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修订版)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近来,山东堪称是负面舆情缠身。自去年山大学伴事件之后,山东就如同步入雷区,接连爆发重大舆情。在合村并居舆情后,替考舆情又出现很大波澜。好在山东严厉查处,还了社会人心一个公道,舆情渐趋平缓,苟晶本人最后也受到一定质疑。但预料类似“翻检”历史的现象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舆情主题。
当一个地方接连爆发负面舆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跳出具体事件,对该地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某些社会规律来。山东近年来的经济徘徊不前,人口多年来流失严重,有数据指出2019年山东常住人口净流出19.98万人,超过东北三省,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山东的GDP虽然还是全国第三,但是较前相比,很多方面相对下降,和第一、二名广东省和江苏省相比,差距拉大。再加上山东人口众多,人口过亿,仅次于广东,人均GDP降低很多,百姓的获得感会有所削弱。
舆情爆发后,山东本地很多人开始反思省情,乃至所谓的“鲁性”,即山东人的文化性格特点等,比如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等。舆情背后暴露了山东特有的文化危机,我们将在接下来另文专门论述。本文主要着眼于经济社会领域的分析。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很多重大舆情的爆发,常常不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的一次性的压力释放,而往往是长久积压的矛盾,在社会结构局部断裂、力量博弈失衡、利益分配不均、社会心态受到刺激、局部压强骤然升高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才爆发的。因此我们才可以说,重大网络舆情往往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的晴雨表,是社会深层隐性矛盾的显性指标。
经济的因素,是首先需要纳入考虑的。经济发展突然变慢迟滞之后,解决矛盾的回旋空间变窄,结构性的张力在某个薄弱环节找到出口,刺破屏障。现实已经证明,经济问题很容易转化为社会问题,矛盾在线上线下爆发。这实际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在局部地区的上演。山东如果不能重启发展引擎,有可能陷入这个陷阱。
严重的舆情常常是在经济爬坡的过程中爆发的。合村并居工程或许能够在某些方面提振经济,甚至可能救活经济社会一盘棋,但是发展经济的急功近利和具体的省情村情、山东的传统文化相遇,就构成一种“文化堕距”现象,引发冲突。设想一下,或许是合村并居中引发干部舆情,再引出替考舆情背后的腐败背景。很多舆情延烧链条,充满不确定性,但并不缺乏逻辑,往往类同于此。
但上述论述仅是对于山东省情内部因素的分析。如果我们放宽视野,将山东的经济地理放入整个国家版图来看,会发现山东正陷入一个结构性的发展困境。而这个才是更难破解的困局。
我们知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正在达成或接近达成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共识,那就是:一,人口才是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各地开展的抢人大战正是着眼于此,而人口中的青年人口,预计接下来会成为各地不计成本、不计文凭争抢的重点。我们也得以再次确认,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才是最活跃的能动的要素这一经典论述;二就是城市群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价值形式,并将重构中国经济政治版图。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一路摸着石头走来,从农村、小城镇到城市,再到大城市、中心城市,到今天才可以说我们终于找到了最具规律性的社会发展路径,那就是发展城市群。城市群将造就新的不平等,人们生在一个城市群,几乎就意味着美好的生活;而生活在其它区域,其命运前景或将依赖于向城市群的靠拢和关联程度。
但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山东面临着最不乐观的局面。就在山东的一南一北,紧贴着行政区划的地理分界线,分别矗立着皆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两大城市群: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和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处于中国两大城市群的中间地带,陷入了大城市群的战略资源虹吸区。
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和长三角超级城市群,对于引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战略意义,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可以说,其重要价值怎么说都不为过。以河北省的雄县、安新和容城为承载地的雄安新区的发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破题之举;新近开通的通苏嘉高铁,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最新的一个战略举措。
国家大规划往往会显著地影响区域重点发展走向。紧邻大城市和城市群当然是有好处的,可以率先参与全球城市价值链产业分工、承接产业梯次转移、受惠于大城市产业溢出效应等。山东作为两大城市群的中间地带,如果能够提升战略发展规划能力,完全可以将中间地带变为两大战略规划的交汇点甚至资源流动走廊,从而实现自身区位战略价值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搭车发展。
但是显然,山东天然位于两大城市群之间,一系列的经济制度、社会环境、人才结构、思想观念尚未完成准备,形成受困局面。山东民营经济从数量上看,相较江苏、浙江和广东不遑多让,但是和山东全省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相比,就显得不那么发达了,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不成比例。而且,在全国能数得上的民营企业,多集中在传统的落后的产业,在全国叫得响、举足轻重的新经济企业,几乎没有。创新发展的动能,较之广东、浙江和江苏,远逊后者。
如果区域经济没有相应机制,则愈是靠近大城市、靠近城市群,则负面影响愈大。以日本的东京都市圈来说,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急剧上升,大阪都市圈的人口反而下降。在东京周边不少地方,年轻人离去导致小城市和传统村镇急剧衰落,隶属于日本东京都的奥多摩町,由于人口骤减,政府无奈免费发放房产给愿意定居者,并且无分国籍。
再以高铁为例,对于一个体量较小、没有优势特色产业的小城市和县城而言,很可能受益不成反受损,成为大城市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可怕的“抽水池”和输油管道,沦为生产要素单纯输出的“殖民地”。近年来,作为国内黄金通道的沪宁之间的高铁线,已经开始出现多个高铁站人流量严重不足,处于半废弃状态,如宝华山站、丹徒站、紫金山东站等,此外国内还有合肥西站、成都三道堰站等也都处于荒废状态。这是高铁未能带动地方发展、地方反受负累的现实案例。
从现实来看,山东成为城市群的受损者,人口外流严重成为现实。山东南北两大城市群都在追求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而这个过程必须是吸引人口的大量流入,人口持续增长,一体化才能够实现。金融、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是吸引年轻人的产业,但山东的产业结构排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与年轻人的就业意愿大为错位,而广东、浙江、江苏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才是吸引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法宝。但是对于山东来说,谈何容易!
我们对于抢人的概念,可能亟需进行内涵的延伸。除了几个超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我们要抢人口、抢人力资源、抢年轻群体,而绝非是仅仅抢人才、抢高端人才。长三角很多城市开始向大专文凭的年轻人大开落户便利之门。我们看到山东吸引人才,往往专注于高端人才,这也是囿于产业的结构和发展的阶段。
当然,我们上述分析,是基于山东人口流失的数据上的一种假说。但是如果它能解释目前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那它就是有力的、可以被证实的。人们已经看到山东省正在加大经济发展的努力,正在创新发展规划战略,走过这段颠簸的行程,前景依然美好。
欢迎关注舆情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