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8月4日,丰县教师李秀娟的网络公开信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并激起了网民的巨大愤怒。
但这两天形势起了很大的变化。网民的情绪变得冷静了,因为地方政府给出了另一种说法。虽然不能说是舆情反转了,但是已经变成了“罗生门”。从一边倒的舆情到网民变得茫然、并期待进一步的真相,这意味着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初步扭转了形势,赢得了某种胜利。
为何说李秀娟案是一件罕见的“新型舆情”
如果你是网络领域的观察者,你就会注意到,在公开信之后,一股巨大的网络传播能量,由事发当地向外界爆发了。这是当地利用各种渠道,集中向网民、向社会试图说明事情的真相,总体要表达的意思是:事情不是如李秀娟说的那样!
我们细阅事件来龙去脉,深感此次舆情事件,是近年来非常罕见的一个特例,是一个“新型舆情”。原因很简单,此前绝大多数涉及官员、涉及政府部门的地方舆情,常常是官员和部门有错在先、侵犯百姓利益,或者应对不当。但是这个规律在这里突然失效了。在此次事件中,除了当地派出所副所长在是否打人这方面无法自圆其说之外,官方的做法都是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很难说官方有什么明显的过错。
比如,李秀娟在政风热线投诉后,地方多部门已经进行了公开调解,只是由于李秀娟索赔太高,调解失败;地方政府对于越级上访的处理,在现有的框架内,已经做到极致,最后万不得已才采取强制措施,而这强制措施的施行,也是在敏感时期,李秀娟进京,已经触及官员和体制的底线,官员只能进行反制……
任何矛盾双方,只有毫无缓冲和调解的余地,才凸显真正的矛盾和冲突。而正是这样的矛盾,涉及到相关规则法规,才是一场无解的纠缠。因此一旦推进到公共舆论空间里,必将引发社会巨大关注,从而必将出现解决办法。社会也因此而进步。这也涉及到一个新闻学原理:任何一个事件,如果不能进入新闻议程,那就意味着它不存在。因为无人关注,没有成为公共话题。只有成为新闻议题,进入公共空间,才为世人瞩目,才会推动解决。就比如李秀娟引爆的这个事件,矛盾已经在公共空间引爆,并成为全国观众的关注议程,它必将有个博弈,也肯定会有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政府、网民、意见领袖、知识阶层,包括李秀娟夫妇,等等,起码达成一个社会共识!这场官民之争,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一场经典之战。因为这场交锋,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巨大变化。能令地方政府如临大敌的对手,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弱者,而她通过一封公开信撬动了亿万网民的愤怒能量。地方政府争分夺秒地进行舆论战,而不是动用行政权力强行压制。这是一场争夺人心的战役,一旦迟了,网民的愤怒会化作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砸向地方政府,代价惨重。这场舆论战的经典意义在于,双方都已经置身于公共舆论空间,任何以权压人、以势压人、骗取同情,都将在对方的揭露下无所遁形,并将遭到网友斥责。因此双方都必须拿出真材实料,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东西来争取网友,争取民心,争取舆论支持。我们看到,眼下纷纷出炉的自媒体或者机构媒体的文章,都在聚焦一个问题:李秀娟为何不走法律的程序?认为走法律程序是摆在她面前的一条水到渠成的道路,而她拒绝走这条路,意味着她想折腾、想闹访,来谋取更多的利益!而这也是地方政府意图影响舆论的一个焦点论点。很多人很容易就忽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一个理性人、经济人。承认了这一点,也就是意味着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李秀娟夫妇都是大学生,自然也是个理性人和经济人,他们会经过详细的计算,面对强大的地方政府,他们自然会寻求最佳手段来争取权益。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打官司,有用吗?但是显然,他们的内心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从他们后来第二次发声来看,他们的确也考虑过司法途径,但是前后找的4个律师都拒绝了。而如果进行上访,并向网络发出公开信,和地方有关部门进行博弈,说不定会赢。如果没有上访,并获得社会足够关注,校方会不会答应先行代赔30多万元?(据媒体报道,校方在7月下旬承诺先行赔付。)如果没有这样的“折腾”,这个世界有谁知道他们的委屈和抗争?孩子一辈子的光明就此失去一半,36万诉求算多吗?……现在也有人指责,李秀娟的公开信系“有人操作”。但这并非问题的矛盾焦点。为了寻求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一个经济人和理性人都会尝试将信件的修辞和话语模式进行悲情化的操作。如果为了这个“操作”而欲揪出“背后的黑手”,会误导整个事件的关注焦点。毕竟,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真相以及结果。换句话说,即使找到了一个指导操弄的媒体大V或者相关律师,只要李秀娟公开信所述基本属实,如何将人家治罪?这种“揪”背后黑手的思维,源于传统的管制思维,无视当事人也是理性人和经济人的事实。人们虽然可以指责李秀娟,为了利益置当地社会安稳于不顾,但是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何当地未能给她提供继续走法律途径的信心和勇气?上文已经提到,这场官民冲突,从网民和群众的理性认知角度看,双方都没有特别明显的错误。那么此次事件出现如此剧烈的冲突情节,到底是在哪里出现了死结?我们的看法是,虽然当地政府的处理手段和应对办法遵循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缺乏足够的人性化的温情。也就是说,没有将心比心地充分考虑到李秀娟的核心诉求,只是用制度冷冰冰的框架来应对处理,结果当事人郁结难平,一再上访。当事人李秀娟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孩子失明了,这辈子可能再也难以获得完整的幸福了,做父母的希望要获得与此代价对等的情感补偿和经济补偿。处理这样的舆情,需要情、理、法全部具备,缺一不可。而“情”的地位,首当其冲。但是我们从头梳理当地的处理手段,会发现处理这个矛盾的情、理、法三个关键手段要素中,法是完备了,理也是说尽了,但是缺乏最关键的情,而恰恰是这一点,失去了感化之力。相关部门只是走完了各种框架内的程序,但是始终未能消除李秀娟内心的块垒,也就是她的核心诉求依然没有满足。直到当地采取强制措施,而这个强制措施又激发起了她的强烈斗志。任何执法,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操作空间和温情力量,即使全部正确,也难免导致人心不服,从而埋下继续发酵的种子。地方的做法虽然基本都合规合法,但至于当事人情感能否接受、内心是否受伤,并不在有关部门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所要的就是稳定。在面对媒体采访的时候,他们有条有理地摆事实、讲道理,但就是没想到,“情”的缺失,让一切都那么冷冰冰。这种冷冰冰对于当事人,是另一种伤害。而此案中,还有一个让围观的网民心绪难平的一点是,作为当事人的丈夫梁士伟,周楼小学校长,还承担着对同样是当事人、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妻子的稳控任务,并因此遭遇停职处理!这样的做法,难免会勾起人们的不祥的回忆,回到历史上某个混乱的场景之中去,也难免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抵触。人们会发现,在所有弱者和权力部门对峙的案件中,媒体往往站在弱者的立场,对权力部门进行诘问。此案也是如此,除了善良的网友,很多媒体也站在了李秀娟这一方,希望调查组和相关部门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人们支持李秀娟大声地将事情的原委说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弱者。面对地方执法部门和相关部门,作为个体的李秀娟的全部武器就是作为现代经济人的理性思维、作为良知庇护所的网络公共空间,最后还有手无寸铁的脆弱躯体。但她最重要的武器,是将自己和案件暴露于网络的公共空间里,登上新闻的议程,获得了弱者真正的安全自保之道。进入公共空间,接受媒体的采访,回复网友的提问,弱者才算获得话语权力。面对网民的愤怒和疑惑,有关部门也因此被置于镁光灯下,必须就这些问题进行答复,并主动自证清白。否则,难以抹平网友内心的问号,这样的舆情也就难以消除。任何一个轰动全国的舆情,往往不会不了了之,因为亿万网民心中有刀尺,能够衡量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把人心的刀尺,构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敬畏,也构成了一种公共压力,推动社会的法治进步。丰县李秀娟事件,无疑将是年度重大舆情之一。我们期待在全国网友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真相尽快浮出水面,并给我们的社会,留下法治化的成果。
作者:燕志华 博士,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重新考察梁某华谢某芳自杀案:直播型人格和新型自杀
山大的“下半场”
三峡大坝遭遇假新闻最强流量冲刷!我们观察到了两个教训
网络舆情的权力转向
7月是女性舆情月,暴露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遭遇重挫
眼下的网络舆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传播现象
听说中美女主播还要再约?这里有两个建议给刘欣
从贸易战看美国“舆论战”的秘密武器!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中国富豪们闹心美国?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新动向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欢迎关注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