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治理优秀论文推荐|政治学人春节特辑

政治学人 政治学人 2020-02-10
点击上方“政治学人” 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政治学人春节特辑”是由“政治学人”编辑部精选的优秀论文推介系列,共分为研究方法、比较政治、政治哲学、国家治理、基层治理五大主题,分五期依次推出。每期根据中国知网被引量和下载量,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情况选出六篇相关主题的文章,以飨读者。本期为系列推送第四期,主题为基层治理。



1

肖滨  方木欢丨以扩充民主实现乡村“善治”——基于广东省下围村实施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的研究

作者信息:肖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方木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原文出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1期。

文章摘要:村民自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相当程度的成就,但由于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难以化解的问题与矛盾而逐步陷入困境中,其主要体现为民主与治理未能有效连接。为克服民主与治理关系被割裂的难题,学界相继提出了优化民主选举、制度化参与、缩小民主规模等路径,但在实践上它们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另辟蹊径。曾经深陷派系纷争的下围村实施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后,从“问题村”走向“良治村”的故事是个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案例,其对如何在基层自治中搭建民主与治理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实现民主的扩充,将共享、公议、公平、公开、监督与问责六个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逻辑结构完整、权力运行有序的流程图,从而将民主与治理有效连接起来,使乡村治理逐渐走向了“善治”。



季丽新丨中国特色农村民主协商治理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分析

2

作者信息:季丽新,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1期。

文章摘要:中国特色村民主商治理机制新是在村基组织领导下,在村基民主制度基上,农村各种政治力量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协商形式,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协商参与者相互对话,形成展共。从制度基看,中国村民主商治理机制可以分制度改良型、制度新型、制度改良与制度新混合型。中国村民主商治理机制新普遍强调组织的“元治理”角色,尽可能保障民的平等利,节约制度成本,从本地实际,培育典型和渐进发展。当然,农村民主协商治理机制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农村民主协商治理机制创新要与完善农村民主制度相互接,要与村面的复杂问题相互关,要与提高民政治能力相互促,要与完善村民主商程序相互呼,要发挥地方领导人的主性和造性。


3

朱哲  史博  包阿古达木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作者信息:朱哲,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研究;史博,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包阿古达木,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理论探讨》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2期。

文章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发展,现有的农村基层民主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深入探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构建中国农村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协商民主制度,缓解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鹏丨土地调整与村庄政治的演化逻辑

4

作者信息:杜鹏,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原文出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4期。

文章摘要:基于村土地内在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辩证过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治理陷入深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善治的基,找回村庄政治的关,是重塑集体整土地的能,完善集体土地制度。


5

袁立超  王三秀丨非科层化运作:“干部驻村”制度的实践逻辑 ——基于闽东南C村的案例研究

作者信息:袁立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三秀,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政治》2017年第8期。

文章摘要:制是理解我国村治理的重要研究角。基于闽东C村“干部村”践案例,分析和探讨“干部村”制的样态及影响。研究发现,“干部村”制的施使得原来依附于科体系的村治理生了化,呈出政治动员、跨部和人格化交往等非科化运作的特征,并由此使政府动员机制从“单线动员”转向“线动员”资源配置机制从“弥散”到“精准”,政府组织机制从“僵化”到“弹性”。“干部村”与“工作队”和“能人治村”在运作机理上有一定差,其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乡村治理功能分割和制度僵化的困局,但也存在着缺乏定性保障和公平分配的顶层设计考量等问题



何俊志丨中国地方人大的三重属性与变迁模式

6

作者信息:何俊志,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科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原文出处:《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3期。

文章摘要: 在中国人大制度研究中,早期的国内学者倾向于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范定位,较为忽视地方人大的独特属性;国外学者更为关注中国地方人大的现实变迁,但常常将西方的经验投射于中国,同样没有注意到地方人大的特殊之处。后来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地方人大作为国家意志执行保证者的角色,但仍停留在规范层面。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地方人大内含了三重属性,即国家意志的执行保证机关、地方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关和地方民意的代表机关。这三重属性的具体组合,既构成了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也设定了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和地方人大的行为模式。对于中国地方人大三重属性的区分,在理论上有利于清晰定位中国地方人大的制度坐标,在现实中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期编辑:曾泽栎

本期审核:小庭白月

政治学人

投稿邮箱:zhengzhixueren@sina.com

团队微信ID:zzxrbjtd

从这里开始,理解政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