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足“习惯性失败”的社会学权力考察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文/燕志华


中国男足在新年一开年就遭遇惨败,又成了国民开涮的对象。有时候感觉,应该把国足放到综艺频道,这样或许更能发挥它们的特长。

但是国足总是习惯性的失败,其实并不是发泄情绪就能找到根源的。横向和日本、韩国等国家比较一下,就知道亚洲足球也可以很厉害,只是国足不行罢了。

严肃地考察一下国足的失败,是一份非常好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解剖病例,能够让我们看清楚中国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简而言之,国足的失败根源之一,是权力行使方式的隐性后果。

如果我们将整个国足系统看做一个权力结构的话,就会发现权力在其中起到了比市场更大的作用。权力如果行使方式科学正确,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否则,后果就会南辕北辙。目前中国足球系统内部的权力行使方式,恰恰是不科学的,所以后果就是接连的失败。

我们都知道,整个社会包括体制上下都对男足寄予厚望,这本身是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促使行政管理部门向男足管理层施压。在中国,这种压力还有政治性含义。承受压力最大的足协,为了回应巨大压力,往往会找一个权力的“抓手”来作为用力点,这个用力点就是男足教练。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作为下属,给上级管理部门一个舒服的反馈手感,并通过表决心、表忠诚进行“心理撸毛”,是向上管理的不二法宝。为了让管理部门放心,足协寻找的教练总体需要政治正确,忠诚,稳定,没有过往污点,并且能喊口号、表决心。找到一个人还不放心,还往往要配备教练组,发挥集体协商的作用,也有利于集体承压,教练组还具有思想辅导员的功能。

这样,权力结构就算搭建完毕了。管理部门的想法是,只要选对了教练,再加努力训练,再配合向队员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何愁不能“赶英超美”?但恰恰效果非常不好,不要说英美日韩了,这次连越南也没打过。

这个权力结构的最大漏洞,在于权力的关注点只停留在了管理层,再往下就出现了压力传导的“梗阻现象”,也就是管理层承担了全部的责任和压力,压力丝毫传导不到队员个体身上。底层的队员们只负责踢球,至于踢好踢坏的后果,和他们无关。踢好了,管理层受表彰,表明找对教练了,教练组集体领导和思想工作成功了;踢坏了,管理层挨骂,没尽责,没使全力。队员们旱涝保收,置身事外。这其实看起来也是个国企现象,只要有了“国足编制”,就可以“宠辱不惊”。即使人们骂国足,也是集体骂,影响不到个人,作为个体,老子依然可以袒着肚皮喝啤酒。而且,一旦足球体系的上层权力结构出现问题,下面每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常常出现卡壳现象。

今天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才知道发挥个体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个体发挥作用,才算是生产力真正解放。无论是土地改革、联产承包、改革开放,还是今天的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自媒体击败传统媒体集团,无不是个体逐渐解放的过程。

国足的这种权力架构,管理层承受了全部的压力和后果,只将国足当做一个个劳动小组的整体,完全没重视队员才应该是一个个战斗单元。结果队员们只是被动地踢球,甚至有时候还能坑管理层。因为知道踢坏了,挨骂的主要是管理层,所以如果教练要求严了,还会故意踢坏球。这如同基层对于管理烧秸秆实行一票否决考核干部,一些人就会故意烧秸秆,最多罚一点钱,结果看不顺眼的干部下岗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类似案例来说明,如果管理层承受全部压力,压力不能向下传导和链接,事情往往就难以根本解决,而且往往还更坏。

在安全生产领域,国家为了表示重视,往往层层施压,从中央到省、市、县,一直到最基层的管理层。结果最基层的管理部门承受了最大的政治压力,一旦工作没做好,再出现事故,那被顶格处罚,也是罪有应得。为了跳出这个死亡陷阱,地方政府往往越殂代疱,直接干涉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出台各种能够应付上级检查、政治正确的措施,即使它是违反生产规律和生产流程,也照行不误。以为通过这样的施压,企业就会以最高的姿态重视起来,安全生产事故就此消灭,结果,常常走到愿望的反面,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主动性完全被架空,只能满足基层政府的全部要求,怎么要求怎么来,至于科学生产的细节,反倒可能被忽略,结果,该炸还是炸,甚至越检查越炸。正如国足,越是重要比赛,越可能输掉。这一点,我们在文章《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里,剖析得很明白。

国足的事情,看来也需要激发球员个体内在的生产力激情。权力往往只能传导到一定的级别,接下来承接的就应该是管理学了,以管理激发个体的内核包裹的能量。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应该从权力体系中解脱出来,而投入到管理学的体系之中去。这其实也是将资源从体制内转到市场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为管理学是基于人性的,更为接近个体的切身需求,也能调动和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我们看很多新型企业的爆发,常常是上下成功链接,上下联动,个体不再是被动的蚂蚁,而是一个个爆发的小宇宙。

再回到国足,如何激发个体的能量?这其实是一个难有答案的问题,否则国足早就翻身了。不过,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按照目前的权力形式一直效果不大,那就需要反思,权力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消减一点?这个社会是不是可以减少一点对于权力的迷思?

我们的社会整体上比较崇拜权力的无所不能,对于任何的弊端,总是要呼吁权力出手进行整顿或者取缔,总之,相信权力万能。但是到了今天这个发展阶段,我们会发现,权力恰恰是有所不能的,现实破除了权力万能论。男足暂且不说了,楼市和股市,权力愈是调节,愈是走到了愿望的反面;人口生产,权力高擂战鼓,希望大家一鼓作气,人口再多出个数千万,但是现实是新生人口数量一再走低,到今年1月发现,2021年净新增人口仅仅48万人,这其实是个让人非常困惑的数字,背后是权力在人口生产领域的失效。

权力虽然不再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但是权力依然吸引注意力。只要权力依然这么押宝国足,那么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会吸引社会关注力,具有高度的广告价值,就会吸引和裹挟社会资源向这里倾斜,男足队员也就不愁高收入,个体所得和成绩可以完全脱钩。理解了这一点,其实也就可以找到一条尝试的新路径。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这两篇爆文,测量出了中国网民一个隐秘心理

流量明星接连出事的背后:资本退潮和偶像坍塌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
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
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
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
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
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
“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
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
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
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
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欢迎关注专业舆情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