉跄,地面滑得像光板。程明赶忙从后备箱里拿出几副防滑鞋套,穿上后果然行动自如。装好防滑链,我们继续前行。
终于到了山顶,齐岳山海拔1800米,悬崖林立,俗称“刀背山”。我们跟随程明一起往放线的位置“走”。山上密密麻麻的竹子和带有藤条的树丛,经风历雪后变得又冷又硬,竹叶也成了冰刀片。人在里面站不直,只能扒开竹子和树枝,戴着安全帽,硬往里挤。钻了大概40分钟,我们终于见到了工人,他们正在换线。
排查完线,程明说:“其实刚才的直线距离只有100米,我们就钻了半个多小时,这还是工人已经修好的路,他们平时要先开路,然后扛设备进来。一捆线20多斤,一个电瓶至少50斤,都要靠人抬肩扛。”
6
无人区,我们进去了
“石柱南工区1/4是无人区,无路、无人、无信号,植被茂密,山高坡陡,看到这样的施工难度,前期有68个分包商班组来了又跑了。”程明说。
为了及时排查线路故障,他们在无人区内设了许多支撑点,派人值守。但无人区生活除了山陡路险,一是孤独,除了队友没有别人,很多地方只能靠电台联系;二是保供难,一旦天气突变就会出现断供。所以程明非常重视安全措施和物资保障。
走了半个小时,山路越来越陡,也越来越泥泞,我们手叉着腰,喘着粗气,感到有些体力不支。程明笑着说:“这条路对物探工人来说,其实已经非常好走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支撑点。值守的是对夫妻,他们24小时待命,一旦线路有问题就立刻赶去排查,平时就在帐篷里休息。“最近一直在下雪,一定要备足食物,有什么困难及时向队上反应。”程明一边检查帐篷一边嘱咐。
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半,我们在溪水边的石头上简单吃了午饭,然后用一个多小时下山,赶往另一个点。
7
通往山顶的天梯
爬过两座山,我们偷偷松了一口气,心想今天最难的应该过去了吧。不过程明告诉我们,无人区里到处是悬崖,许多地方人上不去,工人就自己搭了天梯上山。我们很好奇,想去看看。
去往天梯的路比无人区的更难走,山路只够一个人将将过身,泥泞,还有乱石,容易踩空滑倒。很多地方直上直下,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
一个小时后,记者团体力有些吃不消,脚上沾满了泥,休息时也要尽可能降低重心站着,生怕滑下去。看到山路太陡,走在前面的摄影摄像记者让两位女记者留在原地。
后 · 记
不去第一现场,永远不知道最真实的情况。记者去过很多现场,但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生死一线”。
一座在物探人眼中“简单”的小山,记者却爬得险象环生,最令记者感动的是:这么苦的环境,这么难的工作,物探人却乐观昂扬战天斗地。
我们由衷向所有物探人致敬!
也祝愿所有项目都能安全高效完工,物探人都能高高兴兴回家过年!
石柱南的炮声还在大山里响起,而物探人的故事还未结束,记者团将继续为您带来报道……
素材来源:程强 屈冰 魏佳佳 王雪琪 王文茂
图片来源:刘行 张广虎 孙立新 孙刚刚
编辑:魏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