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大胡庄82烈士、为救战友英勇牺牲的侦察兵陈雪波……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会忘却!

淮安发布 2019-10-05


  又是一年清明,我们在缅怀已故亲人时,不会忘却那些英勇捐躯的英烈们。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用鲜血书写了共和国70年的光辉历史。没有他们的牺牲,便没有当下的幸福;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便没有如今的岁月静好。


  淮安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大地,近万名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建设,长眠于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有关部门对分散的或年久失修的烈士墓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或立碑建墓,或迁移到陵园,形成了全市碑、塔、纪念墙等多种形式的烈士纪念地格局。


  清明时节,让我们像对待逝去的亲人一样,缅怀他们,纪念他们。回望历史,既是关照生命,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更是回归初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深切缅怀


近日

融媒体记者走进

我市烈士陵园、墓地

整理了部分淮安英烈的事迹

为您讲述

很多人所不知道的事儿


用“庄稼话”写作的文化战士

  “威武不能屈,临危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在淮安市烈士陵园烈士事迹陈列馆里,记者看到开国大将黄克诚为纪念钱毅烈士写下的题词。


  陈列馆里,还有钱毅烈士的棉衣、单衣和鞋子,以及《盐阜大众》《黄海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有关钱毅的文章。


  淮安市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赵学军介绍说,钱毅是《盐阜大众》报社的记者,并不是什么“大官”。画像中的钱毅,长方脸,眉清目秀,一副典型的书生模样。记者注意到,他牺牲时年仅22岁。


  钱毅原名钱厚庆,1925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其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戏剧家、藏书家阿英(钱杏邨)。阿英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钱毅在革命艺术家庭的熏陶下成长。1935年,阿英全家被关进上海的拘留所,钱毅年仅11岁就“品尝”了7天的监狱生活。


  钱毅聪慧好学,酷爱文艺戏剧,先后参加了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主演过《高尔基童年》《夜上海》《海国英雄》等剧。


  1941年底,日军入侵上海,钱毅与家人撤出上海,辗转到阜宁的新四军军部。钱毅先在鲁迅艺术团工作,后被调至东海大队任文化教员,还做过《新知识》杂志的编辑。一年后,他又被调到《盐阜大众》报社做编辑工作,后任副主编。


  每到一个地方,钱毅都注意搜集当地活生生的群众语言。在盐阜地区,他收集了当地2万多条民间谚语,并进行分析、研究,编辑出版了《庄家话》一书。1946年,钱毅随部队来到淮安城。他一有空就溜到大街小巷,与群众亲热交谈,向他们学习鲜活的语言。他在《盐阜大众》文字的口语化、大众化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他还帮助大批的工农干部提高文化知识和写作水平,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登科就是工农通讯员中产生的杰出代表。


  1947年2月25日,在石塘区的钱毅接到报社的通知要他回去。但因为没搜集完采访材料,他不愿功亏一篑。同时,敌人可能进行大扫荡,他认为这样的情况下匆匆回去也不好,所以坚持在当地采访。因还乡团告密,敌人于3月1日包围了钱毅的驻地。钱毅渡河突围时,不幸被俘。3月2日,在石塘区涧河桥头,随着敌人一颗子弹的射出,钱毅倒在了血泊中。


钱毅的衣物


率众血战日寇的国民党上校

  离休干部张闻声的家距离淮安市烈士陵园不远,他父亲张仲乐的墓地就在陵园里。


  张仲乐生前是国民党江苏省行政干部训练团训导员,1941年2月在与日军交战中牺牲。2012年,张闻声提出申请,要求评定张仲乐为烈士。201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同意,评定张仲乐为烈士。


  张闻声的爷爷张励南是晚清秀才,父亲张仲乐在家庭的影响下,勤奋好学,留学德、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张仲乐曾任上海文化学院教授。“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三省,义愤填膺的张仲乐萌生弃笔从戎的念头,但张励南并不支持。在亲戚们的劝说下,张励南才勉强同意,但条件是张仲乐放弃家产。张仲乐抛下家中数百顷土地,卸任大学教授,投身到抗日救亡中。


  凭借出色的才能,张仲乐成为陆军军官学校的政治教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仲乐被派遣到淮阴担任军校教员,并接受了秘密筹建抗日游击大队的任务,与抗日的“淮河大队”及淮阴的共产党等抗日人士经常会面,商谈大事。


  日军和汉奸得知张仲乐的抗日活动,对其恨之入骨。1939年五六月间,他们放火将张励南的宅子烧了个精光。得知消息后,张仲乐安慰父亲,并劝说父亲一定要抗战到底。他又与中共淮海区主席李一氓联系,将全家安排到淮海区委所在地居住。由此,张励南也成为坚定的抗日绅士。


  1939年,淮阴沦陷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军校划归江苏省政府管辖,并改称“干部训练团”,张仲乐任上校训导员。1941年2月18日,日寇突袭国民党政府机关和干部训练团所在的兴化县曹泊村,疯狂烧杀。张仲乐带领学员,拿起训练时用的武器与日寇展开激战。战斗中,张仲乐和国民党政府机关、干部训练团及当地群众共436人倒在日军的枪炮之下。


  幸存下来的一名干部训练团学生,用船板做成一口棺材,将张仲乐安葬在河边的田埂上,在上面写了张仲乐的姓名、牺牲日期以及家庭地址。直到一年后,张励南才从一位老乡处得知儿子张仲乐牺牲在兴化。家人怀着悲愤的心情,将张仲乐的棺材运回淮安老家安葬。


  据了解,在江苏省档案馆现存的“民国档案”里,有一份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委员会于1946年7月认定张仲乐等人在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2月)兴化曹家泊“遇敌殉难确属实情”的档案。


  2013年,张仲乐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后迁葬到淮安市烈士陵园。


烈士浮雕


为救战友英勇牺牲的侦察兵

  3月28日,淮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淮安市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清明烈士公祭仪式。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为每一座烈士墓碑敬献了一朵白菊。


  “他的战友,今年也会向他献花。”在陈雪波烈士墓前,赵学军感慨地说,多年来,陈雪波生前的战友每个清明节都会来祭扫。记者看到,陈雪波墓碑上刻写的生卒时间分别是1969年、1991年,一个年轻的生命!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陈雪波出生在淮安区,1986年高中毕业。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并多次在县、市和省中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奖,曾被评为原淮安市“十佳运动员”。在国营淮安棉纺厂工作期间,他因在该厂救火抢险被荣记二等功。


  1989年3月,陈雪波光荣入伍。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夺得了集团军侦察大队冲锋枪昼夜射击比赛第一名、徒手负重攀登比赛第一名、海上1万米游泳比赛第三名。


  1990年初,陈雪波参加集团军教导大队集训后,担任被誉为“尖刀班”的侦察营侦查连一班班长。部队在福建省东山县进行海上大练兵时,遇到强台风袭击,陈雪波和战友们投入抢险救灾中。一房屋在狂风中摇晃,里面有两位生病的老人,陈雪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带着战士冲进去。刚背着两位老人出来,房子就轰然倒塌。


  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一个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陈雪波被任命为代理排长。1991年6月,部队在海上进行武装泅渡,一名新战士逐渐掉队,但救援的冲锋舟在半途中出现故障。在这危急时刻,陈雪波快速游回,抓住这名新战士的手,并将他的装备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奋力游了1000多米后,才到了岸边,当时,新战士抱着极度疲劳的陈雪波失声痛哭。


  两个月后,又发生一起突发事件。8月14日,在训练途中,陈雪波和战友在道路旁的树丛里休息。凌晨4时许,一辆摩托车向他们的休息地疾驶而来。执勤哨兵立即发出减速的信号,但摩托车驾驶员慌乱中竟加速向正在休息的一名战士冲过去。千钧一发之际,陈雪波飞快地将这名战士推开,自己不幸被摩托车撞倒。22日,经医治无效,陈雪波永远闭上了那双坚毅而明亮的双眼。


敬献白菊


大胡庄82烈士

热血铸就抗日丰碑

  春天的淮安区苏嘴镇大胡庄村,芳草萋萋,繁花似锦。矗立在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是这个村庄最引人注目的标志。行走在陵园中,不远处的学校不时传来欢快童声,明媚祥和的情景,让人很难想到,就是在这个地点,78年前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当时,黄三师(当时人们对黄克诚部队的习惯称谓)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83名战士与七百多名日伪军激战七小时,在击毙日伪军二百余人之后,终因寡不敌众,除一名战士因被毒气熏昏得以幸存外,另8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烈士们战斗雕塑


主力连队

与八倍数量敌人殊死搏斗

  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中的纪念馆里,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


  据介绍,打响大胡庄战斗的二十四团一营二连,隶属于新四军三师八旅。新四军三师活动范围在苏北,因黄克诚兼任苏北军区司令员、政委和军政委员会书记,主要管辖淮海、盐阜两个军分区,苏北人民也将三师称为“黄三师”。1940年8月底,黄克诚遵照中央“八路军到华中后,坚决争取控制全苏北”的指示,率所辖4个支队两万余人挺进苏北,开辟淮阴、淮安、盐城和阜宁等地区。“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黄克诚所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分别辖七、八、九三个旅。


  一营二连是一支建制完整、装备齐全的主力连队,也是二十四团游动的军事哨,专打硬仗和接受重要任务。1941年春天,为准备正规部队的地方化,二十四团临时集结于淮安苏嘴一带。4月23日,该团一营二连的战士们在副营长巩殿坤和连长晋志云的率领下,进驻苏嘴西北约十公里的大胡庄。进村后,战士们热情地帮助村民干农活,军民鱼水情深。25日的深夜,盘踞于涟水城的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第二十一师团得知有新四军在大胡庄驻扎,紧急集合了七百多人,带着4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乘着夜色直扑大胡庄。


  据村民后来回忆,当夜大胡庄枪声四起,子弹横飞,火光熊熊。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二连战士们毫无畏惧,在连长晋志云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利用圩沟、院墙、猪圈等地形和建筑物为掩体,顽强抗击,接连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气急败坏的敌人见久攻不下,不仅穷凶极恶地发射燃烧弹纵火烧村,还违反日内瓦公约,向二连阵地发射毒瓦斯弹。“后来,敌人的炮火轰塌了瓦房的墙壁,巩营长他们就趴在地上向敌人射击……”纪念馆以版画形式描述了当时场景。面对扑来的凶残敌人,战士们用刺刀、枪托、棍棒、铁锹、砖头,与敌人作殊死搏斗。最终,腹部中了数弹的连长晋志云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由于当天的风很大,上风头的团部和营部听不到枪炮声。26日中午时分,团部才接到地方干部的报告。团长胡继成当即率团部警卫连和一营300多人跑步增援。战友们怀着复仇的怒火,奋勇杀敌。敌人伤亡惨重,两名小队长被击毙,在涟水日伪军的接应下退回涟水城。


发掘烈士骸骨时找到的子弹头


悲壮激烈

83名战士仅1人幸存

  大胡庄战斗激烈而悲壮,二连83名战士与八倍于己的日伪军激战7小时,毙敌150多人,除小战士刘本成被毒气熏昏后倒在战友的遗体下幸存外,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其中一位名叫“大勇子”的当地青年,与战斗前一天才加入连队“打鬼子”,发了新的军装都还没舍得穿。战斗结束后,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将烈士们的遗骸掩埋在村北的义地里。


  纪念馆里,电视录像播放着2012年烈士遗骨发掘现场的影像。影像中,烈士们的遗骨大部分保存完整,均为两三具一处。他们有的平躺,有的侧卧,有的蜷曲着身体,有的张大嘴巴,还有一具遗骨双手压着自己的颈部。有的遗骸的腿骨部分还呈暗红色,完全验证了当时敌人使用毒气弹的说法。烈士的体内还发现了大量的弹片和子弹,有的遗骨的手还压在中弹的部位……“被发掘出来的烈士遗骨,就合葬在烈士陵园内的纪念碑后方,供后人瞻仰。”苏嘴镇茭陵片区民政干事赵成娣介绍。弹片、子弹等物品,则陈列在纪念馆展柜中。除此之外,纪念馆还陈列着一些武器碎片。据了解,这些碎片并不是在烈士遗骨发掘现场找到的。这一点也印证了刘本成曾经的回忆:在弹尽粮绝之后,战士们将手中的武器一一拆解,有的扔进水塘、有的扔进猪圈里,不让任何一件武器落入敌人之手。


  烈士陵园中的纪念碑之后,是英烈们的合葬墓。在本该刻写着英烈姓名的地方,镶嵌着一颗颗红色的五角星。“当时战斗非常壮烈,再加上战乱和年代久远,所留资料有限,很多人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赵成娣介绍。为了告慰英烈,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同区民政、双拥、宣传等部门一起,组建烈士寻亲队,从大胡庄连的史料查起,多次出省寻亲,最终找到21份与大胡庄战斗时间、地点、所在部队相似的烈士名单。


刘本成生前资料及书信


大将评价

大胡庄战斗应与刘老庄战斗齐名

  “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与众所周知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遥相呼应,黄克诚大将生前曾评价大胡庄战斗“应与淮阴刘老庄战斗齐名”;而时任二十四团团长的胡继成,提起“大胡庄八十二烈士”时也唏嘘不已,回忆说“这样的壮烈事迹在全军都是少有的”。可是,相对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大胡庄八十二烈士却鲜为人知,新四军战史上少有提及。黄克诚大将晚年的回忆揭开了原委:“大胡庄战斗发生后,当时是我没让宣传。因为我刚把部队带到苏北一个多月,就丢了一个整连,宣传出去对部队士气会有一定影响。”1982年,黄克诚曾对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王阑西同志说,他身经无数次的生死战斗,并没有把大胡庄战斗时刻挂在心上。“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造反派们批斗黄克诚,说他带兵尽打了败仗,在苏北淮安大胡庄丢掉一个连,后来在淮阴刘老庄又丢了一个连。这才使他想起大胡庄战斗,想起烈士们当时连个墓碑也没有。“因此,我黄克诚还要‘感谢’红卫兵们对我的那场批斗。”黄克诚如是说。


  为了记住这场绝地之战、正义之战、英雄之战、悲壮之战,告慰把生命和鲜血留在大胡庄的82位抗日烈士英灵,1986年,淮安人民在82位烈士的牺牲处建造了“大胡庄战斗纪念塔”,供当地百姓祭扫。2012年,江苏省民政厅将大胡庄烈士陵园建设列入江苏省“慰烈工程”项目,拨款重建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重建后的烈士陵园占地32亩,分为合葬墓、纪念碑、陈列馆和纪念广场。2018年4月3日,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纪念馆重装开放,以崭新面貌示人。纪念馆内陈列实物、图片、文字等珍贵的史料,集中反映了当时老淮安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纵横驰骋、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谱写的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大胡庄82烈士陵园的纪念碑


推荐阅读



融媒体记者:刘权 姜晴

融媒体编辑:王莹莹


在看点这里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