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研究英文书目精选及内容简介(政治篇)
1.中国梦的终结:中国人对未来的恐惧
The end of the Chinese dream: why Chinese people fear the future.
(英)Gerard Lemos
出版地: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作为一名客座教授,作者曾在重庆这座大型工业城市生活了几年。2007年,在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作者制作了几个类似于“许愿树”的布告板,让重庆市民把写有心愿的字条系在上面。在阅读了几百个心愿之后,
作者感受到中国百姓内心的焦虑和对安全感的渴求。中国百姓不仅被普遍的社会问题所困扰,还因目睹祖辈生活的家园以及延续的历史传统不断被破坏而经受着精神上的焦虑,身体上的饥饿感减轻的同时,精神上的饥饿感又攫住了中国人。书中的百姓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分裂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困扰、愤怒、悲伤,而且时常对所处的生活环境感到恐惧。作者在中国的调研超越了以往外国人涉足的领域,从教育到医疗,从失业到养老,从政治到财富积累。作者指出,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对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国家目标来说是巨大挑战,领导层只有真正为民服务才可能实现中国百姓的梦想。
2.中国的再次崛起:诡秘、困惑、悖论与理论挑战
China into its second rise: myths, puzzles, paradoxes, and challenge to theory.
(美)James C. Hsiung
出版地:Hackensack, N.J.: World Scientific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一直以来,中外学术界和各路媒体对如何阐释“中国模式”一词莫衷一是,本书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探讨。本书将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国家和日本相比较,通过综合分析中国政治、社会经济与对外关系(从丝绸之路、朝贡体制到当今社会)的发展来解读中国的再次崛起,同时质疑了用西方政治理论(比如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来诠释中国崛起的做法。作者对于中国崛起的探讨不仅局限在政治和经济制度层面,对于挑战了固有政治经济思维的中国发展模式,作者还力图追溯其历史和文化根源,并为此重新解读了中国的第一次崛起(713-1820年)。最终,通过审视中国的发展历程,作者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崛起是否威胁了现有的世界秩序? 本书采用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从文化、思想史、规范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等多重视角,呈现出今日中国的面貌,并为研究中国的第二次崛起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
3.中国试验:从地方创新到全国改革
China experiments: from local innovations to national reform.
(美)Ann Florini、(中)Lai Hairong、Tan Yeling
出版地: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所有的社会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使政府既能充分履行其职能,又能够避免权力的滥用。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绝非易事,对于今日的中国尤其如此。不同于其它以中央层级的政府机构为关注点的著作,本书将着眼点放在了乡镇一级政府。本书针对大量地方层级的治理创新试验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调查了许多中国县、乡级政府对不同治理方式的尝试和探索,阐述了地方政府如何打破传统的治理模式,以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作者还对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地方治理创新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轨迹的影响。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论述了中国政府为改善地方治理状况所进行的各类试验及其背后的动机。第二到五章分别用具体案例阐述了中国治理创新的四个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领导人的选举机制改革,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书中指出这些地方治理试验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分析了数量不断增长的地方治理试验对中国的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评估中国未来政治发展轨迹的标准。
4.台湾的儒学、民主化与人权
Confucianism, democratization, and human rights in Taiwan.
(美)Joel S. Fetzer、J. Christopher Soper
出版地: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本书试图回应有关“亚洲价值”如何兼容儒家思想与自由民主思想的争论,涉及台湾的妇女保护、原住民保护和新闻自由等方面,针对儒家思想对民主化的贡献进行了严密系统的调查论证。作者立足民意调查和台湾重要政治人物访谈,立法机构辩论记录和公立学校教科书等文献资料分析,阐述了儒家思想在台湾近代政治史中作用的变化。
作者认为,不论是在大众层面还是精英层面,目前儒家思想仍然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作者借鉴了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观点,即儒家思想在适应现代化的同时也坚持了自己的核心理念。与那些认为儒家思想是固有的威权主义思想的人不同,本书作者认为应该从多种角度对儒家思想加以阐释,包括使政府的民主形式合法化。虽然是区域研究,本书对既有儒家思想传统,且尚未实现民主的彻底转型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争论与展望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debates and perspectives.
(美)Fred R. Dallmayr、(中)Zhao Tingyang
出版地: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已经逐渐摆脱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内忧外患的困扰,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政治的焦点。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体已经崛起,并且还将在未来保持这种发展势头,但是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走向,他们却没有那么确定。中国走向市场资本主义的脚步曾经让外界期待中国会选择类似于西方的政治体制,西方人站在自己的意识形态角度看中国,使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政策和目标。本书编者试图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差异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研究某些理论争议的机会。
全书分三部分,汇集了十三篇中国顶尖知识分子的文章。第一部分的文章主要关注当代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的政治哲学与国际关系;第二、三部分则分别探讨了儒家政治理论和新左派政治理论。作者们采用了非常规的分析框架,用编者的话说就是“脱掉了意识形态的紧身衣”,此亦成为本书的最大特色。
6.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研究
Law and fair work in China.
(澳大利亚)Sean Cooney、Sarah Biddulph、Zhu Ying
出版地:New York: Routledger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经济改革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也带来了普遍的国内繁荣,同时也导致了意义深远的社会巨变,特别表现在劳动关系方面。每年在中国都会发生几千起劳动纠纷,其中不少带有暴力性质。对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在法律和政治战略上做出反应。本书考察了中国政府是如何运用法律和行政规章来管理劳动环境、减少劳动纠纷的。书中追溯了从新中国建国至今的中国劳动法律体系建立和演变的过程,分析了中国劳动法律体系的结构,在中西方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劳动法律的独特性提出了新的见解,指出了中国劳动法律的革新与停滞,探讨了中国政府为保证劳动法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以及企业、劳动者和各类组织的反应。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912年至1978年中国的劳动法律:创造和破坏;又一个开端:劳动市场和法律制度的重塑(1978年至1994年);1994年的劳动法:建构现代中国的劳动规章;劳动法之后:从1994年至2007年的危机;2007年的劳动合同法:改革合同以保护劳动标准?;改革生效?:2007年以来的纠纷处理、劳动监察和企业行为;结论:关于中国劳动法的八点观察。
7.中国的同化语言政策:对土著或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影响
China's assimilationist language policy: the impact on indigenous/minority literacy and social harmony.
(美)Gulbahar H. Beckett、(中)Gerard A. Postiglione
出版地:New York: Routledge
出版年:2012
简介:
中国有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长期以来中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语言政策从包容逐渐发展到融合。如今同化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主流,特别是在教育体系中,少数民族语言日益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汉语普通话的广泛应用。这种致力于消除隔阂、社会同化的努力正在给少数民族带来怎样的影响,本论文集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本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与历史回顾,收录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语言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与实践的历史回顾两篇论文。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收录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东乡族的双语教育,中国双语教育——云南个案研究等数篇论文。第三部分探讨理论、思想与法律问题,包括从新自由主义观念到批判的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中国语言政策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与教育等论文。
8.扭秧歌:20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
La danse du yangge: culture et politique dans la Chine du XXe siècle.
(瑞士)Florence Graezer Bideau
出版地:Paris: La Découverte
出版年:2012
简介:
夜幕降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聚拢在大街小巷一起跳舞,专注、嘈杂又充满活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消遣,一种锻炼,也是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基于对陕西省和北京市的多个社区进行的长期观察和调研,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以及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在近100年时间的跨度之内,中国文化领域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
文化政策是否是中国的执政要素之一。作者在自身工作中经常综合运用汉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秧歌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入手,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本书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阐释了秧歌如何成为毛泽东时代文化政策的宣传工具和文化建设的基石,如今又是怎样服务于寻求执政合法性的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9.定时炸弹:中国的经济泡沫、社会紊乱与环境威胁
La Chine,une bombe à retardement: bulle économique, déséquilibres sociaux, menace environnementale: la fin d’un système?
(法)Jean-Luc Buchalet、Pierre Sabatier
出版地:Paris: Eyrolles, impr.
出版年:2012
简介:
中国的成功不但前所未有,而且迅如闪电。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有可能在2022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然而,揠苗助长式的发展方式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诸多问题:房地产开发 “鬼城”,连串的企业破产,实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负面效果显现,反复爆发的食品安全丑闻,因空气污染而瘫痪的机场等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平衡发展可能会在未来引发亚洲和全球经济危机。至于造成问题的原因,作者认为症结在于政治制度,贪污腐败,价格调控,五年计划和过度竞争等诸多方面,作者将其统一定义为“市场社会主义”。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之后,本书抛出的问题是,种种危机只是发展的过渡,还是会导致发展的终结?
10.中国的两面性
Chine: l’envers et l’endroit.
(法)Éric de La Maisonneuve
出版地:Paris:Editions du Rocher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国具有两面性,就像中国的阴阳说。本书作者努力以中立、客观的态度来描写中国,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呈现真实的中国。作者多次访问中国各地,在与各界人士接触过程中思考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书中作者肯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和世界经济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其中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教育和医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作者认为,依然庞大的贫困人口,过时的教育和健康体系,房地产泡沫,不确定的政治转型以及屡禁不止的腐败是十八大之后新的领导集体必须面对的难题,也因此,对世界来说中国并非所谓的威胁,而是一个挑战:对中国自身如是,对应当学会分享领导权的西方如是,对应当接纳中国并帮助她最终摆脱千年与世隔离的世界而言亦如是。中国崛起已成事实,西方需要与中国合作,共建世界新秩序。
11.中国重返世界中心
La Chine: de retour au milieu du monde.
(法)Anne-Marie Pradines、Hélène Lafaye
出版地:Paris: Ellipses, impr.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中国正朝着世界第一大国迈进。在近三十年间,中国通过人口控制、农民工浪潮、城市化发展、农村改革和经济开放,已完成从计划经济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本书两位作者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即中国是否正在重返世界中心?二十一世纪是否属于中国?从历史、地理和经济的角度进行解读。本书用11个章节分别探讨了中国的人口、城市、农村、民主、权力等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具体内容包括:一片土地,一段历史;中国人口:美妙的潜力还是重大的缺陷?;城市,当代中国转变的镜子;中国农村的深刻变化:一场消无声息的变革;中国经济实力的核心: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实验室的梦想;经济增长的条件:比较优势和限制;威胁中国成功的内部挑战;和谐社会是否可能:民主的挑战;一个地区性力量的升起和野心;和平发展:虚构或现实?;施展软实力:中国吸引世界。
12.社会主义的失败与挑战:东欧与中国(1989-2009)
Socialism vanquished, socialism challenged: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1989-2009
(美)Nina Bandelj、Dorothy Solinger
出版地: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自1989年开始,东欧和中国这对曾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分道扬镳。前者彻底撕去了自身的社会主义标签,政治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后者则在保留这一意识形态、保持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走向了市场经济,并且创造了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经济奇迹。虽然同样面临一个被不平等日益撕裂的社会,但无论是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还是国家——社会关系上,东欧与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走过了迥异的道路。因此很多人认为,剧变之后的东欧与中国之间失去了可比性,尽管学界有大量分别针对东欧和中国的研究,但很少有人将二者进行对比。本书的两位编者对此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她们汇集十几位学者的论述并将之分为五部分,依次比较东欧与中国的五个方面:政治再制度化,国家—社会关系重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行为变化和社会制度变革。以每部分两篇文章,一篇谈东欧,一篇论中国的形式,追寻东欧和中国在过去20年间的发展轨迹。尽管每部分的研究主题和理论背景各异,但最后都回归到对后社会主义时代国家命运的关注上。对于东欧来说,民主的道路从来不是在20年之内就能走完的;而对于中国来说,今天需要面对的挑战也并不逊于20年前。
13.21世纪的治国之道:东西方的中间路线
Intelligent govern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a middle way between West and East.
(美)Nicolas Berggruen、Nathan Gardels
出版地:Polity Pres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自由民主曾经被认为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的最佳的国家治理方式,如今这个论断越来越失去了自信。“消费主义民主”的执政理念使西方政客普遍缺乏耐心,政策出台治标不治本,政府负债累累,党派纷争不断。在危机频发的西方世界,民主必须重新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坚定、统一的中国领导集体正在大胆的带领自己的国家走向未来。但是中国也因为迅速崛起而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能够制定长期的政策计划,但并不总是能够顺应民意。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要求获得更多的参与权,要求政府更负责任,遏制腐败,完善法治。进入二十一世纪,代表全球秩序两种核心体系的东西方世界必须面对同一个现实,即在一个真正的多极化世界中,没有任何单一势力可以独霸一方。作者认为,东西方世界应该从彼此的最佳实践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东方式的国家治理应加强灵活性,而西方式的国家治理则应向技术型转变。
14.中国的发展:资本主义与帝国
China's development: capitalism and empire
(法)Michel Aglietta、Guo Bai
出版地:New York: Routledge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深层结构变革阶段,本书在中国过去三十的年成功改革基础上,探索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中国的未来。结合中国经济史与最新宏观经济理论,本书展示了在国家主权下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转型与制度变迁是如何交缠互动的。本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20世纪中国帝制的终结以及政治斗争引发的社会动荡的背景中分析了中国结构性变化的走向;第二部分分析了过去三十年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未来改革发生突变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试图解答什么类型的政治经济才能使和谐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的问题。
15.美国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研究
The role of American NGO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invited influence.
(美)Norton Wheeler
出版地:New York: Routledge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在冷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和中国开始了谨慎的文化、教育和政治交流,随后又相应加强了安全与经济联系,中美关系已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本书以三个位居前沿的推动中美民间交流的美国非政府组织为例,从根源、活动、角色和影响等层面深度挖掘了非政府组织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这三家机构分别是霍普金斯-南京大学中美研究中心(Hopkins-Nanjing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和1990研究所(The 1990 Institute)。基于广泛的档案资料分析,以及与从事中美文化交流工作的人士的访谈,作者揭示了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教育、环境、财政政策和公民社会建设领域对当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介绍了非政府组织在补充官方外交工作和呈现中美不同社会关系模式中的作用,这一作用超越了围绕文化帝国主义展开的既有争论。此外,作者还特别介绍了美籍华人在中美交流中日益重要的桥梁作用。
16.永远勿忘国耻: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中的历史记忆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美)Wang Zheng
出版地: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在64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新赢得许多中国人的支持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为何中国对美、日外交政策日趋强硬,而与较小国家发生冲突时却倾向于达成和解?在中国公众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中,中国一直被描述为承受帝国主义列强百年欺凌的屈辱的受害者,作者认为这正是解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走访小学和纪念景点,阅读中国历史教科书后,围绕当下中国历史的讲述方式与传授内容,作者揭示了即将在二十一世纪引领中国的爱国青年们的所思所想。作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不能仅从单一角度,例如经济或军事的发展来解读,而应该结合国家认同和本土语境综合考虑。历史记忆是解读中国人内心世界的线索,是构建国家认同的原始素材。历史教育被用来赞美党、证明其合法性,巩固国家认同,同时也影响和指导着国家的政治话语和外交政策。
17.复兴与革命: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形态
Renewal and Revolution: 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Global Age.
(新加坡)Wang Gungwu
出版地: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自清末维新派与激进革命派首次试图重新定义“中国”之后,这一激辩主题延续至今。1912年辛亥革命后,“帝国”意识让位于“民族国家”,中国人开始寻求一种现代身份,希望重新设计国家治理体系和重新书写历史。新的国家领导者很快发现,仅仅协调继承下来的共和体制与政治文化是极其困难的,他们意识到中国既不是一个帝国,也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于是,他们试图通过将中国传统中最好的部分与西方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相融合来复兴中国。此外,中国国家形态的塑造还取决于它与邻国的关系,中国处理社会正义这一全球性议题的方式,中国政府对人民各种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态度,以及指引国家建构的深刻历史使命感。本书探讨了中国人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认识,以及将中国推到这一位置的独特因素,也描述了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革新带来的阵痛。
18.基层参与和赋权:中国农村选举透视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at the grassroots: Chinese village elections in perspective.
(德)Gunter Schubert、Anna L. Ahlers
出版地: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乡村选举对中国民主发展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本书汇集了有关中国乡村选举及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的学术讨论,对过去十五年来出版的研究中国乡村选举的文献进行了评估。在2002到2005年之间,作者对江西和吉林省的两个县的六个村庄以及深圳的一个区进行了田野调查,与村民和地方官员进行了140余次的深度访谈。基于上述高水准的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本书超越了以往研究中对中国民主化问题的主观臆想,对中国乡村选举进行了全面阐述,对选举中发生的切实问题进行了客观探讨,阐释了基层参政议政与干部问责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基层民主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的细致微妙之处,从而揭示了当代中国一党制得以延续的诸多因素。
19.后共产主义现代化的十字路口:俄罗斯与中国比较研究
At the crossroads of post-communist modernisation: Russia and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芬兰)Christer Pursianen
出版地: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年:2012
正文语种:英文
简介:
今日俄罗斯和中国已经凭他们自身的实力,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他们并没有仿效西方自由民主的现代化先例,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威权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但两国并没有遵循同一种模式,而是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内容基于来自中国、芬兰、俄罗斯和美国的六位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自2008年3月以来的研究成果,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解读了俄罗斯和中国在后共产主义时代的发展趋势,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等视角,分析了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三大领域:社会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外交政策。为什么两国的战略选择有如此差异?彼此之间又有哪些关联?那些决定性的选择是在何种境况下制定出来的?两国还有哪些尚在酝酿的战略选择和备选方案?两国面临怎样的制约政策选择的内外环境?这些都是本书试图解答的问题。
说明:资料翻译自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料库,仅用于学习交流研究之用。
文章来源:海外汉学研究 微信订阅号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12年06期
编辑团队微信:zzxrbjtd 原创投稿、文章荐稿邮箱:zhengzhixueren@sina.com 政治学人,公益的专业学术分享平台!
QQ群:517551658
编辑: 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