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新华网全省推送!乡村振兴淮安样板,美!
编者按
7月9日,新华网江苏频道首页显著位置发布文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江苏淮安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文章关注淮安在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描绘了一幅业旺、景美、民富的美丽新画卷。
原文如下
↓↓↓
田园乡村奏和谐,特色产业富口袋,集中居住破难题,乡风文明开新篇……在江苏省淮安市,这几年攻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添优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勠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淮安样本。而随着乡村振兴生动实践渐入佳境,在城乡铺展开来的是业旺、景美、民富的美丽新画卷。
资料图: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 融媒体记者:王昊/摄
虾稻丰,百姓富
初夏,盱眙县黄花塘镇时集村的稻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远远地就能听见村民们爽朗的笑声,一到夏季,来时集村收购龙虾的商户就排起长龙般的队伍,村民们的口袋也鼓了起来,谁能想到多年前,时集村还是个地势低洼,农民收入长期停滞不前的小村子。
2008年,外出打工的村民万金友回乡照顾生病瘫痪在床的妻子,脑筋活络的他受到启发,在自家3亩稻田里套养龙虾,一年下来仅龙虾一项就卖了3000多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时集村两委考察研究后,次年决定以虾稻共生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村干部带头种养。十年下来,村里虾稻种养户发展到400多户,村集体收入也从10多万元上升到200多万元,村里9000多亩地,目前有三分之二用来从事虾稻共生生产,且基本上都是户均十几亩的散户种养,“农民收入从以前的每亩800元增加到3000元,增收近3倍。”时集村党总支书记刘建保高兴地说。
资料图:盱眙县龙虾养殖基地,养殖户收获小龙虾。周海军/摄
“一只虾”带动“一片稻”。盱眙在全省率先创新发展的虾稻共生种养新模式,不用任何化肥农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农田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出产的大米是地道的有机无公害米,是顾客眼里的“香饽饽”,“盱眙龙虾香米”品牌也连获首届全国优质渔米评比金奖、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等殊荣,成为虾稻共生产业新的增长极。
目前,盱眙共建成沿洪泽湖大道10万亩虾稻共生产业园等4个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培育50亩以上规模种养大户4000余户,全县“虾稻共生”面积达65万亩、占全部龙虾养殖面积的81%,盱眙龙虾年交易量超12万吨,加盟店超20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带动10余万人创业就业。
资料图:小小菌菇助力精准扶贫。融媒体记者:王昊/摄
盱眙龙虾、洪泽食用菌、淮安大米……一个个兴旺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淮安市紧扣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推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推进新业态新主体建设,聚焦发展农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推进品牌绿色农业发展。2018年,新开工投资超3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38个,新竣工项目109个,全年完成投资50.92亿元,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等高附加值高颜值农业产业提速增效。
资料图:盱眙县天泉小镇。融媒体记者:刘志钧/摄
蓝天白云下,映入眼的或绿、或红、或黄、或紫,五彩斑斓,精致地勾绘出阳光、水波、绿荫、青草、鲜花的层次,芬芳的花香,清脆的鸟鸣,恰如其分地形成金湖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与闲致,幽静与活力。
资料图:金湖县塔集镇高桥村黄庄。融媒体记者:谭鑫/摄
似锦繁花,清悠碧水,与青砖黛瓦相映成辉,荷藕种植基地里的荷叶亭亭随风摇曳生姿,作为金湖县唯一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黄庄别出心裁的景观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塔集镇按照“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的要求,聘请南大教授对黄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改造提升,使黄庄的屋舍风格保留着最原始的味道。前不久,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来这里调研,走东家到西家,与当地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实地调研了解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情况,对黄庄充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建设“留住乡愁记忆”的村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塔集镇为新江淮民居设计定位的荷韵小镇,是淮安市首批16个特色小镇项目之一,周边村民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搬迁到荷韵小镇,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架构下的基层治理新路。“房子宽敞明亮,小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还临近荷花荡景区,比住城里还舒坦。”看着即将入住的二层联排农家别墅,塔集镇安置户闵甫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向往。
资料图:金湖县塔集镇荷韵小镇。融媒体记者:郭敏杰 曹政
自农房改善工作启动以来,金湖县按照“分级强化、分类引导、分片整合”的总体思路,坚持先行规划、先建后拆、先试先推,在全面掌握农民群众的住房情况、真实意愿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5320”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引导3万农户进城入镇赴点,建成20个县级集中居住点。
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开怀的百姓笑容,都得益于淮安紧密结合优化乡镇布局和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公共服务条件。仅在2018年,淮安市共布置新建、改建620个农民群众集中居住点,创成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示范乡镇67个,新建成美丽宜居乡村89个,新创省级水美乡村21个,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盱眙县、洪泽区建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新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村63个。
在涟水,阿累读书节、“快乐生活·幸福涟水”文化惠民“十百千”工程、“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极大丰富了涟水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末的涟水是热闹的。淮剧《江姐》选段《绣红旗》,《祥林嫂》选段《花轿临门》等十多个节目轮番在涟城街道百姓大舞台精彩上演,不仅有“白玉兰戏剧配角奖”得主许晴和她的淮剧团同行现场献艺,还邀请了陈德林、黄素萍、何双林等淮剧表演艺术家前来助兴,让上千名戏迷过足了瘾,台上台下共同唱起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光影中,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容格外亮眼。
资料图:大运河文化民俗汇演。许昌银、朱泽/摄
“百姓大舞台”的负责人陆金萍说,2016年底搭起来的“百姓大舞台”以淮剧票友免费演出为主,还不时邀请上海、盐城等地的淮剧团来“客串”一下,目前已为群众免费演出150余场,让戏迷们开了眼界。
近年来,涟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乡土文化”复兴为切入点,紧盯“乡村振兴”目标定位,持续实施“文化回归振兴”工程,弘扬好人文化、创新乡贤文化,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让乡风文明“活”起来,让乡土文化“香”起来,让百姓精神“足”起来。
资料图: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专场展演。融媒体记者:管伟法/摄
涟水乡风文明的发展是淮安积极弘扬向上向善新风的一个缩影。淮安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农村文明创建。据介绍,去年组织全市10余家演出团队、演职人员6000余人次深入乡村开展活动,辐射观众22万余人次。淮安文化好戏连台,“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此举行,淮安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文化大餐。为重现南船北马运河之都的昔日胜景,自2013年启动的32公里里运河文化长廊已经展现现代新画卷,中国漕运文化的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工文化的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和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呼之欲出。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网(李梦琪 侍瀇兴)
融媒体编辑:张晨佳
在看点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