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欢迎关注!文/燕志华在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之后,上海此次疫情让中国再次迎来真正挑战。虽说疫情已经绵延到第三年,中间又历经了多地、多个大城市的疫情反复,其中还包括令西方集体躺平的德尔塔病毒,但南京迎难而上,打破了德尔塔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总体看来,国内各地基本沿用既定的防控模式,再加大数据的精准使用,疫情防控基本仍然有效。上海这一波疫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起码遭遇了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方面,从病毒方面说,奥密克戎作为最新变种,其感染速度大大提高,传统封控和精准防控部分失效,以快打快成为更精准手段,但如上海相关人士道歉所言,对此次疫情和病毒认识不足,因此,遏制疫情的最佳时机已经错失。采取严格措施以来,即便临近4月中旬,感染数字依然处于高位。不少人对于这场战争能否取胜、多大程度上取胜,依然感到迷惘。国家卫健委相关专家日前指出,上海疫情没有出现指数型上升态势,表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这让人们看到了曙光;另一方面,是此次疫情防控遇到了观念的分裂。3月是个相当特殊的月份,因为去年不少科学家已经预料,这或将是个疫情是否放开的分水岭。随着国外大部分放开,国内群众心理已经抱持高度期待。再加西方舆论影响,一定数量的专家、干部和群众深受“放开”思维的影响,对于严格的疫情防控抱有抵触和怨言,直接导致了防控工作难上加难。这是我们在解读网络舆情的时候,不能忽视的社会心理。应该说,奥密克戎导致的心理恐慌,不会强于去年的德尔塔病毒,但后者依然在中国被制服,因此,相较第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更是巨大。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在重大突发危机面前,重大决策的艰难,以及决策者的担当是何等重要。尤其在相当一部分专家都开始观念分化的时候,这种决策的难度更显得超乎寻常。很显然,专家无需承担决策后果,而决策者却要为此承担可能的全部后果。但所好的是,到目前为止,抗疫终于达成共识,抗疫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就此提供三个观察视角,有助大家理解这场疫情防控战役。一、民生问题引爆次生舆情。保民生才是最大的“疫情抗体”虽然人们对于上海这座2400多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实施“全域静默管理”的困难有所考虑,但是这么大面积的人口遭遇吃饭吃菜问题,应该说还是在预料之外的。这简直成了一个段子:在这座跻身全球最繁华最富庶大都市的地方,不少市民在今天竟然遭遇了饿肚子的事情,而且很多家庭看起来还很严重!人在饿得头昏眼花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理想?还谈什么信仰?还有什么星辰大海?社交网络上陆续曝出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让人震惊。一些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次生灾害,除了吃饭问题,还包括缺医少药、无法看病、无法照顾老人病人孩子等。日前,作为知名人士的郎咸平教授在社交平台承认自己的母亲因为救治不及时而去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民生问题的强烈关注。疫情防控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我们面对西方质询时候的重要的人道主义资本。对一座如此规模的国际大都市实施“全域静默管理”,国外没有,国内也没有过,几乎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型社会试验,而且这一试验不是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展开的,是仓促之下展开一场紧急“遭遇战”,虽说困难重重是难免的,但是保障民生,现在看来是重中之重,是需要大上海优先力保的紧迫课题。在武汉疫情封城期间,其实已经暴露了封闭中的民生保障短板问题,上海依然重蹈覆辙,当然说明了这场遭遇战的猝不及防,也暴露了一些官员在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思维的盲区:地方从来都是重执行、一刀切的思维,但是对于政策执行中的保障问题、后续问题缺乏一个优化思维,从根子上来说,这是一个执政为民问题、一个是否人性化的问题。上海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被看见并被解决。4月10日,江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邮政快递服务防疫情保畅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将邮件快递处理中心、营业网点作为生活必需品保供单位,不得禁止或限制其正常运行。4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