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文亮的官方调查评价是如何进行微妙表达的?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日前,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丁新民等472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救死扶伤。上述先进个人和以他们为代表的抗疫医务工作者,值得全民抱以最大敬意。


很多网民第一时间在数百名先进个人名单中寻找一个名字。结果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纷纷在新闻后面留言,表达着某种欣慰和祝福。



我们在看这份先进名单的时候,除了要怀抱敬意,也需要读懂这份名单。《决定》简要的说明里,蕴含着官方对于李文亮等受到网络舆情高度关注人士的官方评价。


2月7日凌晨,武汉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去世,以此为标志,网络舆情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郁积多日的悲愤喷涌而出,成为抗疫以来一个标志性的网络舆情事件。7日下午,中央调查组就紧急赶赴武汉,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做全面调查。


对网络突发舆情事件的密切关注和紧急响应,构成了网络舆情时代官民良性互动的一个显著现象。我们不应忘记,在《南方周末》记者王瑞锋写的《刺死辱母者》新闻在网络缓慢发酵、终于在网络上掀起了全民愤怒舆情高潮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是随即于2017年3月26日宣布派员赴山东阅卷并听取山东省检察机关汇报,正在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


我们在文章《官民舆论场紧急寻求共识》的文章结尾提到:网络舆情不外乎两种诉求:声音被听到;政府采取改善或问责的行动。中央对于网络舆情的做法,顺应了舆情发展的规律,对于突发的舆情事件,或者绝大多数网民关注的舆情,往往在第一时间进行响应,以行动告诉网民中央已经知道并且采取了行动。这会大大抚慰网民焦虑之心,也是建立政府公信力的绝佳途径。


眼下的抗疫形势,热点迭发,每日而三变。网民的注意力每天都被热点牵着走,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忘记对于李文亮医生的调查结果。这实际也是网络舆情应对的一个规律,在采取行动之后,不应忘记给网民一个交待结果,否则网民不会忘记,而会耿耿于怀。网民的记忆是最好的,网络上面的每个信息标签和每个链接,都是日后的呈堂证据。总体而言,虽然李文亮医生的调查报告没有单独给出,但是此次《决定》的简要说明,已经可以算是一个调查报告性质的认定。我们需要细心进行解读。


《决定》指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当我们细读上述《决定》中文字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到除了是给奋不顾身的医务工作者集体的赞歌,也是对于包括李文亮在内的一批牺牲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正式官方评价?


李文亮被追授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对于个人和家属都是一种安慰,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更是一个终于来到的心理安抚,人们视之为一种官方正式评价,是一种温暖和正义的表达形式。所有曾在李文亮去世当日被激发的愤怒、不解和悲伤,曾经的无语凝噎,都在这一刻彻底放下了、解脱了。我们在各个平台,都能看到大量网民的留言,他们专门提到了李文亮,并对结果表达了极大的宽慰和安心。人们也看到,媒体的报道标题,也是以李文亮作为亮点进行转发的。至于调查组要不要单独给出一个调查,给出一个抚慰,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相信,网民中的这个诉求,已经不那么强烈了。


正如我们在公号的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抗疫以来的国内舆论场的重大危机洪峰已安然渡过。这除了抗疫向好形势越来越明显,网络舆情中负面的对抗性的风险情绪,已经显著平复。


这种官方态度和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没有白纸黑字的声明报告,但是双方似乎是心有灵犀、息息相通。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都存在一个“症结”,如果相关部门了解了并且根据民意解决了,舆情就消失了;如果没有听到舆情、或者听而不闻,症结就一直僵在那里,舆情就不会消散,就成了一个“梗”,部门工作不顺,网民也耿耿于怀。


《决定》沿循着集体主义的名义对医务工作者群体进行了表彰,文中并没有单独提到网民更为关注的李文亮的名字,追授荣誉的一批人也是以“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表达的,这本身是另外一种官民舆论融合的微妙的叙事方式。


无论如何,政府鼓励人们以官方的、合法的、正式的途径反映社情民意,实际上,各级各部门已经开辟了大量的言路通道来获得社会各界的民声民意。而网络舆情虽然也是被认可采纳的途径,但是并非是正式的途径,严格地说,网络舆情一直是以一种民间的、对抗性的色彩而存在着的,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形成了一个博弈性的挑战局面:如果直接全盘接受舆情,则意味着官方途径的失效,成为一种城下之盟式的“条约”;如果不接受舆情,甚至抵触舆情,则民意汹汹,火气太大,官员的办公桌子都摆不平。


如何化解这种两难?融合话语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就是正式的文件报告依然是以官方话语为主,但是内容适当吸纳融合了舆情中的民意,在官方话语框架内包容了来自舆情的合理性内容,以体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收非体制的挑战性的因素,在此形式下达成官民共识和官民和解,既确保了正规渠道的尊严,也保障了舆情的合法合理诉求;既保全了面子,也充实了里子。这种双方的互动,本质上构成了一种进步的、民主的社会变革路径。中国十多年来的社会进步历程,几乎都是沿循着这样一个既对立又融合、体制和非体制博弈的方式演进的。


就是在关于李文亮医生的评价中,我们理解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之道。



作者:燕志华 博士,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打不开链接的文章可以发私信索要)

病毒可能一举击中了西方社会的治理“死穴”

风口浪尖上的沉默群体

2月13日:一个似曾相识的关键拐点

道歉恢复名誉?追认荣誉?官民舆论场紧急寻求共识

信息对冲:中国舆论场里一场大型的社会试验

“500多万人已经离开武汉”:爆炸性信息的台前幕后

故宫院长道歉:一场与冠状病毒博弈的“信息战”

中药协会的最后一击

华为舆情和“景观社会”

突发舆情事件中的官方发布策略

从近日舆情热点谈城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赵忠祥:国脸面具下“不甘心”的人生

这个有关“两头婚”的600万点击文章击中无数人痛点

大学开学典礼背后的真相:我们正在迎来“平庸的一代”

当下热点教育舆情背后:中层的风险与焦虑

郑永年怒斥标题党?但他本人也要承担几乎一半的责任

“小镇青年”的崛起和名人饭局的寥落

“揭丑运动”为何在教育界影响最深刻成果最丰富?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从知识考古的视角看今天教育的“囚徒困境”和出路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丰县李秀娟案:这场“新型舆情”的死结在哪里?

重新考察梁某华谢某芳自杀案:直播型人格和新型自杀

山大的“下半场”

三峡大坝遭遇假新闻最强流量冲刷!我们看到了两个教训

网络舆情的权力转向

7月是女性舆情月,暴露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遭遇重挫

眼下的网络舆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传播现象

听说中美女主播还要再约?这里有两个建议给刘欣

从贸易战看美国“舆论战”的秘密武器!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中国富豪们闹心美国?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新动向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欢迎关注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