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重新定义了新闻,或可破解地方政府和媒体监督的零和博弈!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该公众号文章适合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文宣人员、有志于提高媒介素养的朋友。请介绍转发给他们,肯定开卷有益!欢迎关注此公众号↑↑↑↑

 

      做了舆情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很久了,一直想给大家谈一个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管理新理念,可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话题由头,今天终于等到了:

西安户县通过微信群直播来严防记者采访!



车号陕ARXXXX现在已经到祖庵”、“XX就餐”、“估计吃完饭还想再行动”……6月6日,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有人将记者的车牌号、就餐地点、行走路线等发到微信群里,提醒各地领导做好戒备。

防火防盗防记者,户县又出新版本!

这看起来是眼下政府利用新媒体的鲜活案例,可惜在舆论场里会演变成一场非常负面的事件。由此想到不久前的四川泸县,当新华社的记者想进村采访的时候,当地不光是百般阻挠,还派出了工作人员“贴身保护”,其实就是限制记者采访。

我们看到,这些地方政府的初衷是通过“盯人”来防止负面新闻爆发,结果防人本身就成了负面新闻!而这样的负面新闻又几乎总是引来更多的负面爆料,地方的整体形象遭遇污名化。

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类似的负面新闻,大多发生在县区一级的行政层面。这是中国官民对立、利益冲突最为激烈,而且政府官员最缺乏舆情应对意识的层面。

在中国当前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以县级为分野,县以上的政治经济体和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在此形成巨大的断裂层,每有利益改革调整,这里就出现了倾轧、碾压和撕裂,社会情绪沸反盈天,常常闹出重大舆情。

中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构成了中国网络舆情版图的地震带!

 

负面新闻,舆论监督,一直是地方政府的噩梦。不少地方政府如此评价: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好不容易发展有了一点起色,结果一个负面报道,形象都给毁了。

在这种保护性心理之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地方政府对于记者如此防备了!

媒体也倾向于前来县区“考察工作”,因为这里是猛料的集中营,来了就不会空手而归。

攻防游戏,构成了基层和媒体紧张关系的特色生态。

这是一个零和博弈,而且盯防记者,既劳民伤财,还轻易给媒体落下口实!

 

地方政府为何在这样的游戏中愈陷愈深?

源于他们对于新闻的看法都是这样的:

媒体都是冲着一个负面事件来的;我如果给他设了一个绊子或者搞一个藩篱,让他们接触不到这个事件,不就万事大吉?

这就是传统的新闻“人设”,也是导致地方政府被迫卷入攻防游戏的典型思维。

但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新闻必须重新定义!

 

传统的新闻是由专业的记者定义的,他们说什么是新闻就写什么,然后抛给公众;而当下的新闻,是由新媒体氛围下的网民定义的。只要能够挑动网民敏感神经和注意力的任何细节,都可以称为新闻。

换言之,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都是某个场景的产物。任何具有网络舆情风险场景下的细枝末节,都可能成为爆发性的新闻。

而这样的细枝末叶,在传统的新闻观念里是插曲,是花边和花絮,但在新媒体氛围中,这些以往被边缘化的场景细节,却成为话题的中心,本身成了巨大的、爆炸性的新闻。

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决定了新闻不再只有一个中心,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放大被聚焦,成为多个中心的其中一个。

一个县委书记发表讲话,讲话内容本身不一定引发人们关注,但是图片上仅露一角的高档香烟,或者惊鸿一现的名表,却会瞬间爆红,引爆舆论场。

特朗普出现的任何场所都构成了一个敏感场景。会见国家元首,传统新闻的关注重点自然是谈话的内容,可是眼下全世界都聚焦了他的握手方式,他的手也成了“网红”,并且强烈地引爆了全球舆论场!

我相信如果他亮出了手腕上的手表,这个手表品牌将爆红!

形势比人强!无论我们服不服这个新媒体大势,我们都需要顺应这个潮流,并按照这个新媒体逻辑来做人做事。

 

只要你认同了我们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的重新定义,并且深刻地理解了它,你就会避免陷入“盯防记者反被盯”的悲剧循环,跳出这个轮回。

为何防记者本身是个相当糟糕的做法?

因为你本意是控制新闻,但控制本身成了新闻。

防人本身,勾起了网民和记者的敏感心理,阴谋论满血复活,有关官员的贪腐想象又一次天马行空,因此注定会激发他们的关注。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再定义,就会意识到,在和媒体的博弈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我用的是“博弈”这个词——你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脱敏”!

要尽量避免挑起媒体的新闻敏感性!

你的藏藏掖掖,躲躲闪闪,支支吾吾,甚至派人盯梢,刻意回避问题,都在最大程度地挑动记者的职业本能兴奋,也是在告诉他们:我不过是欲盖弥彰,欲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面肯定有事!他们读懂了你,并且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再配合以阴谋论、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他们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开始有选择性地搜集负面信息。


所以,你需要给他们“脱敏”——

你需要大大方方地招待媒体客人,并且如实介绍自身情况。一定要注意,说了正面,也一定不能隐瞒发展中的问题。

只有正面,没有反面,鬼才相信!你不给媒体提供材料,他们只好自己去搜集材料。

他们在路边碰到一个愤怒群众或者隔壁老王,任何人的一句负面评价,都可以毁掉你的光辉形象。

美国政府是世界上应对媒体技巧最为高超的机构,他们的全部秘诀就是:尽可能早地给媒体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且正反两个方面问题都有。

我主动提前回应了你的怀疑,你的阴谋论就像肥皂泡一样破了。

媒体记者不是游客,他们过来都是带着任务来。既然已经有了材料,不如凯旋而归,犯不着再辛苦搜集材料。

温州动车事件中,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饥渴的媒体面前,一粒米也供不出来,只能以身饲虎。媒体在关键时刻要的是“料”,你要做的就是“供料”。怎么供,供什么,才是学问。

他们的材料都是你供的,都在你的可容忍范围内,即使是负面报道,损失也会最可能地降低。

 


但是有的地方负责人还会说:这个不行!我给他们提供反面材料,爆出了负面报道,那损失就大了!

这该怎么破?

下一篇,我将再讲述一个舆情理念,进一步为大家减负:

负面报道不可控!

    欢迎继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