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的百年演进和基本特征 |建党百年专题
作者简介
唐皇凤,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要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研究生。
政治性是政党的基本属性,政治功能是政党组织的首要功能,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历史演进则是观察政党组织结构—功能变迁的重要窗口。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以宣传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而发挥的政治执行功能;对党员开展政治教育、政治训练和政治监督,推动党组织内涵式发展的功能;宣传、教育和服务群众,对社会进行政治领导、政治整合、组织动员等功能。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演化集中体现为重心的位移,即从组织动员为主到政治领导为主,充分发挥政治整合功能的逻辑始终一以贯之;从对党员开展政治教育到构建基层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彰显其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从壮大党员队伍、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到引领基层治理,提升组织力是党的政治功能有效发挥的力量源泉和主要基础。整体而言,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演化是基层党组织对外在环境深刻变革进行主动调适的结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建史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既是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突破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各类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并将“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定位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彰显政治功能成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最鲜明的特征。本文试图在有效把握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的深刻内涵和实现形式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百年演化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百年大党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变迁的基本特征。
一、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科学内涵
人类政党政治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具备明确政治属性的政党,才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定力以及强大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中,共产党被明确赋予“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先锋队”“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等根本政治属性,政治性是有效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规模庞大和结构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领导和执政体系的根本基础。其中,党的基层组织既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有力支撑,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重要职责。全面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既是提高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路径。
一般而言,功能是指针对特定的目的,事物所能发挥的有效作用,政治功能则是指事物对实现特定政治目的而具有的效能。有效实现自身的政治纲领、政治目标和政治使命,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升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往往构成无产阶级政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功能。同时,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体系而言,基层党组织更加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性地位,自然也就成为实现其政治功能最重要的基础性单元。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西方国家的政党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在力图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以多党竞争为基本格局的现代政党政治。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政党主要代表和维护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意愿,组织不同群体参与政治生活,政党主要通过代表“部分的利益”而成为联接国家与社会的媒介。因此,在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西方国家政党的政治功能可以概括为“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纲领和政策制定功能、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功能、政治精英的培养与录用功能等”。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功能遵循不同的历史和理论逻辑。列宁认为:“要想了解政党的真正作用,不要看它的招牌,而要看它的阶级性质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共二大上,我们党就将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和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视为自己的最低纲领,而将实现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最高纲领。但是在一个中央权威衰落、军阀混战、社会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落后农业国家实现党的政治纲领,一方面需要严格遵循列宁的建党原则,重视政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强化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不断提高党组织的严密性和内聚力,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以集权的方式实现大规模的群众动员和彻底的社会变革来贯彻民主革命纲领,并在革命取得胜利后,以政党—国家体制来缔造现代国家,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无产阶级的崇高使命和中国艰苦严苛的革命环境,使得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党的特殊政治功能。这种特殊的政治功能就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既具有增强组织内聚力与吸引力的内部治理功能,又具有对国家和社会实施全面政治领导的外部政治功能,即对社会和国家的组织、管理、控制和引导,通过凝聚大众力量和基层社会力量来支撑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的规定,其政治功能可以从基层党组织的三个定位进行分析。
首先,基层党组织是党的主张的宣传者和党的决定的贯彻者。作为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可以采取研讨、谈话、讲授等方式宣传党的理论主张,不折不扣地把党的主张和真实意图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及本支部的决议,肩负政策执行功能,以实现不同历史阶段党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首先要率先垂范,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要把党的决定同基层的现实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保证党的决定能有效贯彻落实,有效发挥政策执行功能。
其次,基层党组织是党员教育和党内活动的组织者。从组织引领党员,开展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来看,基层党组织是把党员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最基本单元。通过组织培训、“三会一课”、自我学习、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基层党组织肩负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以及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公仆意识的重要职责,发挥对个体党员的政治教育、政治训练和政治监督的功能。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政治监督,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锻炼,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内聚力与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围绕自身政治功能的实现,创新党员教育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其推动发展、服务协调、狠抓落实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有效发挥政治组织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让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成为基层改革、创新、发展的谋划者和引领者。
最后,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的整合者和基层群众的主心骨。从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来看,基层党组织发挥着政治和思想引领、组织和凝聚群众、整合和号召社会力量的功能。党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生活。同时,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增强社会号召力,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为党在基层的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另外,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前沿阵地。党要有效实现对社会的政治领导,必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充当基层群众的主心骨。根据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特殊性,基层党组织要重视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有效回应民心民意,切实履行政治领导、政治整合和组织动员等功能。
总之,基层党组织既处于党的组织体系的最基层,是党全部工作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基础,同时也处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是基层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保障党对社会的有效治理能力,成就了大党有效治理大国的政治奇迹。
二、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演进的百年历程
对于现代政党组织而言,政治属性是其根本属性,政治功能也就成为政党组织的首要功能。现代政党的基本目标在于服务社会需要和公共利益,具有社会整合、政治动员、利益代表与综合、民主治理等重要功能。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关系中,政党的政治功能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党建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指向等存在差异性,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发挥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基本特征。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历史演化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均具有其典型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宣传动员党员群众和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在于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因此,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是该时期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主要目标指向。该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对党员群众在思想、组织和政治方面进行有效动员,以团结军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实现革命战争的胜利。
首先,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动员。任何政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都必须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以整合政治资源和壮大自身政治力量。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由于全国党员人数较少,只设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组织,尚未设立基层组织。随着全国各地党员人数的增多,中共二大开始健全党的组织设置,并将“小组”确立为基层单位。1924年中共四大首次将支部确定为党的基本组织,要求支部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教育和吸收党员,在无党的群众中去煽动和宣传,帮助他们组织俱乐部、劳动学校和互助会,而且“应当时常善于利用企业主和其使用人之压迫工人或冲突或致于罢工……的机会,去宣传工人群众,促成他们阶级的自觉” ,政治动员开始成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到了中共六大,党章进一步规定支部的任务是进行“共产主义的鼓动和宣传”“组织群众的革命运动”,要求支部通过贴近工人、融入群众,以党的政治主张去启发工农群众觉悟,灌输阶级意识和革命思想,动员鼓舞工农群众参加革命。从革命的具体实践来看,党成立不久后,在城市,以支部的形式深入到工人队伍中,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并领导工人罢工;在农村,我们党则通过党的支部、农民协会将农民发动和组织起来,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后,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基层党组织更是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在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重组了基层社会,赢得了农民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拥护,真正将“一盘散沙”并长期游离于政治生活外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大增强了革命力量。正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动员功能的有效发挥,才将不同的社会力量和群众组织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起广泛的革命力量,为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壮大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党组织的自身力量。党员既是党组织的细胞,也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重视党员发展和组织扩展工作,不断增强自身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重要方面。基层党组织利用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在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中挖掘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培育和发展新党员,有力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同时,广泛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鼓舞群众的革命斗志,革命队伍不断扩大。在中共四大上,为保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大会认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为巩固党的基础,扩大党的力量,中共四大确立了按照生产单位、工作单位和群众居住点来设置支部的原则,使支部扎根于社会组织的最基层,以吸收更多的工人、贫民、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入党。中共党员数量从四大的994人,猛增至五大(1927年)的5.7万人。正是对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这一政治功能的强调和实现,使得“第四次大会是形成群众党的开始的基础”。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各级组织在白色恐怖中惨遭削弱。为恢复党的力量,并争取产业区域的群众,在1928年中共六大上,党提出“在主要的大工业中(金属业,纺织业,铁路,交通,海运,市政,兵工厂等等),巩固与发展党的影响,建立坚强的党的工厂支部”等要求。党的产业支部数量在1930年六届二中全会上已达到229个,产业支部的扩大吸纳了大量无产阶级党员,推动了革命形势的持续高涨。在农民革命根据地,为巩固工农武装割据政权,支部吸收党员的任务被反复强调。在中共湘鄂赣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提出“征收新党员的工作是支部的经常战斗任务……在各种斗争与扩大党的宣传中,大批的吸收无产阶级与贫农、劳妇到党的队伍中来,以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抗战爆发后,为壮大抗日力量,中共中央于1938年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号召各地大量发展党员。陈云指出“支部是征收党员的机关”“党就是依靠支部去征收新的党员,扩大党的力量”。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政治功能,1940年党员人数就已经达到80多万,到抗战结束时的中共七大,党员数量已经达到121万人。通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党才在开展群众工作、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铸就出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动员力。
最后,加强政治教育,实现党员的“无产阶级化”。使以农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多数的党员群体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富有革命热情的党员干部及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解决思想入党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基层党组织对广大党员细致入微地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和政治训练则是实现其政治功能的有效路径。在1926年党的早期领导机构——中央局发表的《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中,就强调支部对党员应当发挥教育功能,指出支部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党的基本组织单位,而且是党的教育和宣传的学校,是共产党员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实现思想和行动上无产阶级化的学校,是党实际监督党员工作的机关。通过1927年秋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组织原则,将党的基层组织——支部直接建立在连一级,团级以上单位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营设立政治教导员,连设立政治指导员,并在班排设立党小组,基层党组织深入士兵中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民军队中的党员和战士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和训练,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军队的战斗力。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党中央认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要“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党要求“以支队为单位组成政治训练委员会”对革命士兵进行政治训练,各级党部应该有计划地每月召开支部大会及小组会,支部会议要“政治化实际化”,确保“同志们每个的头脑也都政治化实际化”,从而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陈云也指出“支部是教育党员训练党员最基本的学校”,支部要经常对党员开展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信念教育。1941年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指出:“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的组织生活”,以增强自身的党性。在延安整风期间,基层党支部在支部民主生活中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武器,发动基层党员开展集中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以解决思想建党问题。因此,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各党支部主要发挥政治教育以实现党员无产阶级化的功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以来,党的政治目标也转向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上来。在这个阶段,我们党主要按照生产(工作)单位和地域设立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组织嵌入到每个基层社会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既作为组织力量也作为领导力量布局于城市和乡村以及党政军各部门和各领域各行业,进而推动整个国家政权和基层社会的全面改造。在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担负起新的更伟大更艰巨的革命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该时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集中体现在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进而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效发展社会生产力、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基础性作用。
首先,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政治整合。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工业化,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治主体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政治整合。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会广泛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并通过党的组织将整个国家网罗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党的基层组织在该时期开始向基层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和拓展,在政治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动员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改造传统乡村社会的基本治理制度——保甲制、宗法制和乡约制等,彻底重塑了农村社会的利益格局和基础结构。随后,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社会建立起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实现了党对社会的全面整合。在城市,以单位制和街居制为依托,建立了以严密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整合机制。《中国共产党章程(1956)》要求基层党组织“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基层党组织严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宣传和鼓动群众参与政治运动,以群众运动充当社会的凝结剂,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通过阶级斗争、政治学习、思想改造不断实现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高度统合,中国基层社会的一体化水平和有机性程度显著增强。
其次,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随着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国共党于1953年底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随后,在195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党支部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支部工作的好坏,首先要以完成这一任务的结果如何来衡量。毛泽东认为:“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为克服农民自由散漫的天性,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目标,党的基层组织在合作化运动之初,培养互助合作骨干分子,挖掘典型做好示范,逐步帮助农民群众树立起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的认同。同时,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成立农业互助组,将广大群众团结和凝聚起来,并将互助组逐步发展为农业合作社。通过将农民个体组织起来参加合作化运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顺利地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为农村走集体化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农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在人民公社时期,按照1962年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人民公社各级和各部门工作的领导,基层党组织又成为公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带领人民群众抓革命、促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性力量,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最后,全面贯彻整党的工作要求,保持党员的纯洁性。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领导国家政权、开始全面执政的党。为适应党有效执政的要求,党组织开始迅速发展,党员数量开始激增,但党员队伍中却混入了少数投机分子、反动分子,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出现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党员队伍鱼龙混杂等问题。为此,1950年党中央开始在全党全军开展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对一些老党员干部的命令主义作风乃至贪污腐化、堕落颓废等问题进行整顿,并对新党员进行“有计划的教育训练”。在1951年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党开始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为期三年的集中式整顿。
在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过程中,具体的措施包括:(1)对广大党员普遍进行了共产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使所有的党员都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2)对每位党员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对混入党内的坏分子及时坚决地清除。对距离党员标准尚有一定差距的党员,通过党员中的优秀积极分子耐心地开展帮助教育,提高其党性意识和思想认识水平。在整党中,党的支部组织进一步健全了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开展了经常性的教育工作,保证了整党效果的持续性。经过此次整党,提升了党员整体素质,清除了一些消极落后分子,纯洁了党员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
以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政治领域,党和国家开始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下,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中心工作,实现持续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党的主要目标。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基层组织立足于新角色、新定位,实现了自身政治功能与时俱进的有效调适,从而发挥着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等作用。
首先,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分化,新社会阶层不断产生,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社会价值观念也渐趋多元化,如何在新的社会生态条件下保持并改善党对社会的政治整合和政治领导成为崭新课题。1994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在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江泽民首次提出“新社会阶层”这一概念。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解决了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的争论,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列入了党员发展对象范围之内,并提出 “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各地以优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为基础,不断扩大党在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阶层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通过党的权力组织网络的适应性调整顺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党对国家和社会政治整合的力度和效度。在具体的政治整合方式上,基层党组织也由过去过分依赖强制式的命令、管理和控制转向了更具群众性、社会性的服务手段。在利益整合方面,基层党组织不断探索新的利益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通过畅通利益诉求、强化利益表达和聚合机制,发挥着沟通国家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内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关系协调、平等沟通、民主协商等方式发挥化解矛盾纠纷和改进社会管理的作用,将“两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组织中的党员和群众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基层党组织政治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扩大了党的群众和阶级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中心工作。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团结带领基层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成为基层党组织最大的政治任务。在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上,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首次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首次将“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明确为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通过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践行农村改革方针,带领群众生产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确保党的农村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按照1998年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来推动党的政策方针落实,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强党内监督,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来保证其执行各项决议。总之,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都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执行功能。
最后,加强理论学习,发挥思想熔炉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高度重视用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列宁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一方面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也高度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因此,不断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改进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升其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重要方式。加强党员学习教育,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基层党支部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政治工作。在经常性教育方面,党的基层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带领支部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集中性主题教育方面,2000年我们党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5年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七大后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基层党组织成为集中性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全国各基层党组织采取支部书记带头学习、开展集体学习研讨会、支部实地考察和调研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学习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随着2010年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颁布,日常性学习与集中性学习有机结合的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构建党员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广大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思想熔炉的作用逐渐彰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和活动方式开始落后于时代步伐,“三会一课”走形式,党内组织生活随意化、娱乐化、庸俗化,也出现了少数基层党组织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无法切实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等问题,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发挥和组织力的持续增强,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以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导向,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营造基层党内良好政治生态,发挥着对基层社会的政治领导和有效治理等功能。
首先,加强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是党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引导和凝聚群众的关键,是确保党更好领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成为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议题。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充分发挥其政治领导功能,强化政治导向,彰显政治优势,增强政治能力,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认同。我们党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扩大城乡社区、商务楼宇、“两新”组织、产业园区、商圈中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同时,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打破地域、工作地点等传统设置模式,依据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等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在楼宇上、产业链上、项目上,提高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水平,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方向引领和政治引领能力。另外,基层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大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力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和融入社会,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和发展方向上形成更多的社会共识,使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在共同方向的政治引领下更好地凝聚为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领导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一项的重大政治原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被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条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同时,领导基层治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首次被列为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领导基层治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更要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确保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2)基层党组织既要把自身建设成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确保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又必须围绕基层治理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基层治理实效来检验党的建设水平,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3)基层党组织必须在领导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充党的执政资源。
最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基层党组织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强化党内监督也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集中体现。基层党支部作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实现党员权利的最基本单元,能够对党员开展直接而密切的日常管理和全方位监督,从而在党内监督中起着“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组织在党内监督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规范基层党内政治生活和强化党内监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该政治功能具体表现为:(1)基层党组织肩负执行政治纪律和维护政治规矩的责任,在全体党员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2)从严规范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在党内形成民主氛围,鼓励党员坚持党性原则、发扬斗争精神,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手段,更加有效地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3)定期开展制度性谈心谈话,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普通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批评和意见,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因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构建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新时代优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目标指向。
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根脉与灵魂,政治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直接关乎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小。在中国特色的政党治理体系中,尤其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现代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体系中,基层党组织必须忠实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发挥政治组织和政策执行功能。而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能动性,成为凝聚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主心骨,在基层社会发挥政治领导和有效治理功能。总之,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是决定基层治理绩效的关键变量。
三、百年大党基层组织政治功能演化的基本特征
正确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探索和优化政治整合机制,夯实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是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政治功能的根本目标。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为了更好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有效应对和化解国家治理的风险挑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定位也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适和优化,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演进性和灵活适应性。事实上,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百年演化是其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政治领导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演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组织动员到政治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整合功能的逻辑始终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终目标,以代表、维护、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发展责任感为组织激励和行为动力的使命型政党。因此,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就成为党承担历史使命、履行政治责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组织和动员革命力量是党的中心任务,基层党组织最主要的政治功能是进行政治动员。而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核心,政治领导成为基层党组织最重要的政治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经济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成为其政治功能有效发挥的集中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党对社会实施有效的政治整合,把各种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自身使命的重要路径。在党与社会、党与国家关系的百年变迁中,政治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始终是一条重要的主线,这一逻辑主线构成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演化的重要规律。李普塞特认为政党是“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即就政党的功能来说,冲突和整合可以是辩证统一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作为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革命党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主要发挥着政治动员功能,即在一个政治分裂、社会解组、制度缺乏内在稳定性的国家,通过组织和动员各种政治力量共同参与到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斗争中去,凝聚各方面的革命力量来建立全新的强有力的政治体系,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的基层组织网络,原本呈“一盘散沙状”的基层社会被高度组织化和政治化,纳入统一的政党—国家体制之中,并借助经常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从而实现了高度的政治整合。当然,这种过分依赖强制方式和行政力量的政治整合模式过于僵硬,窒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涌现出各种新兴的经济社会组织和国家治理新空间,我们党通过组织建设和组织网络渗透的方式拓展党建空间,拓宽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整合方式更加突出政治领导,即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和彰显党的政治优势为目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引领功能。因此,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贯穿于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发展史中,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政治动员和政治领导两个阶段性主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强化政治领导功能,实现政治整合功能的优化。
其次,从发展党员到引领基层治理,组织力的提升是政治功能发挥的关键。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员发展和扩大革命队伍,到新时代明确提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党组织始终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性环节。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基层党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策执行和有效治理功能。习近平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因此,基层党组织政策执行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党所具有的强大组织力。同时,一个政党的组织力又要与政党的功能相匹配、相适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为大力发展和凝聚革命力量,党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原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期间,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从1951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有力整顿。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通过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布局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并进一步坚持和明确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功能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能否有效实现其政治功能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我们党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颁布《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组织力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有效发挥政策执行和有效治理功能,必须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前提,做到既能在提升组织力的过程中突出政治功能,又要在增强政治功能中持续提升组织力,实现二者的有机和良性互动。
最后,从党员政治教育到管理监督,党内政治生活是彰显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切实履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功能的基本单元。党支部担负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以及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积极开展政治教育,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彰显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党员管理和党内监督逐渐成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重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实现全党思想上的“完全布尔什维克化”,周恩来多次提出支部生活“最要紧的是讨论当地的政治问题、工作问题”“政治问题要直接到支部中讨论”等改进和健全支部生活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主要是对党员开展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的培养,实现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坚定党员和革命队伍的理想信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在严格贯彻落实整党措施,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支部政治生活进行党员自评、组织鉴定、严格审查以纯洁党员队伍,同时以“治病救人”为原则,对存在缺点和不足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和帮助改造,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将日常学习和集中性主题教育相结合,通过党内政治生活这一平台,鼓励党员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全体党员理论学习的热情,并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为契机,建立党员教育学习的长效机制。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基层党组织成为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平台。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进行谈心谈话和党员评议等方式,发现苗头及时提醒、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增强广大党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更多从政治教育转向党员管理监督。以严肃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推动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这一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的开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的党建经验。
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则是政党的首要功能。基层组织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特殊而关键的位置。持续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有利于改善党的社会形象,扩充党的执政资源,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的百年演进史表明,主动顺应外在环境的深刻变革,遵循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灵活调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秘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组织严密、统一协调、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履行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组织动员、政策执行功能,是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功能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基层治理的本领和水平,以实现对日趋多样化、动态化、复杂化的基层社会的有效政治整合,是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功能的关键环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统筹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推荐语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体系中处于特殊而关键的位置,是发挥政党政治功能的前沿征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有哪些,其政治功能的演变形态如何,呈现出哪些基本特征?作者基于丰富的史料回应了上述问题,对促进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政治功能给予启示。(政治学人编辑部)
责任编辑:叶上源
一审:班允博 二审:王智睿 终审:吉先生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