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双重”抛弃的人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近日,几则涉及到新闻领域的新闻,引发了很大的关注。

一是,以举报国家能源局原局长李铁男出名的原媒体人罗昌平因为在微博发表侮辱英烈的言论,在海南被刑拘;

二是,刑拘新闻次日,国家发改委征求意见稿提及,禁止非公有资本违规开展新闻传媒相关业务;

三是,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两位调查记者,在国内引起一些关于新闻尺度的议论等。

01

先来说说非公资本不得进入新闻采编业务的问题。其实这个并非新鲜话题,不过是旧话重提。外资和非公资本只能参与经营业务,而不能参与采编业务,只不过以前是由宣传部门和网信部门作出了规定,而现在是由发改委重新公布了负面清单而已。这件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一来是罗昌平作为曾经的媒体人被刑拘后,网络心理有些波动,此时发改委此时“恰巧”推出负面清单,导致了“混沌关联”;二是眼下自媒体数量庞大,但他们又缺乏行业知识的积累,为了流量不惜剑走偏锋,打擦边球,因此对于监管是提心吊胆,草木皆兵。

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天然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在国内一直处于较为严格的管理之下,在自媒体时代,不可能轻易放开。西方社会也是如此,中国外宣常常在境外难以落地,也是因为西方对此防备重重。

02

在罗昌平被刑拘之后,还引发了关于“因言获罪”的讨论。此后又有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许某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作出一审判决,依法判处许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其实到今天为止,因为言语侮辱而被刑拘,仅限于涉及到“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案子,其它领域几乎没有,而这方面在201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已经明确规定了“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等方面的处理办法。上述两人是切切实实触犯了法律,而并非言论自由领域的问题,这一点没有疑义。


接下来的若干年,中国面临的主要国际矛盾是和美国的激烈博弈和正面竞争,在此背景下,整合内部力量、全力对外至关重要,因此,有关部门整合舆论的力量、加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将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03

今天主要谈谈罗昌平被刑拘的背后的逻辑演进过程。我们的看法是,罗昌平陷入了一种“成名路径”的依赖,恰恰是这样的路径导致他掉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陷阱。

罗昌平是以微博反腐出名的。2012年12月,罗昌平在新浪认证微博上,实名举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长刘铁男涉嫌伪造学历、官商勾结等问题。2013年5月,刘铁男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这种石破天惊的反腐做法,震动一时。

如果考察新浪微博对于中国网络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会发现罗昌平的成名属于时势造英雄。新浪微博是2008年8月开始内测的,然后到2010年前后就开始火起来了。在微博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一种全新的新媒体时代真正开始了,主管部门迎来了巨大的治理挑战。就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和主管部门一个卡顿的空隙,微博已成烽火燎原之势,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一时涌现了中国数千年来独一无二的意见领袖群体,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公知大V横空出世。微博及众多意见领袖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的影响的。

罗昌平举报刘铁男的做法,不过沿袭了一般的意见领袖赖以成名的惯用套路。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微博爆出一个事件的猛料,或者揭露一个所谓的真相盖子,甚至传播一个似是而非、直击人心的谣言,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吸引大量粉丝,从而成名。

罗昌平发出举报微博的时候,他的身份是《财经》杂志的副主编,这个杂志的特殊意义,对于中国媒体界和舆论传播界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会深刻领会。杂志副主编的舆论影响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对于成名的渴望,以及微博平台的巨大加持力,决定了罗昌平采取爆料反腐的方式后肯定会火爆一时,并顺利成为意见领袖。实际上,按照他的说法,他自己同时也想观察新兴网络媒体在举报方面的作用,"看一下中央的反腐力度与实际行动"。

04

我们如果再将微博和罗昌平反腐举报的行为放在中国城市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来看,就知道罗昌平成功的必然性。在中国跨入21世纪之后的头十年,正是城市化运动狂飙突进的时代,各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百姓维护权益的运动,又恰逢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国进入了网络舆情的时代。

在当年舆情时代的氛围下,网民整体处于怀疑论的统治之下,也就是说,当时的网络精神充满了离经叛道和对于正统的反叛和怀疑,如果有人发出了对于体制的批评、对于历史真相的另类解读、对于腐败行为的大胆曝光、对于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都会获得大量的围观和支持。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正是大量意见领袖大量出现的前提条件。可以想象,一个杂志的副主编举报副部级的领导干部,会在微博上引发何等的火爆场景!

挟意见领袖的威名,罗昌平甚至获得了国际性的影响。即便后来离开了财经杂志的平台,也能保持了足够的曝光率。他利用了自己的江湖地位,重新开始了创业。但是并未取得多大的成功,足以证明很多时候的成功不过是平台加持的结果。后来他又曲线重新进入了媒体圈,不过是以为人摆平纠纷的律师身份进入的,但这充满了风险。没有新闻资质的自然人或者民营公司,从事舆论监督的业务,就是游走在正义和灰色领域的边缘,随时会陷入新闻敲诈的泥潭之中。

如果我们承认人的性格秉性,在没有遭遇颠覆性的人生际遇突变情况下,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出现明显的改变,那么我们可以说,从罗昌平很多的做法上看,他其实并没有多少改变,依然是那个勇于针砭时弊、在公众场合提出自己个性化看法的年轻人。正如此次在微博上,他针对热门的电影《长津湖》发出的评论,而正是这个评议让他掉入了陷阱。

从这寥寥几句话来看,没有刻意的语言修辞,也不像深思熟虑的弘文大论,倒像是风格一贯的脱口而出的评议。如果放在2012年的那个冬天,这样风格的微博肯定会换来喝彩和掌声,但是在今天,却直接导致了他的滑铁卢。

05

为什么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我们需要分析这过去近十年间的历史逻辑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罗昌平微博举报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这中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罗昌平举报事件之前,中国的GDP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美国精英阶层如梦初醒,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11月首提“亚太再平衡”战略,到重返亚太战略并尝试吸引全球制造业回流美国;

美国社会已经开始转向,但是中国社会,依然懵懵懂懂,意见领袖和各种大V依然视美国为灯塔,中国亿万网民也没有意识到大洋彼岸已经开始弥漫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

到特朗普上任不久,在“极限施压”之后就向中国展开了直接的炮击,实施强硬的手段进行贴身贸易战、科技战,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华为公司,并扣押孟晚舟长达3年之久,中国百姓也才如梦初醒。中国社会亿万网民,整体性地完成了世界观的大转圜。

这种全民性的梦醒比美国社会另一种的梦醒晚了很多年,而此前,美国朝野之间、全民上下已经完成了思想总动员,看看美国本是对峙的执政党和反对党携手出台的涉华法案、美国智库抛弃人类价值观直接跳出来煽风点火、美国对于TikTok野蛮收购而且几乎得手、美国中下阶层对于中国人产生了巨大成见偏见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当然,我们不能说美国这种社会的变化,主要是中国的变化造成的,毕竟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的经济社会内卷、美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产生的社会撕裂、新一轮全球性的民粹主义浪潮都是重要因素,但是中国发展的强硬势头和美国的应对无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成了一个可见的导火索。

特朗普的一阵排炮,不光让亿万中国百姓清醒了,而且很多公知也沉默了。现实比理想更有说服力,能教育更多的人。美国的各种做派没办法让人信服。如果不是商务部联合科技部在2020年8月调整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可能TikTok现在已经是微软或者FACEBOOK的囊中之物了。

这种和十年前相比堪说是大逆转的网络心理,近一两年已经有不少的苗头了。一个典型的场景,是2020年7月,在网红高晓松进行直播的时候,弹幕里出现了大量的批判性的声音,感觉颜面挂不住的高晓松中止了直播,成为当时一个众所瞩目的网络事件。一直“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高晓松意外翻车的背后,是网络的主流民意已经不再接受他一贯鼓吹和信奉的美式价值观。那是一次沉默者的集体爆发,也构成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拐点事件。

06

十年间,一切都已经变化了,但似乎只有罗昌平没有变。他依然陷入了“成名路径”的依赖,认为只要在微博这个巨大的舆论广场上面,以年轻人的勇气和敢于直言就能够维持热度,维持一个意见领袖声名于不坠,即使对各方有所冒犯也在所不惜。但是殊不知,他赖以成名的新浪微博的舆论场域逻辑已经变了。不仅仅是中国的舆论环境和法治环境变了,更重要的是,围观意见领袖的网民的逻辑变了。不光冒犯了法律,而且从网民的评议来看,人们纷纷表示了批评,甚至有人进行了举报。可以说,今天的罗昌平是被时代和民意双重抛弃的人。

放在10年前,罗昌平的这段反主流、调侃性的风议可能在微博可能会收获大量的喝彩,但是十年后,却将自己送进了看守所。

事件的背后,不仅仅是显著的“顶风作案”(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再有今年网信部门全面清理歪曲党史国史军史、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信息),而且冒犯了文化禁忌和政治正确,更重要的是,得罪了以数亿网民为主体的网络民意。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
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
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
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
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
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
“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
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
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
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
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欢迎关注专业舆情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