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近日的热点事件爆发频繁。如果一段时间舆论场内处于热点频发的状态,那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社会安稳和平,人们处于精神自由状态,对于诸多话题进行了自由讨论和辩论;二是社会大众处于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以热烈参与各种话题以寻求内心的安全,但他们往往围绕某一个全民性话题,比如武汉疫情期间,疫情和舆情是交织成一股绳的。当下的中国社会,在全球疫情持续深入发展的惊涛骇浪中,依然是一片安全方舟,即便疫情阴影挥之不去,制造了社会心理张力,但除了局部地区,基本社会生活依然热闹。我们相信,眼下的社会网络心理是上述两种状态的综合体。河南济源市的市委书记掌掴事件,成为网络接力直播事件。这个事件的网络探讨和评论文章非常多,它的背后除了人们对于权力任性的反感,更是社会大众对于权力内部运行的好奇和窥探心理,毕竟权力的运行一向给人以神秘之感,此次事件将内部矛盾爆出,吸引强烈关注。再加上此前成都大学的权力之争,事件或将引向纵深讨论。但是此类官员之间“神仙打架”的特殊之处在于,组织部门和纪委部门总是躺枪,常常被迫出面发声和解释,也间接提高了各部门综合的舆情应对和公关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文东旭坠楼事件,一开始引发不少猜测,但是当地方公布其痛失亲子的真相后,舆情热度陡然降低。这个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官员长期笼罩于权力的光环之下,社会的眼光往往穿不透这层炽热的光环,而官员也出于自保等原因刻意保持低调,人们长期看不到官员作为“人”一面,从而不能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或者共情。可以说,中国官员“丢人”的一面,加剧了自身的群体污名化,导致了官民之间深深的隔阂,也在舆情爆发的时候,因为彼此的不理解导致舆情的激烈程度加剧。郑爽的代孕弃养风波,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济源市掌掴事件的聚焦程度,推动了一个涉及法律、伦理道德的话题进入公开舆论空间。但这个话题预计不会产生社会共识和理性结晶。该话题是从微博爆发的,吸引娱乐群众讨论,因为涉及明星、代孕、法律、伦理、人设崩塌、失败回应等系列敏感热点,所以热度持续推高。自媒体推高热度,官媒就不能不加入,否则就会错过热点,失去”融合“之机,但是官媒一旦加入就要代表官方正式表态,但在眼下,在财富传承、人口危机、身体商品化的时代,类似的人口黑市依然很难禁绝。此事也再次提醒人们,很多明星的人设,不过是流量时代的一个工业化的文化创意产品,是一张商业海报,和现实生活是大相径庭的。在济源市举报市委书记掌掴事件曝出(掌掴事件发生于去年11月)之后一天,1月18日,四川师范大学庹继光教授(笔名马知远)在历经多年抗争房屋拆迁未果之后的跳楼自杀事件,在学者圈产生了巨大震动。这起事件并没有济源市事件的社会影响大,但非常值得关注。我们今天将庹继光教授的去世作为案例进行舆情规律的探讨。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庹继光教授(笔名马知远),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法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执业律师。近年来一直举报当地对于自己房产的拆迁,持续抗争。根据报道,庹继光的妻子说庹继光出事前,因房子拆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精神压力极大,处于抑郁状态,觉得非常挫败,对不起家人。我们的社会总会有一批人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之后,作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拥有者,理应负有一定的社会使命和人类使命,获得一定的超越众生的精神境界。庹继光教授作为人文学者,在知天命之年,正是可以做出更大贡献的年龄,却选择了这条道路遽然而逝,让人不禁感慨,个体在面临时代推土机压迫的时候,精神和生命是如此脆弱!而这一点,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远在四川成都的庹继光教授的命运,和当地的城镇化运动息息相关。中国的城镇化在当下和可见的未来,必将持续推进。城市执政者的个人意志,会化作权力意志,最后化作推土机冰冷无情的拆迁行动。这样的故事,已经在东部地区上演爆发过无数次,不同的是,东部已经驶过这个惊涛骇浪的时代,而中西部却正在踏入这个雷区,必将有很多人看到推土机开到自家门口。在对峙的当口,如何选择,攸关个体利益命运。这种以发展为目标的拆迁运动难以阻挡,它对于地方来说可能是历史的潮流,也可能悖逆了历史的潮流,但起码在当下,权力的意志表现为一种历史的“小逻辑”,它即使是错误的,也需要相当的时日来进行纠错,而对于个体来说,朝夕之间,损失已经铸成。因此,选择和应对的方式路径,至关重要。个体的阻挡是无力的,奋力阻挡的结果将是惨烈的。维护权益需要博弈,有时候,谈判和妥协不失为一种大潮流之下的个体的生存选择,也并不妨碍进行法理的批判。根据相关报道,庹继光教授曾说过:“我们学法律,学新闻,但救不了自己”。这在不少小气候不正常的地方,是令人深感无力的事情。在一些地方,新闻和法律恰恰表现为地方权力意志的挑战者和对立面,也经常性地成为少数掌握权力者的“拆迁对象”,不少人寄望于以新闻和法律对抗这种局部的权力意志,后果常常是个体的玉碎。我们寄望于,中国社会不要辜负这位知名教授的惨烈一跳!我们在此前文章中已经多次探讨过,中国社会的网络舆情在各地依然持续产生,但是更多的舆情正在向中西部迁移。中国眼下的网络舆情正在呈现为迥然不同的两种舆情:一是,东部发达地区的舆情,主要表现为权益舆情,主体是当代中国蒸蒸日上而又雄心勃勃的中产阶层的人们权利意识的自觉,他们在追求更高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社会名望的过程中,希望摆脱传统的羁绊,而他们又拥有畅通的发声渠道和良好的网络条件,很容易放大一个事件的声量,推动成为公共舆论事件;二是,来自中西部的舆情,主要表现为权力舆情,具体而言是官员、权力的任性行为导致的负面舆情。中国网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对于权力的看法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极端厌恶官员的傲慢、权力的任性,但是中西部的官员由于物质水平所限,他们的权力意识是落后于网民的权力意识的,大权在握的中西部官员常常未能与时俱进,意识到群众的权力意识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依然以“官老爷”自居,常常引爆舆情。上述多件重大舆情近日都是发生在中西部,这并非偶然。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或将会见证更多的、更为剧烈的舆情爆发于中西部。如果我们将此次庹继光教授的事件和此前成都大学书记事件联系在一起,我们会注意到,自2020年10月至今,这座位于西南的国家中心城市已经发生了两起具有较大影响的不幸事件。这样的事件对于一座定位于“休闲之都”的城市的声誉形象,无疑是带来负面的影响的。成都作为西南重镇和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过高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于四川省和成渝城市群的影响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国家对于中心城市的定位,是明确作为“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来对待的,这意味着,成都将在城镇化这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一个地区在经济社会爬坡的时候,很容易爆发大的舆情事件,因为城市的管理者在发展的压力下,会将权力意志化作发展意志,在局部地区营造一种猛烈的发展势头,形成一种较大的系统性的张力。这种系统性张力会层层传导到子系统的神经末梢和科层结构的细枝末节,每个网络节点都处于一种紧绷状态。整个系统如同连通器,封闭的压力会涌入经济界、教育界、知识界等各个系统,不可避免地打破某种平衡,业已存在的矛盾,会加剧和爆发。舆情会成为观察一个地区社会系统性压力的一个指标。所好的是,激烈的网络舆情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今天或者明天将在中西部爆发的重大舆情,此前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有过旧故事的版本,基本情节和框架如出一辙。也就是说,中西部已经有了一部现成的案例教材。只要能够从善如流,注重关心民生,不与民争利,中西部地区走过这个“地雷阵”,将会平坦得多。但是这个向历史、向东部学习的过程,又需要重新回到逻辑的起点:中西部官员的权力观和舆情素养,能确保他们面朝东方、“从善如流”吗?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陈佩斯和马云:命运沉浮的决定性因素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从美国大选看社交时代的民调:一种没落的公共产品
海底捞:关键“护城河”已失守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原阳舆情”爆发的背后:县城普遍畏惧记者如虎
“高晓松直播翻车”,引爆事件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直播性侵”案的滴滴网约车声明存在一个认知盲区
方方和“大衣哥”:被驱逐的背叛者
由高福、石正丽看声誉危机管理的一般法则
规训与训诫:解读李文亮医生情况调查通报
医护人员,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进入疫情反思阶段尤其要防范网络舆情出现重大误判
李文亮的官方调查评价是如何进行微妙表达的?
病毒可能一举击中了西方社会的治理“死穴”
风口浪尖上的沉默群体
武汉的暗伤
2月13日:一个似曾相识的关键拐点
道歉恢复名誉?追认荣誉?官民舆论场紧急寻求共识
信息对冲:中国舆论场里一场大型的社会试验
“500多万人已经离开武汉”:爆炸性信息的台前幕后
故宫院长道歉:一场与冠状病毒博弈的“信息战”
中药协会的最后一击
华为舆情和“景观社会”
突发舆情事件中的官方发布策略
从近日舆情热点谈城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赵忠祥:国脸面具下“不甘心”的人生
这个有关“两头婚”的600万点击文章击中无数人痛点
大学开学典礼背后的真相:我们正在迎来“平庸的一代”
当下热点教育舆情背后:中层的风险与焦虑
郑永年怒斥标题党?但他本人也要承担几乎一半的责任
“小镇青年”的崛起和名人饭局的寥落
“揭丑运动”为何在教育界影响最深刻成果最丰富?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从知识考古的视角看今天教育的“囚徒困境”和出路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丰县李秀娟案:这场“新型舆情”的死结在哪里?
重新考察梁某华谢某芳自杀案:直播型人格和新型自杀
山大的“下半场”
三峡大坝遭遇假新闻最强流量冲刷!我们看到了两个教训
网络舆情的权力转向
7月是女性舆情月,暴露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遭遇重挫
眼下的网络舆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传播现象
听说中美女主播还要再约?这里有两个建议给刘欣
从贸易战看美国“舆论战”的秘密武器!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中国富豪们闹心美国?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新动向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欢迎关注舆情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