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迈向理论导向的个案研究 | 会议回顾
案例研究可以通过特定情境,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将所关注问题呈现出来,在相对分立的情境中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其关系和内在逻辑。案例研究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也大有可为,当下,发挥案例研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规范作用不仅恰逢其时,而且尤为必要。
政治学人团队于2021年8月23日晚上在线上举办了“中国政治学如何做好案例研究”大学问研讨会。政治学人哔哩哔哩B站直播间实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达1.3W余人,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嘉宾发言收获了一致好评并引起广大学人反思。我们已在政治学人B站平台上传直播回放视频,并将在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嘉宾发言内容的回顾推文,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嘉宾介绍
陈超
陈超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副教授
发言回顾
首先,陈超老师对当前案例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陈超老师指出,在探讨个案研究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案例。主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受量化思维的影响。这一类案例研究的特征有:逻辑基础为实验逻辑;研究设计常见求异法,或在求异法的基础之上结合一些关键案例选择的方法进行混合研究设计;基本假设为因果同质性;数据类型为Data-set Observations;即把案例当中所有的证据、特征全部都最后化约成了0或1,或者是0-1之间的数字。
陈超老师认为,这种主流观点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从本体论来讲,因果具有异质性与复杂性。主流观点认为,处于回归曲线不同位置的案例的因果效率是相同的,但如果深入地去挖掘一个案例,会发现处在回归曲线不同位置的案例本身内部呈现的因果性是不一样的。从认识论来讲,主流观点认识和检验因果关系的素材为一系列数值,可以对这些数值进行比较甚至是运算。但事实上从整体主义角度去理解,一个案例并非仅是一个数值,而是包括他所提供的关于背景、过程或机制的全部知识,即案例是具有自足性的。从方法论来讲,求异法很难解决“两颗子弹的难题”。
基于以上几点局限,陈超老师认为,案例研究应该从与主流观点的方法论和个体主义相对应的整体主义角度去进行,即将案例看作一个包含了全部知识的、可以自足的分析对象,同时也是扩展理论的重要的载体。这样就出现了两个相关的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个案如何去进行因果推断,第二个问题是个案结果是否能够外推。从量化的观点来看,个案没有办法完成百分之百的因果推断,只能通过个案提出一个有待未来继续检验的假说。即便可以通过个案完成因果推断,其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外推性也不能确定。概括起来就是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陈超老师认为已经有两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完成个案推断:过程追踪和一致性分析。过程追踪法近两年在国内的讨论越来越多,可以帮助研究者提出新解释并完成理论建构。一致性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理论的检验和排除竞争性的假说。这两种方法的功能提出了一种设计的可能,即将过程追踪的方法和一致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结合。研究者首先可以通过过程追踪法提出、建构并检验自己的假说,然后再引入一致性分析剔除竞争性假说。
以上图为例,自变量是政治机遇结构,因变量是地方的福利供给模式。对于过程追踪,首先需要挖掘出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并且将这个因果机制划分成不同的部件,同时对主体和主体所产生的行动进行区分识别。概念化过程完成之后就需要去寻找证据,通过确定证据的类型,来确定进行过程追踪的检验的类型。检验之后,才能确定这个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基础上再用一致性分析去排除竞争性的解释。
以上图为例,两个竞争性的假说分别是:地方的福利的供给模式与当地的左派力量和工人力量直接相关,也有可能和当地工业化、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现代化程度等变量高度相关。一致性分析需要研究者去现实中找证据,然后将这种竞争的解释,理论预测和现实发生的证据进行匹配,观察是否能够通过一致性分析的检验,如果不能够通过,那么这两种竞争性假说就可以被剔除掉。
关于个案研究如何解决外部效度的问题,陈超老师提出,研究立场根本上的不同可以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得以体现。以格尔茨为代表的阐释主义认为,个案的价值不在于去挖掘具有可推广意义的事实,而是为了滋养思想,即丰富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然而,从实证主义的立场来看,个案结果的外推性就更加重要。如何实现个案结果的外推呢?这就需要确定和思考所提出的因果关系所适配的因果域(causal field)的问题。即这套因果关系,在什么样的一个范围之内是可以实现逻辑自洽的。
接下来,陈超老师以2020年发表在《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上的一篇文章为例进行说明。作者所要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革命政体更有韧性,为此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并且在探讨解释的外推性时,对研究对象、因果解释所适用的因果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包含了以下四个条件(自下而上,非国家内精英引起;暴力推翻旧体制;新军队与新机构;激进社会变迁),也就是说一个政体必须满足以上四个条件,才适用作者所提出的一套因果解释。
最后,陈超老师进行了总结。他提出,当研究者思考如何从个案当中去进行理论的贡献和理论的积累的时候,需要从一个整体主义的角度去理解“什么是案例”这个问题。个案研究更适合将过程追踪与一致性分析结合使用,可以帮助研究者解决内部效度的问题。同时对于因果域的界定,可以帮助研究者解决外部效度的问题。陈超老师认为,未来的个案研究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理论突破和知识积累,一定要避免讲故事的“三段论”,这种研究本质上是一种修辞手法,或是一种价值空洞的学术“黑话”——它们看似高深,但实际上却近乎常识。在这样所谓的案例研究里面,读者既不能看到逻辑原理的推断过程,也无从判断文章观点与记录在解释力上的差异,最终使得政治学学科理论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观众互动
问
案例研究中搜集材料时怎么判断材料是不是真实的?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交叉验证,对于不是此刻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材料,比如说通过访谈、档案等进行验证。对于此刻发生的事情有时可能未必会有特别丰富的不同类型的材料,所以这个时候更多通过田野当中的一些访谈素材来构成案例研究,需要研究者对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访谈对象进行交叉验证。总之,交叉验证是常用的判定材料真实性的客观方法。
答
问
过程追踪和一致性分析怎么样在具体的写论文当中体现和运用出来?
在写一篇论文的时候,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去进行理论建构,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要检验自己所提出的这种因果关系,也就是理论框架是否真实存在;第二步就是要排除其他的竞争性解释。过程追踪其实就是帮助研究者完成第一步的工作,一致性分析其实就是帮助研究者完成第二步的工作。所以,在文章中的体现和运用,就是从理论建构的两步来使用的。
答
问
怎么样写一个好的案例,结构是怎么样的?
从整体上来说,案例研究写作的结构和其他实证研究的写作结构是没有什么太大差异的,提出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方法,具体的实证内容以及结论。但是其中理论和方法两个部分,可能在案例研究写作中会有一些不同。在理论的部分中,在进行个案研究时要有一个概念化的过程,然后再进一步将因果机制完整充分地展示出来。当把原因、结果、机制、机制当中的各个部件,部件当中的主体和行动,每一个部分的概念化以及中间的逻辑关系建构都完成之后,这个理论部分就完成了。在方法的部分中进行案例研究时,至少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于这个案例所提出的这种因果关系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对因果关系如何进行检验?第三个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如何去排除其他竞争性的解释。
答
编辑 | 廖盛宇
校对 | 大 兰、张 静
政治学人微信平台将继续对
“中国政治学如何做好案例研究”
其他参会嘉宾的学术分享进行总结和推送
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