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扫雷英雄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

苏银成 人民日报政文 2019-09-03

点击上方“人民日报政文”可以订阅哦

核心阅读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让同组战友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一声巨响,他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几个月过去,他排雷负伤前对战友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传遍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印在了亿万人民心中……


01

强军思想引领下的英雄战士




初夏,踏上云南省麻栗坡县坝子村,只见绵延起伏的山坡上,松苗随风摇曳,茶树吐出新绿,处处孕育着乡亲们对脱贫的美好憧憬……


  这里是昔日的雷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就是在这个地方负伤的。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突然,一声巨响,杜富国下意识地向艾岩方向一侧身,挡住了手榴弹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战友得救了,他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就在这声巨响之前,他已排除2400余枚爆炸物。


  4月16日,记者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见到了杜富国。他在爱人王静的搀扶下摸索着缓慢向大家走来,双眼蒙着洁白的纱布,脖子上黄豆大的伤疤密密麻麻。当他以军人的标准站姿,迅疾举起残缺的右臂向大家致以特殊军礼,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2019年4月15日,在陆军军医大学,杜富国与妻子王静一起散步。

新华社记者 张永进摄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眼啊?


双眼球已被摘除。2018年11月24日,当扫雷大队为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颁授一等功奖章时,他习惯性地低下头,真想端详一下一等功奖章的模样。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


  双手已被截肢。2019年春节,杜富国用纱布层层缠绕,将硬笔捆于残臂,在白纸上艰难地写下“春节快乐”4个大字,向全国人民拜年。


  几个月过去了。他排雷负伤前对战友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传遍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印在了“感动中国”的丰碑上,更印在了亿万人民心中……


“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这里共有113块雷区,面积约81.7平方公里,在雷区附近生产生活的我方边民达5000余户5万余人。密布的地雷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边疆建设的发展。继第一次、第二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后,201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明确要求彻底清除雷患。”原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介绍说。


  “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杜富国说。从2015年6月开始,他和来自不同单位的400多名战友,抛弃一切牵挂,义无反顾地奔赴扫雷战场。


  杜富国1991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8年多的军旅生涯中,他有过3次重要选择:


  第一次是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他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却选择参加扫雷;


第二次是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现他的炊事技术不错,有意安排他当炊事员,但他选择到一线扫雷;


第三次是排雷遇险时,他选择让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排雷。


  排雷兵,是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人。杜富国明知这一次次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他为什么义无反顾?


  答案写在他的请战书上。2015年6月,杜富国当兵第五年。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下达,他立即报名参加。在给连队党支部递交的请战书上,他这样写道:“正如我5年前参军入伍时一样,那时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就是我的使命。”


  2018年9月,满服役期的战士窦希望打算退伍,而杜富国12月份也面临退伍。窦希望问杜富国:“走不走?”杜富国说:“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窦希望从此再未提退伍的事。


  杜富国负伤后,猛硐乡乡长盘院华流着泪说:“全乡2万亩茶园,8000亩在雷区,群众都被炸怕了。杜富国救的不只是自己的战友,还有全乡的百姓。”


  2018年11月16日,在杜富国负伤的老山雷场,他的战友以中国军人特有的“手拉手”方式,扫完最后一块雷场,移交给边疆人民耕种。至此,历时3年多的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宣告结束。


  当天,队长李华健给杜富国打电话告知这一消息。杜富国很是激动,负伤前的情景浮现在脑海:他和战友沿着雷场登上老山主峰,远山如黛,美若仙境。扫雷兵们感叹:“真想把它画成一幅画啊!”


“我入了党,就能够带头干、挑担子了”


  已经转业的扫雷四队原队长龙泉,听到杜富国负伤的消息很难过,“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是因为杜富国排雷技术好、心理素质好,受伤的“怎么会是他?”不意外,是因为杜富国排雷时总是“让我来”,承受的风险比别人高。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至今,龙泉还记得队里发展第一批党员时,杜富国汇报入党愿望时说的话:“队长,我入了党,就能够带头干、挑担子了。”回想这番话,这名老党员很是感慨:“我们究竟为什么入党?富国的话很朴素,却值得每一名党员深思。”


  杜富国负伤后,有人问:“你为什么会用身体为战友挡弹片?”杜富国说:“我和战友是以命相托的兄弟,换了谁都会这样做。”


  “艾岩怎么样……伤得重吗?”重症监护室内,刚刚醒来的杜富国双手被截肢、双眼被摘除,却仍惦记战友的安危。


  杜富国和艾岩是同年兵,也是雷场上的生死搭档。艾岩来到扫雷队后,杜富国一直手把手教他排雷。每次有险情,杜富国都让他退到安全地带,自己独自上前处置。“如果不是富国主动上前排雷,如果不是他下意识地一挡,致残或牺牲的就是我!”艾岩几度哽咽……


  在雷场,谁多排一颗雷,谁就多一分危险。杜富国深知这种概率,可他总抢着上。


  在马嘿雷场,杜富国曾经排除1枚脸盆大小的59式反坦克地雷。大山密林,人都很难上来,为什么会埋反坦克地雷?这颗怪异的地雷引起了杜富国的警觉。他抢先对同组作业的班长许猛说:“班长,让我来!”排除后才发现,这个“大家伙”的顶端凹陷,原来是一枚精心布设的“诡计雷”,要安全地排除它谈何容易。


  当有人问杜富国:“你为救战友失去了双手双眼,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康复后想做些什么?”他沉默良久没有作声,两行热泪滑落下来……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聆听着习主席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捣腾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更是热心助人。他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一个弹药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15年4月26日,在云南麻栗坡,杜富国向雷场外转运炸药。

黄巧摄(新华社发)

 

2018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而后,他和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从河里出来,杜富国的腿被洪水中的杂物撞得淤青。面对战友的关心,他说:“这是咱当兵的本分。”


“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爸,我没事,放心。”杜富国的声音很虚弱,却平静。


  杜俊没想到,伤情如此重的儿子还会安慰他宽心。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他宁愿把泪水流在心里。


  2018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的杜富国疼得难以入眠,他抬起双臂想要触摸伤口,可是少了一截的断臂总是碰不到一起。


  “我的手是不是没了?”杜富国问陪护他的分队长张波。张波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绷带绑得太紧,所以没知觉。”黑暗中,杜富国没再问,一夜辗转。


  张波赶紧给大队领导和医生发了信息:“富国情绪激动,应该是察觉到自己双手没了”。翌日一早,大队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和医院领导商量,决定先告知杜富国失去双手的消息。


  “富国,加重手榴弹近距离爆炸,为了保命,手没保住。”“希望你坚强,你是我们扫雷大队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


  听了陈安游和周文春的话,杜富国语气平静:“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坚强。”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随后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2018年11月17日,病房再次站满了人。领导、战友、家人、护士都来了,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


  “富国,爆炸太剧烈,手没保住,两个眼睛也没保住。”病房里静得让人窒息。


  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微微颤抖地说:“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最终一套也没用上。


  他的乐观让人感动。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生嘱咐他:“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喊一声苦,还打趣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他的坚强令人动容。当被问到未来如何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自己读报。


  “富国啊富国,你可知道在康复的路上,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护士余翔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


  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刘宏亮说:“对杜富国的康复治疗,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用了医院的最好设备,组成了最强的医护团队。我们要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现在,杜富国的伤情日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给医护人员唱了一首歌——《壮志豪情在我胸》,以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豪迈的歌声在病房久久回荡。


  病房的阳台上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02

他从红色沃土走来


面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一定会坚强”;面对授勋,他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杜富国养成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特质,是红色沃土滋养形成的自觉,更是革命传统赓续的血性担当。

  “杜富国。”


  “到!”


  “经南部战区陆军党委研究决定,给你记一等功1次。现在,为你颁授奖章和证书……”


  2018年11月24日中午,陆军某扫雷大队举行了一场庄重的仪式,为扫雷英雄杜富国颁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希望你更加坚强,争取更大的荣誉!”仪式现场,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为杜富国佩戴一等功奖章。“是,首长!”杜富国声音洪亮。病床上的他,挺直了腰板,抬起了残缺的右臂,敬上一个特殊的军礼。


  杜富国养成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特质,是红色沃土滋养形成的自觉,更是革命传统赓续的血性担当。


他的故乡在遵义


  面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一定会坚强”;面对授勋,他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他在病房顽强锻炼、学习播音、练习写字,坦然面对伤残后的人生……这位年轻战士的情怀与担当源于何处?


  遵义,是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色基因注入了杜富国的灵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红色基因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滋润着他不断成长。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听前辈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了失散的红军战士。


  参军出发那天,杜富国和湄潭籍的新兵们仰望红军塑像,他知道这些穿着青灰色土布军装和方口布鞋的前辈,就是和家里爷爷一起说过话、患过难、打过仗的长辈,心里平添几分亲切与敬意。向这些红军爷爷敬了第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杜富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


  小时候听到的红军故事,杜富国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在他的家乡娄山关战斗中喊“跟我上”,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杜富国说:“和战争年代相比,我们排雷的危险要小得多,受了伤治疗条件也好得多。想一想先辈们,我做的事不算什么。”


  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将面对另一种人生。他有了新的目标:“虽然没了手和眼,耳朵也受了伤,但我还有嘴。如果可以,我想做一名播音员,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扫雷战士。”


民族英雄的感召


  2010年,当19岁的杜富国来到军营时,墙上8位全军挂像英模目光灼灼,凝望着这个青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孩提时代起,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模的名字就如雷贯耳,自己能够穿上军装,和这些英雄同在一个集体,杜富国深感荣耀。


  2018年9月,全军挂像英模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两人。只比杜富国大5岁的张超,让杜富国深受触动:英雄,离自己是如此近。


  新训结束,杜富国被分到一个英雄的边防连队。他记得新兵下连第一课,指导员组织他们参观荣誉室时,讲述了连队战斗英雄严玉忠的故事。这位在战争年代立战功、受表彰的英雄,让新兵杜富国倍感荣耀:他就是我的榜样!


  2015年,杜富国和战友们响应号召,来到英雄的扫雷大队。被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的三队队长蒋俊峰,参加国际维和扫雷行动的四队队长李华健,在扫雷作业中壮烈牺牲的英雄战士程俊辉……闪亮的英雄名字,成为杜富国心中的一盏明灯,点燃了一名战士的英雄梦。


  入伍不久,杜富国和战友们面对军旗庄严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杜富国把军人的铮铮誓言铭记于心:扫雷兵,就是要上无人敢上的虎山,就是要冒常人不敢冒的风险,就是要拿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1998年抗洪抢险,许多部队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与洪水搏斗。而今,杜富国和战友们唱着军歌奔向生死雷场,战友们唱着军歌为他颁授一等功奖章。在军歌声中,杜富国和他的万万千千战友,向前,向前,向前,在强国梦强军梦的道路上冲锋前行!


老山精神的洗礼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从海拔、地貌、位置上说,这座山并不是最高,也不是最险。但这座山的精神高度,远远超越1422.2米的海拔高度,成为屹立于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山。


  2015年11月,扫雷大队四队来到这片英雄之地扫雷。在30多年前的战争中,先辈们与边疆人民在这里浴血奋战,铸就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杜富国所在的扫雷队,每年清明都要组织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长眠于这里的900多位烈士,人人都有感人心魄的事迹。看到韩跃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迹,杜富国和战友们深感震撼。


  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烈士,系老山主攻团5连尖刀班班长。在老山作战中,他主动承担了最关键、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开辟通道任务。当其他排雷手段失效时,他带领战士以身踏雷,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终于在冲击主峰的战斗发起前,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雷场通路,被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同样是排雷,同样是士兵,同样20多岁,同样在老山。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扫雷兵,多了无畏,多了豪迈:我们扫雷历的险,算得了什么!韩跃奎老班长,我们踏着你的足迹来了!


  在这片浴血之地,杜富国和战友们穿着厚如棉衣的防护服作业,一天下来汗水能把防护服浸透,第二天又穿着还没干的防护服上山作业。日复一日,防护服汗迹斑斑,汗味浓厚。3年来,杜富国和战友们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没餐桌,没午休,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啃下了老山雷场这块“硬骨头”。


在云南麻栗坡,杜富国展示自己排除的1枚地雷(2016年10月24日摄)。

杨萌摄(新华社发)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续写着英雄的故事。一年前,杜富国和战友排雷作业后,排着队手拉手通过雷场,将四号洞雷场交还给边疆群众。如今,一棵棵树苗、一片片草果在倔强生长,给边境乡亲们带来了脱贫攻坚的新希望。


  扫雷英雄杜富国虽然为人民利益失去了双手双眼,可在他的憧憬里早已装下这最美丽的画卷。


03

青春为人民绽放



杜富国在日常训练中,反复练习,执着提升本事;清理爆破通道时,主动上前,冲在第一线……这位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深受红色传统熏陶的扫雷排爆战士,在最关键的时刻,喊出了一声“让我来!”为了人民利益,他甘愿奉献青春乃至生命。


  “让我来”,就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响亮地答一声“到”。


  党有指令,万死不辞;人民召唤,生死无惧。以杜富国为代表的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官兵们,放弃岁月静好,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他们明白,这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们的青春为人民绽放!


“不做就不做,做了就做好”——杜富国时常说  


  在战友的印象中,只有初中文化的杜富国并不聪明,甚至有些笨拙……


  “不做就不做,做了就做好。”杜富国有自己的“做事哲学”。他凭着一种执着,努力将本事学好练好。成绩从32分到70分,再到90分,甚至有时候考满分。扫雷四队教导员凌应文说,将杜富国的分数按时间轴连成线,就是一个士兵的成长曲线图。


  成绩单会说话,书本也会说话。杜富国的几本扫雷教材被翻得卷了边,满是红、蓝、黑圈圈点点。杜富国说:“扫雷要学不好,就没资格去雷场。”


  临战训练中,为练强探雷针手感,杜富国每天练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草皮翻了个遍,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分队长张波说,有段时间每次中午吃完饭,都会看到杜富国一个人在外面“戳”模拟雷。他还请战友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熟练掌握了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将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综合性考核中,杜富国所有科目全优。


  2016年5月,小组长许猛和组员杜富国一组在马嘿雷场清理爆破通道。在一处斜坡上,杜富国在前用探雷器搜索着目标,突然探雷器发出“滴滴滴”的声音,杜富国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露出了足有脸盆大小的顶盖,是一枚59式反坦克地雷。


  “报告组长,发现了一个大家伙。”杜富国转身向许猛报告。许猛马上凑了上来,立即向队长报告:“报告队长,发现一枚反坦克地雷。”


  许猛命令杜富国退后,由他来处置。但杜富国却主动要求自己排除,嘴上说着:“让我来!”手已经拉下面罩,走上前“抢位”排雷。杜富国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挖掘锹轻轻清理浮土,清除掉伪装层后,发现“大家伙”的顶端竟是凹陷的反坦克地雷!地雷顶端凹陷,是埋雷人对地雷进行了力学预压,达到引爆临界点。这样,原本200公斤以上重量才能压爆的反坦克地雷,步兵一碰就炸,威力巨大。


  “谨慎排除,排除不了就地销毁。”许猛再次命令杜富国退后,但依旧没有抢过杜富国。杜富国回忆着之前学习过的排雷理论,一只手扶着地雷另一只手破解着诡计装置,现场静得能听到呼吸声,差不多持续了10分钟左右,地雷终于被取出,杜富国已满身是汗,从土里捧出地雷,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


“要为国家尽一份心,尽一份力”——父亲杜俊曾叮咛  


深秋的湄潭县太平村,在一片片茶园的环抱中宁静怡人,坐落于遵义这个革命老区的一隅,红色基因在这方翠绿的黔北大地上鲜艳夺目。


  杜富国的家乡在遵义市湄潭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从上小学开始,杜富国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红军山烈士墓祭拜,耳濡目染下,杜富国从军报国的志向开始生根发芽……

  

一天晚上,父亲杜俊对他说:“作为一个男儿,要为国家尽一份心,尽一份力,到部队当兵,正是锻炼自己、为国家尽力的最好机会。”“穿上绿军装是我从小的梦想。”父亲一番话可把杜富国高兴坏了,他与父亲一拍即合,第二天就去武装部应征报名。经过层层筛选,19岁的杜富国顺利入伍成为云南边防某部的一名战士,他工作尽心尽责,训练努力刻苦,淳朴、勤劳、好学,成了领导眼中的“好苗子”。


  转士官后,杜富国第一次回家探亲,特意带回了自己的军装。看到精神抖擞、笔挺英气的杜富国,全家人都高兴极了,家里人都轮流穿了一次他的军装,还特意拍了照片留念。在杜家人眼里,这是一种莫大的光荣与骄傲。在哥哥的影响下,最小的弟弟杜富强也想像哥哥一样穿上军装。


  杜富强的想法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哥哥的鼓励。2016年,杜富强也顺利参军入伍,来到了条件艰苦的西藏山南边防部队,巡守着一条被称为“魔鬼都不敢经过”的边防线。


  一对亲兄弟,参军入伍到边防。来到部队后的杜富强刻苦训练,努力工作,受到领导和战友的一致好评。兄弟两人经常打电话,晒一晒各自取得的成绩,聊一聊当兵的心得,谁也不甘落后。杜富强说:“哥哥在部队干得这么好,我也不能丢脸啊。”


  杜富国负伤后,弟弟还专程来看望他,并相互鼓励,并肩前行。


“子弟兵是我们的保护神”——众乡亲纷纷赞叹道  

  

2018年12月9日,滇南寒气袭人,扫雷英雄杜富国的病房内却暖意浓浓。“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和“最美军嫂”陈妍等人,千里迢迢从河南洛阳等地前来探望扫雷英雄杜富国。


  得知杜富国的英雄事迹后,乔文娟深受震撼和感动,心情难以平静。她从河南洛阳几经辗转,来到解放军第926医院看望杜富国,想为英雄做点事。


  “孩子,我来看你了。”捧着鲜花走进病房,看到杜富国的那一刻,乔妈妈泪水再也忍不住,紧紧拥抱着这个让她牵挂的“兵儿子”。她拉着杜富国受伤的手臂,慈祥地问“疼不疼”“吃饭怎么样”。杜富国母亲李合兰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流泪。乔文娟转身拉着她的手说:“你生了一个好儿子,他同样是我的兵儿子,以后我们一起照顾富国……”


  “子弟兵是我们的保护神啊!扫雷除险,帮我们探明安全路的是他们;洪灾时,舍己救人的还是他们!”钟仙红、钟仙艳姐妹说:“9月2日,一场山洪泥石流灾害突袭麻栗坡县猛硐乡,大量房屋被冲毁,多座山体垮塌,集镇街道被淹。就在乡亲们不知所措时,是扫雷队的官兵及时发现灾情赶来增援并向外界发出求援信号。在乡养老院,官兵们及时背出转移19名老人。”洪灾那晚,值班的正是杜富国。


  2018年11月28日上午,贵州省遵义市委市政府和遵义军分区牵头组成的慰问团,带着家乡人民的牵挂探望慰问杜富国。

  

“我的儿子只比你大一岁,看到你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遵义市副市长李莲娜几度哽咽,她把杜富国的妻子王静拉到一边互留电话,并嘱咐道:“你是他的眼、他的手,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


慰问团临走时,杜富国站了起来,并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为他们送行。

 

 以杜富国为代表的扫雷排爆大队官兵们,经过雷场的历练,在生死面前,在得失面前,一次次用冲锋姿态征服“死亡地带”,负重前行,只为人民的岁月静好。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本期编辑:金正波、陈杰


一周精选

●人民日报:不能纵容诬告者!

●人民日报调查:小区供水改造为何成了“半拉子”工程

●农民工讨薪有了求助网!5小时内律师回应解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