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近一段时间,由司马南直指联想及其负责人的视频文章,在网络上影响巨大,各大平台上多数网友都卷入了这个事件。从一开始的跟帖和留言来看,大多数网友是支持司马南的说法的。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网络经常第一时间跟进热点的老同志胡锡进,在事发将近一周之后,才推出对此事的看法,而且正如他自己所言,很多人不断给他留言,是被推动发声的。老胡在中国舆论场是个特殊的存在,他具有官方的身份,但是在各大平台的话语又是平民话语,这赋予了一种难得的居间性的角色,能够黏合官民双方,调和各方矛盾。但是面对司马南单挑联想的事件的时候,尤其是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的时候,老胡却罕见地沉默了。这并非偶然,背后是老胡深深的顾虑。在网民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司马南的时候,任何调和而非支持行为都会导致网民呛声。老胡最害怕的就是得罪并失去网民。但是现实又逼迫他必须发声。从行文看,那种谨小慎微和平衡修辞,看得出进行了反复修改,堪称“千锤百炼”。
网络声音出现“一边倒”的现实
由于司马南连发多个视频,对联想及其高管团队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成为国内舆论场一个显著议题,各路人马都纷纷有所关注。我们能够看到的变化是,这个议题从爆发之初的“联想有难,八方点赞”,到各方冷静下来之后,不少人开始对于司马南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反驳。也就是说,舆论开始变得分化。再具体一点说,普通网民是支持司马南的,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并不同意他的观点。这意味着,这个话题即将导致某种撕裂。
这个话题引发的深度裂变,走向如何,尚有待观察。但是人们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当这个司马南的话题受到绝大多数普通网友支持的时候,官方、大型机构和各界名人对于双方的态度就变得微妙了,没有任何一方会站出来明确表达支持或者反对司马南。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网民力量的深深敬畏。
舆论这个事情,虽然很多研究者认为它是充满争议的,但是网络舆情这个东西,却没有任何人敢于否认它的存在。一旦某个事件引发网民的焦点关注,并且达成了大体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数千万、数亿网民形成的电子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某个方向浩浩荡荡的行军。所过之处,有削山填谷之势。流量无论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它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值得尊重和敬畏。这个时候,任何一种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就会遭遇流量浪潮的扑杀,而这种巨大的浪潮,必将挟裹着社会,它将流向何方,到达什么样的深海,都是未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在今天的社交媒体叠加算法推送的新媒体时代,大型流量具有巨大的风险。尤其在这种流量出现喷涌之势的时候,它对于社会秩序具有挑战性的威胁。这种大型的流量,无所谓正面的、负面的,因为这种巨大的流量,随时都会因为某个不确定性的风向而转向,成为一股摧毁性的异化力量。巨大流量的吞噬之力,必须给予足够的警惕。
当我们今天面对司马南引发的这股网络风暴的时候,无论这股流量是对的,还是错的,它都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风险浪潮。更何况,在今天,几乎没有权威性的人或机构勇于站出来,对这场对立双方的议题进行旗帜鲜明的点评。老胡依然不过是试图“和稀泥”,就这样还遭到了司马南的奚落。
司马南击中了“沉默的群体”脆弱内心
我们还要看到,司马南挑起这个话题,时机的把握是恰当好处的。这个话题,早了或者晚了,都不足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司马南的确是个熟谙新媒体和网络流量穴位的高手。
司马南发起的这个话题,在今天的这个阶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中国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无数的人借此进入了中产阶层,掌握了资本的少数人更是进入了巨富阶层,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社会的话语权,因此在这个过去的10多年里,社会上充斥的是乐观的发展的话语,雄心勃勃的中上阶层垄断了媒体和信息的传播,成为头部人物和时代偶像。但是有非常多的人们虽然也享受到了高速发展的红利,但是相比于上述两个阶层,收入明显太低,高涨的房价、没完没了的加班和缺乏幸福感的生活,形成了严重的失衡,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并倍感失落,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他们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形成了这个无力、更加无声的群体。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定那些“沉默的螺旋”将一直沉默下去,而完全忽视了这个群体中间深藏的巨大潜能。一旦时机成熟,这个群体将如同被压制的弹簧,奋然而起,爆发出巨大的反弹力量。就以马云来说,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叙事中,马云成为电商教父、中国在全球企业家的代言人。那些受到电商剥削、受到伤害,或者并未有获得感的人们,因此一直在沉默。但是在今年风向转变的时候,这个“沉默的螺旋”发起了反攻,最后的结果,就是马云从商界“下野”,做了闲云野鹤以图自保。
而且,这个由中下阶层构成的群体,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影响。诸如“国有资产不容流失”、社会主义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等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旦受到挑战,他们将第一时间站出来捍卫这些观念,也因此捍卫他们的人生。他们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规模庞大的百姓,也是我们深厚的执政基础。他们的声音和诉求必须得到重视。司马南长期捍卫这样的传统观念,深知这个群体以及他们代表的力量的存在,并熟稔他们的痛点在什么地方。他们不过在等待一个时机。
到今年,整个形势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高层注意到了资本在中国社会的狂飙突进的肆虐后果,并对这种后果表达了担忧,因此,8月开始,一系列有利于维护长治久安的政策断断续续出台了,“共同富裕”作为鲜明的时代口号提出来了。底层社会传来了欢呼声。上面的群体不再甘于沉默,开始声张自己的权利和权益。
整个网络里面,一种被压抑已久的心声,开始呼之欲出。如同砰砰的集体心跳,形成了某种低频、低沉而无声的呐喊。各大平台都隐隐地形成了一个情绪浓厚的雨云。一种代表了失落的普通网民的情绪在潜滋暗长,一旦有一道闪电划过,就会化作倾盆大雨。
耕耘新媒体已久的司马南,通过吸引粉丝的关注,已经具备了鱼化为龙的潜在力量,各个平台都建立了账号,如同千军万马,潜伏于各个战略要地。张翕之间,振翅欲飞。他在流量之海里,如同巨大的温度计,在那些怀念过去日子的信息碎片里,早就感受到了一些端倪。他也敏感地捕捉到了网络世界这一股巨大的情绪张力,如同猎人嗅到了空气里传来的远处走近的猎物的气息。就在这样的网络氛围中,他在暗夜里亮出了宝剑,化作了那道引爆雨云的闪电,推出了一系列的视频,直击联想和它的创始元老。
精妙的议题设计:一种“元概念”的重塑
针对这个已经沸沸扬扬的话题,它的对与错,我们深感无力评判。因为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并曾被各方深度争论过。将之从刚过去的历史长河里单独拎出来很简单,肯定是湿漉漉的带着话题的新鲜感,但是辨析起来却非常复杂,甚至非常沉重。它需要站在一个历史主义的立场,运用专业的研究视角,并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的历史现实,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说法。比如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被很多经济学家承认的、中国大型民企具有“原罪”的说法,几乎已经达成某种共识。但是在今天,这种综合分析的说法无人给出,也没有人敢于给出,因为给出的答案,必将迥异于司马南的说法的,那就必然会和非常多的网民观点忤逆,从而遭到滔天的批评性流量的反噬。
司马南以一己之力,在网络之海里制造了一条凶猛的话题之龙。它搅动网络之海,除了司马南本尊能够自如驾驭它,无人再能制服它。司马南为自己打造了这样一匹纵横四海的巨龙,成为流量之海的骑士。
值得好好深思的是,司马南抛出的这个话题,究竟具有什么神秘的力量,令各方如此敬畏?我们发现,司马南巧妙地运用了深刻嵌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特有的“元概念”,挟天子以令诸侯,令人失去反抗之力。
这个“元概念”就是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的一系列本质性的概念,如国有资产、共同富裕、人人平等等,这些概念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主流宣传渠道的日积月累之功,已经构成中国社会“元叙事”的四梁八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原点,国人价值观的最深厚的根系。这些“元概念”构成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的根基,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在经济上土壤深厚,在文化上根深叶茂,具有无可撼动、不可挑战的地位。正因如此,在无数国民心中,国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国有资产流失就是一种原罪。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个人,只要沾上这个罪名,那就是华盖罩顶,罪无可恕,即使是沾染上这个说法,也可被舆论诛心而死。那些最大胆的“公知”们也不敢在这个领域造次,他们深知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道带电的铜墙铁壁。
所以当司马南首先将“国有资产流失”作为指向联想的第一发炮弹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议题设计的秘密了。第一时间刺中社会敏感神经,并在普通网民群体中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回应。“沉默的螺旋”重新崛起为一股网络力量。司马南也因此成为了平民英雄,一个捍卫国有资产利益和尊严的斗士,而这一直都是他的标签人设。他在快意的流量之海中,骑着巨龙,接受欢呼。
研判这个大型流量风险的必要性
虽然我们无意也无力置评司马南这个议题的是非对错,但是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型流量,我们一直进行关注,并且视之为一种网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可见风险。正如上文所言。在这种海量的流量面前,所有的秩序如同山洪之下的堤坝,变得岌岌可危,理性之手被粗暴冲开,只剩下欢呼、情绪和激情,常常带来非理性、情绪化的消极后果。
也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研判这一股超大型流量的风险和流向,比如,它如何遏制了各方参与讨论的欲望和勇气,很多人士和机构视之为话题雷区;会不会因此挑战甚至推翻以往的一些改革共识?在理性决策和网民流量之间,如何平衡,并且具有广泛的说服力?国企改革会不会因此却步不前?如何看待司马南?会不会出现另一个改革旧事重提的话题炒作?等等。
按照相关人士的建议,应该在某个重要的论坛上面,提出一个重量级的观点,与这一股流量做平衡或者抗衡,起码形成一个讨论的氛围,而非目前这样“一边倒”的形势,毕竟“真理愈辩愈明”;同时,充分考虑上面提到的这个曾经的“沉默的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共同富裕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重启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力量,筑牢中国持续进步的群众基础。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
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
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
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
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
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
“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
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
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
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
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欢迎关注专业舆情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