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开学典礼背后的真相:我们正在迎来“平庸的一代”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28号,在南京的62所高校院所、20万大学新生集中举行了开学典礼。我们看到现场的年轻群体朝气蓬勃,广场如同充满希望的春天草坪。时值桂花盛开,不过这醇厚的香气,恰恰是秋的使者。


看完热闹的开学场景,我们也可以模仿电影“打破第四堵墙”的那种叙事手法:关掉电视,然后对着镜头说:表演结束了,生活开始了。


考察我们今天活跃在现实舞台的几代人,50—60后(革命一代)、70后(自我奋斗一代)、80后(过渡一代)、90后、00后,就会发现,眼下大学生的精神塌陷是个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严重程度远超想象。


或者说得直白一点,我们正在快速迎来一个“庸常的一代”。虽说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发展历史看,物质的发达时代,几乎都会造就平庸的群体甚至一代人,但是中国这么快速地出现这样一个群体,还是让人吃惊的。


这可以从高校的日常观察得出初步结论。最近和几位高校老师聊天,大家有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课堂上的气氛总是“唤不起来”:自己在台上高声阔语,台下万马齐喑。如同是一个人的演讲,没有回声,没有反馈,特别没成就感,甚至有挫败感。


台下的同学们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埋头看手机。偶尔有看着老师的,也是充满茫然。老师们辛苦备课,可是遭遇冷场,再大的激情也禁不住这样的冷遇。或者,平时根本不理你,只有在考试的前后,才来赤裸裸地要分数。要求并不高,不过是及格。如果老师烦不过,答应给过了,立马扑哧一声飞走了,如蒙大赦。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代,已成昨日黄花。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创造的这个词汇,是指那些为了能够保研或者出国时候教授能够多给分数,而表现格外积极的学生,为此他们会坐在第一排,眼睛亮亮地听你的课,并尽量表现好一点。可是如今的学生,似乎连这样的表现也不屑了,就是坐在那里听课、下课,然后抱着手机开始喜怒哀乐,朋友圈、抖音、快手……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频频发文,关注和探讨年轻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源于人们近年来发现了年轻一代的状态有点不对头,一些词汇也是专门赋予这个群体的:佛系、丧、宅、肥宅……都是属于年轻人的自我写照。即使是葛优躺的那样的表情包,也是从年轻人的群体转发开始变得流行的。


我们想象中的年轻人应该是热血、愤怒、激进的。人们也慢慢知道,当我们看不惯年轻人做派的时候,背后的实质是代际文化的冲突、是我们在慢慢落后于时代,因为时间是站在年轻人这一边,未来必将是他们的,而我们终将老去。所以很多风险投资者号称非85后不投,坚信年轻人都是对的。


可是如今这么多的年轻人变得佛系了、与世无争了,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代际冲突消弭了,社会似乎更和谐了,但是我们总感觉这不是和平,也不是和解,而是一方认输了,放弃了。


年轻人不愤怒了,这是一代人激情的消退,是精神的过早老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对于这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断断续续已经有很多分析了。但是最主流的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新的三座大山彻底摧毁了年轻人精神意志这个认知之上的。这个说法也成为社会的共识。就以住房来说,已经是难以承受之重。60年代人有分房的福利,70年代正赶上楼市的腾飞期,80后以后的年轻人走上社会的时候,房价已经完全高高在上了。隔在代价之间的,除了鸿沟,还有高耸的高楼。这种挫折带来的后果,除了年轻人希望逃回乡下老家,就是逃回自己的小世界。


独生子女也是一个视角。独生子女是我国的一个独特的社会景观,孤独并受溺爱的人生,必然在人格和心理上留下浓厚的痕迹。他们在生活上一般都比较富足,吃穿不愁,房子有“六个口袋”供着,又赶上中国国运腾飞的几十年,快递和外卖的一拍即合,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游戏世界,所以“宅一代”的到来具有技术进步的必然性。他们是一群巨大的消费终端,食物链的最高端,亲人们源源不断地供着他们,吃喝玩乐的数据又源源不断传输到大数据公司,做成产品又精准营销给他们,次日快递就上门送货了。这是消费社会的鲜活写照。


社会学还提供了另一个研究角度。不少人注意到,最新一群50后开始退休了,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前几年,当这个群体陆续开始进入他们辉煌人生的尾声的时候,美国的主流媒体曾经刊文向这群人致以敬意,认为他们和新中国共进退,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60后、70后接过钢枪和锄头,依然是奋斗的群体。


但是到了80后、90后、00后,时代不同了。国家富裕了,奋斗不再是主题。消费时代来临了。物质极大满足,精神因此餍足,却也导致更大的精神空虚,需要以更大的消费来填满灵魂,而同时,支付宝为代表的无现金时代也到来了,消费只和物质符号发生联系,已经和汗水劳动等价值脱钩,奋斗变得虚无。无现金的消费主义时代,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有多大,非常值得研究。


上述几种解释,显然都是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们发现,都是着眼于年轻人走上社会之后的状态,却无力解释弥漫在大学里的年轻人的状态。或者说,年轻人的低迷状态其实在大学里已经有了苗头和迹象。社会状态不过是大学状态的一种延续。


该如何解释大学校园里已经弥漫的年轻人低迷现象?


今天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今天中国青年人的低迷状态。我们相信,这个全新的视角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教育模式,重新为当代年轻人指出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看法是,当代年轻人低迷的人生状态,其实注定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甚至是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已经开始了。瞬间从打鸡血状态就进入一个佛系的状态。进入社会后的佛系、丧、宅,不过是状态的延续和后果渐渐严重。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中学时代。这个包含初中和高中的6年,隐藏着今天中国无数佛系青年陷入低迷的最深刻、最悲伤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聚焦在这个6年?因为这6年是每个中国年轻人难以跨越的最紧张的一段人生苦旅,从小学毕业后,就直接陷身令人窒息的紧张学习之中。这种强节奏、高密度的富士康流水线一样的知识产品的生产方式,已经彻底将他们身心掏空。无数个早中晚三班倒、十多个小时的填鸭式学习,每天只是任由教育主管部门、校长、父母、老师无秩序地向他们体内填塞各种知识果实,然后再将他们身体密密实实地包扎起来。灵魂已经窒息,已经没有任何空间给理想、兴趣、情怀、快乐、灵感和生活,而这些远比知识更重要。


僵化的知识时代已经落伍,创新创意时代已经来临。但是遗憾的是,知识琐碎的碎片充塞大脑细胞的时候,恰恰堵塞了创新的灵感,而兴趣和情怀可以带来创新。


他们就这样在知识的海洋里(酱缸里)泡了6年,体内塞满了各种味道的知识果子,而灵魂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用以简单思考和生活自理。他们如同烤骆驼,又如烤全羊,在躯壳内塞满了各种香料,只待推入烤箱和烤炉。而在6年之后,这些被塞满了知识香料的年轻人被推入考场,不过是形同被置入烤炉。


放榜的那一天,他们作为烤骆驼、烤全羊、烤鸭就出炉了。香喷喷得香气四溢,官员们、校长们、父母们、老师们围过来,开始享用这年轻的躯体:官员们取走了教育GDP,校长们和老师们取走了奖牌,家长们取走了荣誉。大学录取通知书不过是一个证明曾经活过、如今灵魂已经窒息而亡的墓碑。


个体的身体和精神发育最为关键的时间段是在中学这个阶段,本应如青草一样,享受朝阳雨露恩泽,自由成长,在阅读、兴趣和运动的生活中享受身心的放松,在慢慢成熟之后,接受系统的知识训练,然后进入大学,在最成熟、最活跃的人生里,最大程度发展自己,成长为人才。但我们眼下的中学教育是相反的,和身心成长发育的规律是逆向而行的。在最需要自由成长的时候进行窒息化的知识教条训练,在最需要刻苦努力的大学时段突然松弛身心,变得佛系。我们不可能指望这样的人生之旅给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更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


除了戕害身心的高强度的学习,我们所有的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和家长,都在向这群被灌得脑满肠肥“的肥鸭灌输这样的一个信条:坚持一下,考上大学就好了!


坚持一下,考上大学就好了!


请大家回味这句话。流传了几代人,已经是中国教育的传家宝。可是它的潜台词是什么?


辛苦这6年,到了大学就可以好好放松、好好玩了!


这就是说,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只负责对孩子们这6年负责,只给这6年提供人生观、价值观和燃料的支持,一旦到了大学,我们就放手了!全社会都在发射知识的卫星。但是卫星发射系统,只提供烧到大学大门口的燃料。进了大学门,我们就撒手不管了。至于你努力不努力、争气不争气,不管了,反正我们目的达到了。全社会已经没有系统为大学生的人生质量把关和负责。


细思恐极。这样”只管到大学“的目光短浅的社会支持系统带来的消极暗示,对于年轻人的身心,又是一道戕害。这种消极后果就是,一旦进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人生达到顶点。只要分数及格,就能成功毕业。一个气泡,从承压巨大的水底直冒出水面,结果就是爆炸。


合格的教育,应该是进入大学之后,因为身心足够成熟,可以承受足够的压力,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模式。但是中国无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因为要弥补曾被掏空的6年时光,又再无社会的质量把关,最重要的是,在曾经严酷的学习压力下,他们从未有过理想、有过情怀、有过兴趣,如今对于人生已经失能,变得无欲无求,佛系群体就水到渠成了。


一位在美国的留学生说,他所学的专业在全美排名前列,从大二开始每年都淘汰40%的人。我们注意到,国外名校的学习强度远远超出中学时代。因为名校需要为自己的输出人才把关。


国内一些一流高校的学习强度,也是不亚于中学。这应该是一种教育的规律。可是更多的高校,不过是一道长达四年的轻松流水宴席,享受了,然后以佛系毕业。进入社会后,延续佛系人生,人生彻底成了一场修行。


当然,我们知道,目前这种状况无解。一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惨烈的竞争在几代人的身上一直上演。如果不能拓展高等教育的空间,这种状况会一直延续。


我们的文章不是为了指责,甚至难以为此开出有效的药方。可是我们需要提出问题,让人们认识到目前的问题所在,从而引起重视,带来希望。

 

作者:燕志华 博士,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当下热点教育舆情背后:中层的风险与焦虑

郑永年怒斥标题党?但他本人也要承担几乎一半的责任

丰县李秀娟案:这场“新型舆情”的死结在哪里?

重新考察梁某华谢某芳自杀案:直播型人格和新型自杀

山大的“下半场”

三峡大坝遭遇假新闻最强流量冲刷!我们看到了两个教训

网络舆情的权力转向

7月是女性舆情月,暴露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遭遇重挫

眼下的网络舆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传播现象

听说中美女主播还要再约?这里有两个建议给刘欣

从贸易战看美国“舆论战”的秘密武器!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中国富豪们闹心美国?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新动向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欢迎关注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