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一周热点-第6期
政治学人“一周观点摘编”选取新近政治学类论文,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每周发布一期。传播优质学术、展现学科动态、凸显学人观点,敬请持续关注。
1
赵鼎新 | 从美国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到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探究
作者信息:赵鼎新,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
文章出处:《社会学研究》2018年 第1期
主要观点:文章论证主要分两部分,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范式体系,第一部分要了解目前具有美国特色的实用主义社会科学;第二部分从方法论角度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范式体系从哪里入手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兴起、发展以及这一体系的长处和弱点。在此基础上,指出建立新的社会科学范式的关键在于本体创新,而不仅仅在于问题意识、概念和方法的创新。本文随后提出了一个高质量的社会科学范式需要遵从的四个方法论条件:(1)该范式的本体 命题能被定义为互相独立的理想形态,并且每一命题都具有很强的经验上的不证自明性;(2)任何其他相关命题都是该范式本体命题的推论或组合,即范式具有完备性;(3)其他范式很容易被吸纳为该范式的一部分,即范式具有包容性;(4)该范式中的每一本体命题都应当指向一些重要的社会机制, 即与社会机制有直接的连接。本文最后充分讨论了作者所创建的用于解释社会变迁的一个相 当于社会科学范式的理论,以及道家时间观对于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范式体系的重要性。
2
刘正强 | 中国访民的理想型——立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本土解释
作者信息:刘正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出处:《学术月刊》2018年 第2期
主要观点:为了解决国家治理所面临的“访”务困境,对信访行为及其类型进行基础性的分析。文章通过对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本土化修正,建构起中国访民的四种理想型。首先信访分类治理的贡献与限度方面,作者在倡导“回归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的立场,对访民的价值判断基础上,将信访分为原发型信访和扩展型信访两类,试图超越杂多的分类”,将现有的信访类型囊括于这种二元划分中,并继续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度修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形成理解中国访民的分类框架。本文分析的逻辑基础是通过对访民的行动社会性的分析,实现对其行为的臧否与褒贬。“理性-感性”作为“合理性”作为“合法性”即“为何行动”交叉组合形成的四个板块,与韦伯社会行动四种理想型的名称相对应而形成,价值合理性行动的公益类信访,工具合理性行动的谋利性信访,情感性行动的偏执类信访以及传统性行动的历史类信访进行分析。而后对访民理想型分析认为工具合理性信访具有纠缠的逻辑与技术;价值合理性信访的正当性最为充分,是访民基于“政治正确”信念的行为祛除了功利考虑;而情感性信访中“情”居于核心位置,构成了人们行动的正当性;传统性信访是情感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中国政治变迁和如何塑型访民的行为中,作者认为意识形态处于支配地位,需要从本土立场的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出发,从原初设计、拨乱反正、维稳时代阐述了信访的政治性作用及变化。由于对信访制度赖以生成和运动的政治环境没有本质性改变,最终肯定了信访的作用并基于理想型的治理愿景,基于政治、通过行动认识与解读访民群体,认为其构成洞悉与走出信访治理困境的一个基础性前提。
3
杨光斌 | 作为建制性学科的中国政治学——兼论如何让治理理论起到治理作用
作者信息:杨光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政治学研究》2018年 第1期
主要观点: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通过引进西方学术资源而得以建立,以舶来的概念为尺度衡量中国政治其结果之一就是出现了政治语言和学术语言“两张皮”的现象。作者认为一方面,中国政治学所引进的外来概念已经成为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观念,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直面重大现实问题,对现实性主题的研究的多元化,其最大公约数就是围绕国家治理展开了各个层次的治理问题研究,推动了国家治理研究发展。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学研究对象的演变线索,研究发现尽管政治学研究的“时代性”决定着研究方式的变化,但一个清晰的线索就是如何建设国家。本文主要以高校系统的政治学为考察对象,从现代化理论,民主化理论的译介与传播来看,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的世纪性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明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题是“如何实现现代化”,80年代国内开始现代化研究,主要学术活动为译介,而传播现代化理论方面的“走向未来”、“黄皮书”等启动了人们关于现代化的想象和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学习西方理论并开始批判、反思西方政治学话语,最终形成反思浪潮并达成要建构自主性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学科建制逐渐成熟,研究方向和旨趣日益多元化。当代中国政治学秉承了“致治”这一中华文明基因,各主要大学 中政治学学科与专业围绕着“国家治理”这个主题词,开展了各个层次的治理研究。而中国政治学在不同研究主题上取得了不凡成绩,且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建制性的。作者发现中国政治学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学术力量,期间国家与学界之间存在信任关系,文章结论为研究真实的“社会”,才能让治理理论起到治理的作用。
4
蔡宁 张玉婷 沈奇泰松 | 政治关联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自主性的中介作用和制度支持的调节作用
作者信息:蔡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组织管理研究
张玉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组织管理研究
沈奇泰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文章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年 第1期
主要观点:本文利用问卷调研所获得的254家社会组织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稳健性检验,围绕“政府应在多大程度上介入社会组织”和“政府在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中起到了何种作用”两大主题,从微观层次等进行整合分析和定量检验,力图解析政治关联对社会组织有效性影响,解释其隐含作用机制,完善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理论。从政治关联与组织有效性、组织自主性中介作用、制度支持的调节作用出发,提出组织自主性在政治关联与组织有效性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假设,并考察社会组织政治关联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验证了在社会组织转型期的政治关联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文章对已有研究的新进展表现在研究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国家政治与权力配置层面上思考问题的“结构论争”起到补充作用,将企业研究领域的政治关联引入社会组织的研究,为社会组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建立了“政治关联—组织自主性—组织有效性”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政治关联发挥作用的调节机制,厘清了政治关联与组织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打开了政治关联与社会组织有效性之间的“黑箱”,为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5
刘建军 | 论社会形态的两个层级 ——“五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新阐释
作者信息:刘建军,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 第2期
主要观点:文章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用社会形态分析法解释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划分的五大社会形态的时间比例提出质疑,认为在五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模型中,把两类时间扩大极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放在一起等量齐观,不够完善,而且社会形态的产局不成比例,由此将破坏理论模型的结构与功能,丧失“社会形态“意义;而从时间跨度上来讲五大社会形态分为两组,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为一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组。作者观察出两者之间存在巨大数量级差异,作者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层级的社会形态,第一组为第一层级社会形态,第二组为第二层级形态,它们之间存在包含关系。但是同时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其内在丰富性等造成它们都不是单一的社会形态,而是开放的,两个社会形态仍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一个是向遥远过去的开放,一个是向遥远的未来开放,而作者通过对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在批判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时,论述的社会形态多样性以及毛泽东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的阐述,得出共产主义社会内部可能包含多个社会形态的可能。
6
徐尚昆 | 社会转型、文化制度二重性与信任重建
作者信息:徐尚昆,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文章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年 第2期
主要观点:虽然重建社会信任已然达成共识,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顶层设计,还是倡导“重建中华传统诚信美德”的政策主张都尚未取得良好成效,这是由于传统 “高—低信任格局二分”的静态观点与 “制度—文化二元对立”的信任来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信任重建的思维桎梏。作者认为信任作为一种在后天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习得的对他人行为表现的预期与社会结构、制度安排及文化认同之间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信任并非是先天给定、一成不变的,信任是嵌入在社会文化和制度之中的不断演化和变迁的社会机制。我们必须打破传统静态的高—低信任格局 “二元区分”以及制度与文化 “二元对立”的信任来源视域,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信任现状以及信任重建问题。鉴于此,作者从信任发生机制的角度入手探讨信任的来源,通过引入文化制度二重性理论,探究我国信任重建的路径选择。首先“高—低信任格局”二元静态区分具有历史局限性,信任来源“制度与文化”二元对立存在现实困境。信任重建必须在 “文化制度二重性”的互动视野中予以把握,提出扩展普遍信任,满足现代社会交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建立公平正义、尊重规则、公开透明的现代交往秩序,并将它们上升为人们稳定的心理预期以此来建立社会信任。
上述内容根据学术文章摘编而得,详细内容请参见各原文出处。如有不当,敬请见谅。
本期编辑: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