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11-23

我们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观点,欢迎关注!

燕志华

近期爆发的几起舆情,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困惑:很多事情存在已久,甚至多达十多年了,为何到今天才终于爆发舆情?

比如,此次引发民怨沸腾的教材插图,2013年审定,至今已近10年;

新疆的“问题教材”,也是存在长达13年之久才爆发为重大舆情,作为负责人的罪犯刚被判处死缓;

今年年初震惊全国的丰县“八孩女”事件,也已是存在多年,孩子都已经接近成年……

这些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在现实中已经存在多年,甚至被网友接连反映举报了多年,比如人教版的插图问题,不少家长、教师在多年前已经注意到并进行了反映,但是都没掀起大的波澜。

一些自媒体也对这种“地雷”一直未被引爆感到困惑,并尝试进行了解释,比如插图并不是教育主要内容,因此未被广泛关注;审美未能统一,或者审美能力不够;引爆的因素未能集齐,等等。

上述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总体看来,并未说到根源上,未能从舆情爆发的原理上进行阐述,因此缺乏相应的说服力。

解释一件重大网络舆情的爆发原因,自然需要考察事件本身的敏感要素,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从当下整体的社会心理、社会心态去寻找结构性因素,才能找到引爆这个舆情的真正导火索。

如同一场大地震的爆发总是地质结构破坏一样,舆情也是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剧烈冲突。地震是地质破坏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舆情也是慢慢积累的问题,到被导火索一举引爆。

关键是,为何导火索此前一直未被引爆?或者即使点燃了,但是未能引爆?原因在于社会心理尚未达到那个“引爆点”,整体社会心理处于沉睡期。

正如我们此前曾经普及的一个传播学原理:任何一个事件,如果没有被作为一个新闻事件推入大型舆论空间,它就不会被公众关注并推动解决,那么它在这个世界上就等同于不存在。即使它在小范围导致了后果,但是对于公共空间来说,它依然不存在。

只有网民群体整体性或者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的心理被激发、被调动起来,社会环境具备了合适的温度、压力,才会彻底引爆一个深埋地下的炸弹。

总而言之,重大网络舆情是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的直接产物。一旦社会性“雨云”形成,一个小尘埃也能引发一场倾盆大雨。

就以此次教材插图事件来说,即便此前被反映被举报多年,但是因为未能调动整体性的网民心理,只在小范围闷烧,并未发展成为爆发性的重大舆情。

那么,今天的网民心理为何被调动了呢?这就需要寻找那些深刻而激烈地影响整体社会心理的关键敏感因素。在今天,最大的敏感因素无疑是当下较为紧张的中美关系、中西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碰撞。

中国网民历经奥巴马时代“亚太再平衡”、特朗普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和残酷竞争,再到今天拜登集合了西方的“朋友圈”,利用俄乌冲突,打算全面围剿中国的不同阶段,心路历程曲折激烈,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已经被全面唤起。这种唤起,是一种被动式的动员,形成一种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自觉。

爱国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在阵营意识和认同心理之下,“站队”成为自觉,并开展内部肃清行动,常常表现为寻找影响内部思想不统一的因素,从而有利于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不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东西,一旦被举报、被推入公众舆论空间,那就是最好的导火索。

我们注意到,举报此次教材插图的理由很多,如表现怪异、不符合传统审美、涉嫌色情等,但是最关键的引爆点,在于一些文章指出,“教材被西方思维洗脑”“和‘眯眯眼’现象殊途同归”“文化上的亡国现象”等等,类似说法才直接引爆了舆情。

这种从文化和意识形态角度迸发的情绪火星,一举击中了当下高度热烈的爱国主义“全民情绪池”,随即就是遍地战斗烽火。

井冈山革命时期为什么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在于各地遍布着随时可以揭竿而起的百姓,一个革命火种足以引爆革命。在今天,任何一个大型网络舆情,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社会条件,一个火花也足以点燃舆论场,燃遍线上线下。

同理,我们看待新疆“毒教材”,也是可以使用这个解释框架的。

我们追溯一下新疆问题教材事件,会发现以沙塔尔·沙吾提为首的分裂国家犯罪集团很早就进行了阴谋活动,早在2013年,一些媒体就报道过内鬼利用教材在新疆问题上大做文章,但是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更未引爆国内舆情。由于教材编写者处心积虑,再加教材的发行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很难成为影响国内整个大型舆论场的重要议题。

但是到了2021年年初,爆发了一件影响国际国内的大事,那就是新疆棉花事件,新疆教材问题由此被引爆。3月24日,H&M官网声明不再与新疆服装厂合作,这源于2020年西方的服饰和运动装备行业突然掀起了一场针对新疆棉花的抵制运动,给出的理由是强迫劳动和宗教歧视的指控。人们由此了解到新疆棉花事件背后的推手是以美国为首的境外势力。人们的愤怒情绪被点燃了。

在此形势下,2021年4月6日,新疆召开了涉疆问题专题发布会,公布了上述分裂势力的犯罪事实,揭开了“教科书中的阴谋”。这个发布会一举点燃了公众怒火,随即而来的各种揭露和挞伐文章铺天盖地,彻底成为全国性的网络舆情。

我们由此总结,任何一个大型网络舆情的引爆,常常需要一个合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的铺垫作为规模性全民性的发酵温床,然后任何一个火星,就可以成为强烈的催化剂和导火索。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丰县“八孩女”事件,这个事件的爆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上述两个事件的爆发机理有所不同。

我们为此需要引入一个关键词,“新闻空窗期”。

“新闻空窗期”是指,某一段时间由于没有出现较大的新闻事件,整个社会和网络舆论场处于真空期,由此人们常常抱着好奇心态期待一场新闻事件的爆发。

这种空窗期里出现的好奇心态,常常“害死猫”。它导致了一种后果,那就是一旦某个新闻姗姗来迟,即便是个小新闻,也会引发各方关注,从而新闻性、娱乐性、严重性被放大,演变成为大新闻。很多事主由于带着“多大事啊”的轻敌心态,回复不当,常常处于舆论高压之下,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更何况在今天,仅仅微信公众号就有将近4000万个,还有各大平台的无数账号。新闻空窗期就是网络“枯水期”,导致了流量的枯竭,每个账号后面都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流量焦虑症患者。他们需要一个新闻作为一场甘霖,来拯救自己,以及无数粉丝。“人民渴望看到我的文章,他们为此彻夜不眠!”

我们复盘一下丰县“八孩女”事件爆发之前的国内舆论场状况。1月27日前后,视频从小论坛引发关注,在各大平台传播,一路延烧;2月1日是中国春节;2月4日,冬奥会举行。中国春节期间,按例是新闻的“休战期”,那些惯于在周末发布“周一见”的爆料主也需要给自己放个年假。更何况,为了迎接冬奥会,相关部门严防死守,已经进行了舆论场“清场”,以安心迎接一场盛会。谁知,这为丰县“八孩女”营造了引爆的绝佳环境,“新闻空窗期”就这样出现了。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应该说,丰县“八孩女”舆情对于各地各级领导干部的震动,不下于一场精神领域的大地震。该案例对于舆情重要性的启迪价值,提高领导干部对于舆情的重视程度,其作用不亚于100场正面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大型舆情事件爆发根源的时候,不仅仅应该关注它的舆情要素,也应该将之放在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对于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的唤起情形,从而给出它应有的价值判断,也因此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获得社会反思价值。至于该事件发生的年限,反倒处于次要的位置。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国足“习惯性失败”的社会学权力考察

关于网暴和新京报:五个真相和一个建议

这两篇爆文,测量出了中国网民一个隐秘心理

流量明星接连出事的背后:资本退潮和偶像坍塌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
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
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
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
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
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
“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
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
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
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
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