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燕志华

国网民堪称世界上最勤奋的一群网民,国内外的热点只要一爆发,立马扔下饭碗就去追逐了。这不,俄乌冲突,大炮一响,丰县舆情烟消云散!

但是追热点,并不是看戏,更何况此次冲突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如此重要的国家。这场冲突是新世纪以来最具关注性的国家冲突,对于未来的影响毫无疑问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引发了国内网友的强烈关注。但关注国际事务是需要视角,也是要有立场的。

很多人注意到,在冲突爆发前后,外媒就追着外交部发言人提出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往那些回答记者提问的话术和技巧在这种咄咄逼人的追问面前,都失去了效力,因为很多问题,没有模糊地带,没有第三种答案,一个成熟的发言人也常常被媒体逼到墙角,难以脱身。作为大国,在这种攸关立场和重大利益的国际事务面前,几乎无可逃避需要给出国家立场和国家态度。直面媒体挑战,给出相应答复,本来就是负责任、富有担当的表现。

——1——

中国看国际事务有个“传家宝”原则

很多网友熟知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等陈词滥调,似乎国家在面对任何一场冲突的时候,只要对自己国家有利,就可以大张旗鼓地支持,或者旗帜鲜明地反对。

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能直接说出对于自己国家的好处和坏处吗?比如,这场冲突将极大地吸引美国把精力投放到遥远的欧洲,从而显著地减轻美国等西方盟友对于中国的压力,这意味着某种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我们能鲜明表态我们这种利益观吗?显然不可以!因为在利益之外,还有世界公理、人类道义、对于战争的反对和对生命的尊重等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存在。我们平时所说的外交辞令,其实本身是对上述这些价值层面的捍卫。如果大国不能捍卫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文明就会倒退,倒退到丛林法则中去。

其实如何在国际事务中表达立场,我们早已有相应的教科书给出了方法论。中学时代,我们都已经能够背诵得朗朗上口:“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

实际上,中国领导人在今天依然是用这个“黄金法则”来表明我们的立场的。

2月25日下午,国家领导人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指出,近期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急剧变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

我们需要注意,领导人指出的“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这一句,依然使用的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早已学到的这个原则。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的公众人物和自媒体,完全违反了这个原则,其立场和观点堪称五花八门,暴露了他们价值观和立场的混乱。

——2——

各种十万+文章的混乱立场和观点

我们近日特地看了多篇十万加的自媒体文章,对其中不少混乱的价值观和乱站队的立场,深感有必要多说几句。

自媒体的立场和态度虽然鱼龙混杂,但最引人关注的主要分为,为俄罗斯叫好的和为乌克兰叫屈的。很多自媒体认为要支持俄罗斯,也有不少自媒体认为要支持乌克兰。正因为这样的热烈争论和丰县舆情的性质不一样,很容易被外媒“舆论采样”进行述评,给中国外交带来压力,所以才出现权威媒体为此专门发出呼吁,请大家“理性发言”。这在任何一场国际事件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就以其中一篇我们看到的十万加文章来说,文章第一部分就是呼吁大家要支持俄罗斯,文章列举了很多事实来说明为何俄罗斯要“痛击”乌克兰,比如如果不能出兵乌克兰,北约就将大炮架到了家门口,因此,俄罗斯出兵有理,我们不能谴责他,等等。

对照上文我们提到的中国面对国际事务确定我们立场和政策的原则,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上述自媒体不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而是根据“俄罗斯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观点了。问题在于,如果他们根据的是俄罗斯的是非曲直,那你的自己的立场在哪里?中国的立场在哪里?一些乌克兰国际友人又该做如何感想?虽然自媒体不是代表官方,不是官方态度,但是常常会影响一大批人,这就会有社会后果和社会风险。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国内有相当一批人,尤其是一些上了一定岁数的人对于俄罗斯抱有天然的好感。因为俄罗斯很大程度上是前苏联的继承者,而我们很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时代,学习和熟悉了前苏联的语言、文学和革命理论,也包括受到了他们意识形态的很深的影响,在今天,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也有很多需要背靠背合作、应对挑战的领域。但是上述这些不应该影响中国在面对国际事务中确立立场和政策的原则,民间的交流和国际立场,情感、立场、利益、价值观,常常是不同的方面。

我们从上面一些自媒体的文章中,能够看出他们立场和价值观的混乱,以及对于国际事务分析方法和外交原则的所知甚少。他们能做的,依然是情绪传播,“带嗨”群体情绪,在制造爽文中轻松吸引粉丝韭菜。

在今天的网络空间,十万加的文章已经比比皆是了,其重要性和含金量和自媒体潮出现初期的十万加已经很难同日而语了。我们考察很多十万加文章,发现几乎都是情绪传播的结果,无论是国内事件还是国际事件,只要是针对自己的特定群体,写出能够激起道德愤怒、爱国自豪或者击中精神恐惧、心理焦虑的文字,就很容易达到十万加。这样的文章常常只是爽文、口水文,几乎毫无价值,只是一些流行的快餐文字。

如果类似的文章仅仅是一些轻娱乐的素材,倒也罢了,但是如果涉及到大政方针、外交事务等重要题材,以如此轻率的观点影响粉丝,却会给社会带来不小的风险。因为一大群读者被灌输不那么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观点,他们就很容易抵触正确的看法,甚至不能理解党委政府的做法,从而导致某种观点对立,引爆负面事件。

——3——

从网红教授的研判失误看当下的决策风险

如果说,各种自媒体面对自家粉丝进行一些模糊甚至混乱的观点的灌输,还可以称为“民科(民间科学家)”的话,那么一些所谓的专家也出错,就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和警惕了。因为这些专家披着权威的外衣,也有官方的身份,占据着高位,对于大众的影响力远比自媒体要高,舆论权重远超普通人。他们出错,意味着很大的风险。

前几天,一位网红专家出来道歉了,说他对于俄乌局势的趋势又预测错了,说了几个“没想到”。正如以前伊拉克战争,国内很多专家的看法几乎错得离谱。如果我们再放开眼光看,会发现那些经常上电视、在网络上粉丝甚多的一些网红专家,对于国际事务的预先研判的结果,和事实的走向,常常大相径庭。

这其实构成了国内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知名专家对于香港、台湾以及美欧的事务的说法,准确率并不比普通人要高,这导致那些采访他们的大媒体发出来的观点也和事情的走向不一致甚至方向相反,而大媒体的说法又常常被认为是官方观点和公众舆论,这使得我们很多关于境外事件的舆论、看法、观点都是错误的。网民常常有无所适从、被欺骗和被糊弄的感觉。

随着中国日渐崛起,中国正在深度卷入各种国际事务,体量如此巨大的一个政治经济体,实在是低调不起来了,面对重大国际事务逃不过,躲不过,只能直面,并且要给出评价和态度。很多专家就充当了这样的智囊角色,却没想到判断出错率之高,令人大跌眼镜。

崛起的中国需要真正的战略家,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战术家和战略忽悠家。我们看到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基辛格等战略家以及各种著名智库,为美国的崛起和强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战略指导。中国在崛起的关键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对于类似战略家,恰恰处于非常急需的状态。

中国缺乏战略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很多专家囿于经历有限,很少游历各国获得感性理性知识,判断常常只是从狭隘短期的国家利益出发,而缺乏全球和长期的学术理论视野;有的专家纸上谈兵,只是一个热烈的爱国者,却不能跳出这种情感的局限,缺乏理性决策思维;有的只唯上,不唯实,从来都是解读领导的讲话,而没有或不敢有独立的见解等。可以说,培养我们国家自己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素养的战略家,已经是接下来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我们一定要看清楚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所谓的专家,仅仅是网红,而非真正的专家。他们制造观点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流量和注意力,他们制造观点的一个法宝,就是揣摩网民集体当下的情绪和心理,然后自己再梳理和加工一些似是而非的事实,添油加醋,蘸上一些让网民粉丝涕泪四流的情绪作料,就能获得众口相传、感动一大批人的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你只要能够击中网民的心理和情绪,说一些让他们感动的话,提出他们认可的观点,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对的,从而成为你的粉丝。

在今天的一个不正常现象,就是流量即正义、粉丝数量等于话语权、十万加就是权威的观念。这带来一个后果,就是人们纷纷要做网红,一旦成了网红,就可以顺利晋级专家,说话就有了影响力,舆论权重就会大大增加。但是这样的网红专家,流量是足够了,不过水份很大,含金量却大大降低了。

今天,在一个空前的新媒体时代和社交媒体时代,流量能够吸引关注,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科学的决策力,并不意味着内政外交观点的含金量。尤其在十万加充满屏幕、自媒体“民科”比比皆是、网红专家吸引眼球的时代,我们需要防范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决策风险和社会治理风险。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国足“习惯性失败”的社会学权力考察

关于网暴和新京报:五个真相和一个建议

这两篇爆文,测量出了中国网民一个隐秘心理

流量明星接连出事的背后:资本退潮和偶像坍塌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
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
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
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
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
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
“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
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
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
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
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