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很多人持续关注的苏州许可馨事件有了新进展,据说更高一级的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许可馨事件涉及到了人们对于留学生群体的看法。在疫情期间,留学生突然成了一个敏感的群体。我在2月底的时候就给有关部门写过一个书面建言,建议未雨绸缪,应对海外留学生大规模的归国潮。而在当时,尚无留学生归来,更没有成为一个话题。但是接下来不久,他们开始大规模回归,却又因为带来的病毒风险遭遇了相当的污名化,认为他们“安全的时候去国,危险的时候来归”,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留学生评价出现微妙的变化,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类似许可馨事件大有关系。


此前,已经发生过多起让国人很不舒服的留学生出格言论事件,比如马里兰大学的女生事件等,都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舆论和舆情的传播有个规律,那就是某个人群中的极端案例会将负面影响反射到整个群体,引发群体的灰色形象。少数留学生在海外的高消费和辱国辱民事件,确实让人们对这一群不成熟的群体有所不满。


但是大家会注意到,以前所有的负面事件,都不如这次许可馨事件来得激烈、来得持久。我们需要将其放到一个特殊的背景中才能理解这种变化。


当许可馨在美国毫无顾忌在社交媒体发表言论的时候,正是中国抗疫最紧张、内忧外患复杂交织的时候,美国也针对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带有歧视性的措施。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变得空前强烈,民族主义心理开始抬头,民众变得敏感。在这个关键时刻,许可馨在美国的言论,严重伤害了同胞感情,她还“精准”地将话题引向了最敏感的官民对立、阶层差距方面,声明自己是公派留学、炫耀家庭背景等,引爆了网民的怒火,让人觉得不可原谅。


但是上述各种做法只具备了引爆舆情的要素,而难以解释这个事件的热度持续不退。直到近日人民日报的新媒体账号又添了一把火。央媒的介入,无论是不是小编的流量策略,但显然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舆情没解决根子,总是阵发性发作,社会跟着痉挛。



在我们看来,舆情高烧不退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苏州地方有关强力部门的介入,直接导致网民期待值提升,并且将关注重点放到了等待有关部门答复上。有关部门完美实现了“引火烧身”。


3月31日,苏州“廉石声音”表示:涉及到我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的,我们将依规依纪依法进行处理。但自此之后,再无下文。结果,无论是疑惑满腹的网民,还是追逐新闻的机构媒体和自媒体,无不是搬了板凳,坐等回复。网民的期待不再是许可馨事件本身,而是官方答复,但答复却就此没了踪影,引发了网民的“阴谋论”和各种猜测。


先是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检察院坐不住,在@包河检察上发问:六天过去了,期待苏州纪委回应!4月20日人民网江苏又在抖音上发了一个小视频,@苏州官方账号,追问许可馨事件的调查结果。


如今已经过去整整两个多月,这种“持久战”对各方都是煎熬。就像剧场里一个剧目莫名终止,人们原地坐等许久,既没有开演,也没人掀出幕布出来大喊一声“散场了”。整个事件如同看悬疑剧《等待戈多》,沉默、乏味却又暗流汹涌。惹得众网友自发打卡,表示这个事件必须给个说法。


这种新闻回应中的“烂尾工程”,对于相关部门的公信力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助长了阴谋论的滋长。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经济社会事业不发达的地方,人们批评一阵也就算了,但是发生在明星城市苏州,人们会觉得不能理解,而且会持续关注。


事到如今,我们应该分析,许可馨事件的舆情,出面的相关部门,究竟应该不应该接下来这个烫手的山芋?


许可馨的言论强烈刺激了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从来都是构成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情感基础,如果不了解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外人是很难理解中国人这种强烈而坦率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即使有很多人出国移民,不过仅仅是为了生活或者子女的教育,其内心依然放不下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但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伦理和情感范畴的东西,它和情爱一样,是非常个人化的感受,你很难强迫一个人爱或者不爱,即使它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强迫不来的。爱国主义和党纪国法并不是一回事。即便有人表达了不爱国的想法,比如许可馨这样的偏激性言论,我们依然应该将之严格局限在道德伦理范畴之内,而不应该将之进行政治泛化和上纲上线。如果这种纯粹属于个体体验的情感也需要强制或者公开表达出来,那会导致非常广泛的情感虚伪现象的发生,那么沉默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爱国,起码爱得不是那么纯粹或者不那么热烈。


更何况,情感这种东西,如果脱离了具体的主体来谈论,是毫无意义的。许可馨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非党员也非官员,也并非体制内的身份,发表出格的言论,那也属于她在大洋彼岸的言论自由,我们也只能将其评界定为道德水平低下、缺乏爱国素养,但其远非大奸大恶之徒,更非十恶不赦言论,网民可能出于义愤发泄情绪,但是官方却不宜于出面,否则直接导致事态升级。


纪委部门在社会各界各阶层都享有崇高的威信和公信力,但是正因为此,保持权力和影响力的尺寸感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一旦出手,就是一次权力的行使和重要的新闻事件,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尤其在今天网络时代,网络上的道德事件最容易激怒网民,却也最让他们感觉无力无奈,弱民的理想常常是青天大老爷在是非难断时候横空出世,惊堂木一拍,下面一片肃静,他们也因此寄望于相关权力部门出手,给社会一个公道,给他们一个说法。虽说网络客观上有类似心理期待,但这并非真正的民意,如果现实中的权力部门没有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审慎,在少数网络心理的裹挟鼓动下贸然出手,肯定后果堪忧。对于许可馨事件,应该认识到它仅仅是个体的道德事件。即便她暗示了自己优越的家庭背景,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确切的证据,相关部门也不应该主动站出来。如今满足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期待,自己却取代许可馨,成为事件主角,惹火上身。


但是教育部门出面进行解释,却是合理而必需的。因为许可馨提到了自己是公派留学生,这就涉及到了教育部门,也需要他们站出来答疑解惑,因为许可馨是他们的管理对象。而纪委部门不一样,许可馨在目前可见的证据面前,不属于他们的管理对象。


需要提醒的是,有关部门对于新媒体发布端也是必须纳入严格的权力管理的。通过对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的考察,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一些涉及权力部门的舆情并非是领导出了问题,而是新媒体客户端的编辑的把关人未能站好岗、把好关,直接导致一些没有审核和报批的文字直接发了出去,产生了不好的后果。因为新媒体客户端就是部门的脸面和服务窗口,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代表权力行为本身,内部管理稍一松懈脱节,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很多新媒体部门的年轻编辑富于情怀和激情,却缺乏对于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社会风险的深切感知,很容易为热血和正义感驱使,由围观到亲自下场。但当民间广场舞的音乐响起,需要严格遵守仪式和秩序的官方的宫廷舞者,会瞬间手足无措,冷在当场,此时响起的掌声,有多少是倒彩和嘘声?这种新媒体编辑自作主张的行为,源于内部管理失察,但是网民可不会这么想,他们只看到权力出手了,并开始更为热烈的围观。


无论如何,在我们看来,许可馨事件从爆发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次生舆情”,也就是由于相关部门当初出手的不理性不谨慎,自己变为事件主角。网民们其实不再关注许可馨本人,而是关注权力部门是否回复,以及迟迟未能回复背后的阴谋想象。这种“等待戈多”式的等待,以及相关部门的沉默,终究是一种不健康的舆情状态。地方相关部门内部可能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需要及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


毕竟,官民之间对于行政程序的不同理解和误解,常常导致冲突舆情,更何况,沉默本身就会营造更大的舆情悬念,吸引更多的网民围观,形成更大的网络舆论压力。



作者:燕志华 博士    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高级记者/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打不开链接的文章可以发私信索要)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原阳舆情”爆发的背后:县城普遍畏惧记者如虎

方方和“大衣哥”:被驱逐的背叛者

由高福、石正丽看声誉危机管理的一般法则

规训与训诫:解读李文亮医生情况调查通报

医护人员,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进入疫情反思阶段,尤其要防范网络舆情出现重大误判

李文亮的官方调查评价是如何进行微妙表达的?

病毒可能一举击中了西方社会的治理“死穴”

风口浪尖上的沉默群体

武汉的暗伤

2月13日:一个似曾相识的关键拐点

道歉恢复名誉?追认荣誉?官民舆论场紧急寻求共识

信息对冲:中国舆论场里一场大型的社会试验

“500多万人已经离开武汉”:爆炸性信息的台前幕后

故宫院长道歉:一场与冠状病毒博弈的“信息战”

中药协会的最后一击

华为舆情和“景观社会”

突发舆情事件中的官方发布策略

从近日舆情热点谈城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赵忠祥:国脸面具下“不甘心”的人生

这个有关“两头婚”的600万点击文章击中无数人痛点

大学开学典礼背后的真相:我们正在迎来“平庸的一代”

当下热点教育舆情背后:中层的风险与焦虑

郑永年怒斥标题党?但他本人也要承担几乎一半的责任

“小镇青年”的崛起和名人饭局的寥落

“揭丑运动”为何在教育界影响最深刻成果最丰富?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从知识考古的视角看今天教育的“囚徒困境”和出路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丰县李秀娟案:这场“新型舆情”的死结在哪里?

重新考察梁某华谢某芳自杀案:直播型人格和新型自杀

山大的“下半场”

三峡大坝遭遇假新闻最强流量冲刷!我们看到了两个教训

网络舆情的权力转向

7月是女性舆情月,暴露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遭遇重挫

眼下的网络舆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传播现象

听说中美女主播还要再约?这里有两个建议给刘欣

从贸易战看美国“舆论战”的秘密武器!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中国富豪们闹心美国?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新动向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欢迎关注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