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洗稿风波X学术不端·学人自救指南 (内有干货)| 圆桌论坛 第023期

政治学人 政治学人 2021-04-25


24小时圆桌

“洗稿”之学人自救指南

——圆桌论坛&学人观察23期


背景提要:

自媒体兴起后,“洗稿”现象屡见不鲜,意指通过对于一篇或多篇原创作品的增删、修改、拼接等方式,重组为一篇新的文章,并标注为原创,获取流量,并从中牟利。

近期,自媒体公众号呦呦鹿鸣的一篇《甘柴劣火》在朋友圈刷屏。而后,财新网王和岩在社交媒体评论,指出呦呦鹿鸣“一而再再而三无限制照搬”。关于呦呦鹿鸣是否洗稿和抄袭的争论,也成为了近日的舆论焦点。

图片来源:新浪科技


嘉宾介绍


张梦晨

国立台北大学 公共行政

博士研究生




罗    敏    

厦门大学 行政管理 

博士研究生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


一手资料的重要性 

文献“引用”的边界

学术“引用”的规范

养成好的学术习惯的方法


学人·观察


一、一手资料有多重要?

在鹿鸣事件中,王和岩用了许多精力前去采访调研,获取一手资料,才能撰写出一系列独家文章。而呦呦鹿鸣则是综合采纳了诸多原创报道,主要是二手资料,这也引发了它是否可以被称为原创的争议。那么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采用一手资料到底有多重要?

张梦晨

在鹿鸣事件中,呦呦鹿鸣被指责“洗稿”的一大依据就是直接引用了王和岩花费大量精力采访而获得的一手资料。我个人并不认为呦呦鹿鸣会被判定为抄袭,或者“洗稿”,因为目前看来,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是行业规定,都并未对此进行明确界定,但针对学术伦理来讲,一手资料对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各位学者都是十分重要且需要倍加关注的一件事。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我刚刚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主要是研究意见领袖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在我的第一版文章中,引用了某咨询公司的一篇舆情报告,当我给导师看时,我的导师明确指出了“这件事你经过自己的核实了吗?”“有亲自和这些意见领袖沟通吗?”“确定他们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其实无论是学术还是平常生活,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根据性”,有根有据,这才是一手资料的重要体现,经过二手传播的资料多多少少会加入作者的主管分析,你再对所接纳的二手资料进行再次分析,或许就会与原意背道而驰。

虽然呦呦鹿鸣在文章的开头著明: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敬请诸君知悉。在被质疑“抄袭”、“洗稿”的文章里,可以说呦呦鹿鸣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我们反观到底什么是可信赖的呢?可信赖的是否也是被添加了主观思想的二次传播呢?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在网络中以及国内的很多心理学书籍上,一直存在着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卢维斯定理」。而这位叫做H.卢维斯的美国心理学家,我们在谷歌、维基百科上几乎搜索不到任何信息,所以这位卢维斯事实上可能是杜撰的。像这样的包括错译或者杜撰的二手资料,被广泛传阅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无人探究,这样完全违背了我们作学术的精神。

罗敏

一手资料对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把握事实真相、还原本真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根基,还是增添研究说服力重要来源。因此,任何研究都应该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一手资料进行挖掘、提炼、升华。诚然,一手资料的获取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比如时间、金钱、精力),并且一手资料的获取一般都会存在“进入壁垒”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呦呦鹿鸣”引用财新的一手资料,由于引文标注比较含糊,从而引起原作者的不满,因而引用他人的成果一定要尊重原出处、尊重原作者。


二、“引用”的边界在哪里?

《甘柴劣火》一文中有诸多引用之处,此时引用篇幅的比例也成了许多人的质疑点。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有多大程度上的引用算是抄袭?是10%,20%,还是其实更高也可以被允许?

张梦晨

也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去年我在台湾最大的公行会议公开发表了一篇论文,后来还得了奖。我们学校有自己的学术评审委员会,会再次对我的论文进行测评,颁奖当天,系主任叫住我,跟我说我的引用量20%有点高,让我一定要注意,因为这个会牵扯到学术伦理问题。事后我反思了很多,系主任并没有因为我得了奖给学系增添了荣誉而喜上眉梢,反倒是谨小慎微的提点我一定要注意引用的度,我想他的谆谆教导对我以后的写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看到《甘柴劣火》一文从文字比例来说,全文的23.7%来自财新。

把财新的付费内容二次转化或直接引用为自己的吸引粉丝和获利文章,我想无论如何应该表示一下感谢,而不是后续回复《社会在崩塌》对作者进行指责。那么我们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判定抄袭或者“洗稿”的标准在哪里呢?多大程度上的引用算是抄袭呢?各国标准不甚相同,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罗敏

文章“引用”的边界需结合不同杂志、不同文章类型以及不同情境而定。事实上,“引用”的边界并不存在“引用比例”的说法,由于“引用比例”超越了“引用”的边界,才有了“降重”的诞生。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们既需要有理、有凭、有据地将某种观点进行完整地表达,还需要充分尊重前人的成果,合理规范的“引用”


干货Q&A


Q:一般通行的查重软件是什么?

A:(1)中文文献而言,中国知网提供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最全面和通用的查重系统。

(2)但如果想要发表英文文献的话,使用最广泛,涵盖最权威出版物的查重服务是CrossCheck,应用Ithenticate软件。该服务启动于2008年,如果想查询某特定期刊是否被纳入查重范围的话,可在网站内搜索。

Q:引用的比例的数字是否重要?

A:(1)正如罗敏所言,不同学科,不同主题,不同结构的论文,肯定需要有不同的标准。举例而言,文献综述的查重率一般会高过其它文献。对于查重率这一数据到底应该如何解读,可以详见此文章:

CrossCheck Plagiarism Screening Understanding the Similarity Score。

(2)通行的查重软件,目前会结合情况,特别省去对于标题,方法论以及文献引用等的查重,但是如果文章格式不规范,软件也可能无法识别这些独立的板块。对于CrossCheck服务更新的说明,可以详见

What's New | Plagiarism Software。


三、“引用”的规范是什么?

呦呦鹿鸣回应时称,所有信源都有明确标注,因此不存在侵权问题。此时我们需要问,学术引用如何才算规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原创作者?

张梦晨

博士班的老师要求都十分严格,读博以后才知道学术对抄袭的容忍度有多低。学生资讯中心的课程有一定比例的问答题,帐号提交一次之后会出现标准答案,刚入学时同学们之前疯传,复制粘贴,一个星期后班里80%的同学被处分(有一些课程是博士班和硕士班一起上课)。此后,老师专门给大家补上了一门关于什么是Plagiarism (抄袭)的课。定义为,采用别人的文字的同时没有清晰指出引用的本质,换言之,读者自然而然觉得是你写的,和别人的句子有30%以上重合的情况,就是抄袭。

另外,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必须通过一个学术伦理课程的考试,题是随机的,你要认真的上完每一课再去做题考试,每道题有五次机会,错了就要重新来。  

避免抄袭,引号或特殊字体加注解,正式论文要在文后严格标出所引用话的出处,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以及出版年等等等。网上文章要标注来源网,杂志文章要标注期刊数,包括不是自己拍摄的所有照片都需要备注。

据说美国大学里发现抄袭一般是立即开除。这从来不是一个可以容忍的事。即使身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代,即使人人都这么做,也不是为抄袭辩护的理由。

对于呦呦鹿鸣事件,我觉得距离正确的引用规范除了少一个链接之外,作者也可以额外写一段话: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关注以下报道。无论是否为付费内容,这都成为读者的选择问题了。

罗敏

“引用”规范是一种学术界的共识。在文献综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引用外文参考文献,于是很多人就会投机取巧(本人之前也是如此),下载硕、博士论文直接引用外文文献,而且并不标注所转引的中文参考文献,甚至根本不会去证实外文文献的真实情况。学术研究要学会探本溯源,确保引文出处准确、真实、可靠,真实客观地对参考文献进行“引用”,最大限度地尊重作者的原意,要学会“引”而非“抄”。从“呦呦鹿鸣”事件来看,尽管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注明:“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敬请诸君知悉”,但这个“注明”比较含糊。网络引用一定要附上网站链接,包括作者、刊号、发布日期,甚至是个人访问时间,这既是尊重原作的版权,还是个人学术素养的体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洗稿”、“抄袭”等争议或指责。



干货Q&A


Q:在哪里寻找引用学术文献的标准格式?

A:(1)如果是中文引用,一般参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号为GB/T 7714-2015,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可以由中国知网直接导出该格式。

(2)如果是英文引用,常见的格式为APA格式、MLA格式等,具体的引用规范,可参考普渡大学线上写作实验室的网站指引。


四、如何养成好的学术习惯?

最后,想请两位学人,就这个问题再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研究者应该如何养成好的学术习惯?

张梦晨

我有一个老师十分严厉,每节课都会布置作业,有一次她给了我一本书,让我对那本书的每个章节做一个总结,并对书的内容做一个评述。关于那本书我之前看过一篇英文的book review,觉得里面很多观点不错就直接写到了我的作业了,然后老师给我的评语就是:是否参考了其他文献资料,请注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不断被要求,连作业都需要著明出处和引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就培养标注引用的习惯

罗敏

如何养成好的学术习惯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主观的来说:一是要以“凡引必有出处”的学术态度,这不仅体现出个人的学术素养,还体现出研究者对原著版权的尊重;二是学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千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优秀的研究成果一定经得起“推敲”,方可成为经典之作;三是学术研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情怀。客观的来说:学术习惯的养成还需借助外力的作用,比如社会和高校对学术习惯的培养、塑造、规范、奖惩、监督等,良好的学术习惯的养成一定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要让研究者们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敢“越雷池”,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研究者们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


学人·小结


学术写作时,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本身,还是对于学术前辈,都应该保持真诚和尊重的态度。资料并不一定要一手,但一定要有根据。查重率不一定要很低,但一定要坚守边界,注重规范。学术习惯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学术态度,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



花絮

本期论坛还有2个小花絮,都从侧面体现了两位嘉宾的学术精神。

① 我们在讨论题目时,让罗敏学长快速想一个出来,他果断地拒绝,说道,“这哪怕是一个字,都需要推敲许久,不是拍脑袋,就能够轻易做到的”。可爱之余,更是严谨的态度和习惯~

②我们想请梦晨学姐补充一点资料时,她没有“秒回”,后来却在群里发了下面这段让人感动不已的话:

希望这些美好,严谨,又温暖的学人带来的光芒,能够一直照耀~


(后台回复 自救指南  即可获得本文干货的网址链接)


组长:朝   菌

编辑:罗一萍

感谢:黄韦萍

阅读原文即可获得《甘柴劣火》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