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暗伤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在封城77天后,正式解封。人们为重归生活而狂喜,一时人声鼎沸,礼花满天。“英雄城市”的称号已经扑面而来,如同战场归来的伤兵接受勋章。武汉封城也具有世界意义,给世界各国留出了宝贵的防控窗口,但是在眼下西方充满偏见的抵制之下,这个重要意义被极大地消解了,而且还因为方方的日记成为西方的攻击口实,这个意义甚至有了负面的解读。
就在武汉解封的时候,方方日记出版英文版和德文版的消息,让不少重获自由的人们不禁愕然。
虽然武汉解封是个标志性的时刻,但它只意味着阶段性疫情的结束,更多的复杂的故事就此才展开剧情。如同冰雪融化之后,各种生命的苗头也伴随着不祥的兆头钻出了地面。方方的日记、数千家庭的生死、冰封留下的精神创伤和无穷无尽的焦虑,依然是心灵困城,而后者更难走出。
方方日记在面世初期受到了广泛的阅读,这些发自疫情中心的文字,对于处于恐惧和焦虑中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在各种负面传言、官员瞒报、颟顸低效、李文亮悲歌的情绪感染下,方方日记成了当代的伤痕文学,这也解释了那些鼓劲、赞歌、感恩式的宣传不受欢迎的深层原因。但争议随即汹涌而来。如今日记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出了外文版,登上了美国大报的版面,报纸的解读又在挑拨不利于中国的敏感舆论神经。这使得国内本就不满方方的人们,变得更加怒气冲冲。
争议性是新闻性表现之一。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争议性愈大,新闻性也愈大,传播的范围愈广。如今围绕方方的争议,正发展成为全球宏大疫情背景下的一个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和传播现象,有可能深度卷入国际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复杂争端。2016年特朗普的当选提示我们,社交网络上的争议性最终会化作影响力、行动力和选票。方方无疑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影响力,获得世界性的关注。但身处剧变时代大潮中,激烈的舆论和狂躁的民心,从来都是波谲云诡、复杂异常,它可以短时间内将一个人捧到云端,但又瞬间将其撕碎。予取予夺,形同暴君。作为个体的方方已经身不由己。就如同日记翻译出版和国外舆论操弄,她即使形如观火,又如之奈何?今天被世人铭记的索尔仁尼琴,当年在国内也曾受到舆论裹挟并遭驱逐。方方作为这座城市的子民,带给这座城市的影响到底如何,前途未卜。或许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但是今天我们能知道的就是,方方影响愈大,其导致的国内社会撕裂的程度愈深,近日的方方话题,预计还将深入发展。
方方现象导致的社会撕裂,是疫情带给我们社会的看得见的伤痕之一。但方方只是武汉疫情的话题之一,人们可以尽情地拿出来公开发表、评论、留言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还有别的话题,舆情已经爆发,但是眼下却不能再拿出来进行讨论,留下了隐患,这构成了武汉的暗伤。
自疫情在武汉爆发至今,疫情和舆情如影随形,激烈互搏。疫情如同龙卷风,而舆情就是飞沙走石。这些因疫情而生的舆情,很多都是愤怒情绪和轻信偏信的结果,但是借助愤怒、焦虑和谣言的翅膀,舆情传播爆发得异常激烈。放在平时,其中任何一个舆情都堪称重大舆情,都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进行相应处理,但是在疫情非常时刻,除了李文亮舆情受到重视,舆情能量渐次获得释放,其余舆情都处于无人过问、自然风化状态。好在信息热点每天都有,新的热点漫天信息碎片,如同黄沙飘落,迅速掩盖旧的热点。两个多月的疫情期间,类似的未经处理的舆情都在“软埋”。但是舆情的一个特性就是一旦有合适的社会条件就会迅速反弹,并且新账老账一起算。舆情埋于信息的碎片之中,在眼下武汉百姓骤然身心解脱的特殊时刻,人们选择了遗忘和和解,但是在疫情之后,在合适的社会情绪条件下,舆情就会如同病毒般复活。
这些未被勇敢面对的舆情事件,绝大多数都是涉及到领导和专家,并未超出平时的舆情波及范畴。无论是病毒研究机构的领导、病毒研究专家,还是疾控部门领导的瞒报、政府领导的行政责任,事件涉及的主角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沉默以对,静待狂风掠过。如同本公众号此前的《风口浪尖的沉默群体》所说:对他们而言,上级的认可才是决定性的。他们保持沉默,一方面是因为有体制的堤坝给与庇护,另一方面是因为上级在没有作出调查结论之前,个体不好对外有所说明,否则会被认为是辩解、试图影响舆论。沉默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们对于眼下信息社会的网络舆情和声誉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视若无睹,漠然置之,认为我有身份庇护,哪管堤外洪水滔天。
但迅猛变化的国际疫情形势,以及东西方、尤其是中美之间激烈的舆论博弈,使得行政问责和责任清算大大延误甚至只能取消。湖北和武汉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就此逃过一劫。当然,很多舆情的当事人,受到舆情的猛烈攻击,会感到委屈,因为他们自身感到是无辜的,比如,做的是纯粹而独立的科学研究,执行的是严格的政策规定,甚至与“造谣”医生的谈话、训诫也都是自身职责所系,等等。如果因此受到问责,那会给传统的日常规则、规章制度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这或许也是官方的舆情应对没有及时进行的原因所在。但是中国特色的舆情特点在于,它虽然常常是情绪化、非理性的,受到社会心理波动的极大影响,但多数情况下包含了广泛的合理的民意在里头,矛头所指无非是惰政、隐瞒、权力傲慢,未能以民为本等。每个民心都是一张选票,他们因为某件事对官员不满,而放弃了这张选票的支持,这本就是他们的权力。舆情的主角更应该从自身找到问题的根源。更何况,一旦受到舆情波及,却无合理应对,相关人员常常就此就会失去民心认可、失去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个人声誉也遭到污名化。任何时候出现在舆论中,都会遭遇围观和群嘲。
本来,在疫情进入反思阶段,这类舆情还有机会进行应对弥补,通过道歉、问责和善后等手段,借助疫情带给社会强烈触动的机遇,还能除弊兴利,革新除旧,打破僵化体制,倒逼社会革新,算是化危为机,但未料疫情快速演进,不光病毒在全世界爆发,把各国搅得人仰马翻,而且疫情话题不再是疫情本身,而是变成了政治话题、意识形态话题和东西方文化对抗话题,尤其成为中美对抗博弈的新战场。疫情短期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历史性的大事件,体制和网民根本来不及反思,就开始卷入这场世界级的激烈混战之中。
在此情势下,任何一个牵涉到病毒的话题可能都会上升到是非成败、舆论博弈乃至民族荣辱的高度上去。方方现象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国际影响和中美博弈因素的涉入,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从疫情防疫战到国际舆论战,炮口齐齐向外,精力无暇向内,舆情就此搁置。但是这些未被正面应对的负面舆情,一直软埋在信息的土层里、活在百姓的记忆里,时不时就会复发,才真正构成了武汉乃至湖北的暗伤。
李文亮事件已经不再是暗伤。他曾经是个巨大的伤口,但是经过中央调查组、湖北省和武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舆情已经大为化解,伤口已经慢慢愈合,在网民心目中已经化为一段往事,至多留下一些记忆的伤痕。官方通过派驻中央级调查组、认定工伤、善加抚恤、发布温和调查报告、撤回训诫书、追授烈士等缓释疗法,渐次释放善意和敬意,呼应了舆情,顺应了民心,危机高峰已经安然渡过。
眼下激烈的国内外战场和湖北骤然解封的心理应激时刻,以及人们对于疫情可能复发和世界未卜前景的暗中焦虑,使得这些曾经激烈爆发的舆情被埋于信息的碎片中,浅埋于记忆的大脑皮层之下。但人类社会在共同的病毒面前,已经激发出了斗志和潜力,疫情终将渡过;人们关注的重心也必将回到国内,回到日常,回归生活,在言谈举止间就会触及记忆。舆情,终将还会重回视野,触发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