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集齐了这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04-04

我们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欢迎关注!

文/燕志华

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和开放的桥头堡,上海的疫情形势陡然变得严峻,再加上东北感染人数的居高不下,让人感觉这个阳春三月,有了“倒春寒”之感。

虽然疫情都引人瞩目,但是上海和武汉等国内城市不一样,它是和香港等一众国际大都市并列的全球节点城市,全球范围内就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上海的疫情防控做法和防疫效果,因此具有了全球比较价值和观察意义。但所好的是,病毒的毒性已经大大降低,这也是有惊无险的事情。

不能忽视的是,上海作为一个高能级的城市,每个市民内心都有高能量小宇宙,突然被封锁在家,这种能量会化作网络上各种或自黑、或戏谑、或愤怒的段子,高屋建瓴影响整个网络,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关注的同时,要抱以宽容和理解。但是近日网络上也出现一些新闻热点,给人感觉非常“无脑”,凸显相关部门和人士舆情意识匮乏,不能精准感知社会心理,触犯了当下的网民的社会心理禁忌,特整理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长春党员干部“晒晒我家蔬菜包活动”

由于疫情防控,群众“吃菜难”问题突出,长春市直机关党工委、市委网信办开展了党员干部“晒晒我家蔬菜包”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结果,市直机关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张佐斌被免去职务,市委网信办主任刘颖受到党内严重警告。

之所以将这个活动作为“无脑体”的第一则,是因为这个活动让人惊异之处在于,它是由地方网络主管部门推出的,而该部门一般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应对,这个活动恰恰成为一则负面舆情,“晒”出了某种真相,因此后果严重,实际上制造了社会矛盾,在疫情期间,这种行为加剧了社会情绪的不稳定。

由于这种无脑行为,相关负责人很快受到了处理。但这种处理行为,不能算解决问题,只能算是解决了暴露问题的人。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从头脑里找到根源,并进行解决。

问题在于什么地方?在于某些地方干部头脑里存在的漠视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缺乏基本舆情素养意识。在头脑里跳出“晒晒”活动的时候,根本想不到网络舆论会怎么看?网民会怎么看、怎么想?简而言之,这方面大脑里是“空”的。

如果不能提升领导干部的舆情素养,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改变这种局面,一出事就处理干部,那接下来不能担保类似事件不会出现,还有干部会作为这种“无脑事件”的牺牲品。

二、上海六院高度重视、紧急动员,惊动8位大员全力救治友邦人士的“丁丁保卫战”

由于事件高度真实,是六院公号主动推送,用的又是《为了六十六个阶级兄弟》那样紧张热烈的语气,所以六院公众号推送的《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丁丁保卫战”》火速出圈,以其为素材制作的多篇紧急出炉的热文,早就第一时间达到了十万加,搞到全国皆知的地步了。六院也因此出名了,但显然不是正面的名气。正如有网友讽刺地说:“上海这个桥头堡都变成‘爱丁堡’了!”

网友数了数,惊动了起码有8位相关大员

这种事如果在平时,或者疫情不那么紧张的时候,由于带着人性化的温度和“急人所急”的救死扶伤色彩,必将是国际传播的好故事,但可惜的是,由于正处于疫情深锁期间,故事刚刚走出上海滩,就被网民骂得不成样子了。

这么一个好故事为何在此时没有得到网民的好评,反倒骂声一片?主要是没有考虑到眼下上海的实际情况,大上海和它的2400多万人口正在进行“全域静默管理”,城市活力一时冰封,网民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重要的是,这种急外国人之所急的故事,一下子勾起了很多不愉快的回忆,想起最近的被医院拒绝收诊而悲惨死去的几例病人。都是生命,都是紧急情况,为何内外有别,一方能上下重视得以救治,而另外一方,自己的国民却在拒绝中死去?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网民没办法接受这样的故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事情并不是现在发生的,而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更凸显了舆情意识的匮乏。根据相关人士证实,该事件发生在3月2日,也就是将近一个月前,那时上海没爆发疫情,医疗资源也没这么紧张。这样的真实故事,如果在疫情不那么严重的时候,完全会给医院带来不一样的传播力。但在眼下,就完全忽视了当下的社会心理实际情况,而机械套用了疫情之前的心理想象框架模式,结果导致大错。这完全是舆情意识缺乏的后果,必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弥补。

三、京东向被辞退者恭喜“顺利毕业”

3月28日,一则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成为新闻。HR给被裁的员工发来“毕业须知”,开头写道“毕业快乐!恭喜您从京东顺利毕业!”有多名认证为京东员工的网友证实多条业务线正在裁员。

HR用这样的语气,也是为了柔化一下被裁的悲情气氛,但是这种情形,使用这种“恭喜毕业”就显得太违和。喜气洋洋的语气掩盖不了裁员背后的冷酷和经济的不景气。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言,对于承受着房贷、车贷月供压力的员工而言,用“毕业”形容裁员,就像用一根针戳进他们的心里。

重要的是,这种违和的用词和使用场景,放在京东这样大公司的身上,会在传播中成为一个新闻,成为标签,从而导致负面舆情,毕竟新闻性常常来源于“反差性”。

将裁员这种以公司为行为主体的冷冰冰的行为,通过话语修辞,转化为以员工为行动主体的温和行为,背后是一种偷梁换柱的逻辑,表面看起来是欺骗,其实背后更显得不成熟,甚至无脑。因为这样将裁员说成毕业的说法,很显然是来自杭州的阿里巴巴。马云曾说过“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人才”,后来经过各种形式的附会,已经变为变相裁员的说法。如今京东启用这个说法,不光用法让人不适,而且令人一下子想起马云,想起某种政治敏感性,从而将京东和这种敏感性进行了强关联,这就显得很不明智。

四、争夺副会长不遂,政法大学刘教授公开发表“绝交书”

4月1日,社交平台没有多少“愚人节”的惊人信息,倒是爆出了中国政法大学刘教授发布了《关于我与汪xx绝交的声明》,看了原文之后,真让人惊掉下巴。

发绝交书的原因,是刘教授和汪教授在争夺中国某研究会副会长中落选,深感痛心,发文痛斥汪教授“忘恩负义”。但是网友看了之后,不光不表同情,而且感觉“颠覆三观”。

很清楚的是,刘教授将汪教授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视为自己的功劳,是自己提供了关键的助力,诸如“凭一己之力”“力排众议”“提携”等字眼屡屡跳出来,夺人眼球。用培育门生、呵护产品等词汇也不足以形容这种用心之殷切,汪教授如同刘教授精心培养的一个孩子,如今不光不能报恩,反倒关键时候成了白眼狼,这种遭遇背叛之痛感,让她不能不向社会发文,向社交舆论要个公道。

最新的消息是,该研究会已经宣布正在走法律程序。毕竟作为法学研究会,本色当行,不能止于意气之争。谁是谁非,还有赖接下来的细节放出。但是从事件本身来说,是个闹剧;从行文语气来看,“给他这碗饭吃的人是我”“他走他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等等,意气行事,用词粗鄙,当事人气恼之下,完全抛弃了形象风度,也间接伤害了所在的政法大学的社会声誉。

抛开双方恩怨不谈,这个“绝交信”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一个内部争斗,掀开了一个表明看是社会学术公器、实则是少数人私分福利的圈子的内部交易不堪场景。如果不是这次“意外爆发”,我们永远想不到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研究会,竟然每个职位都有这么多人在“盯”着,更想不到每个职位原来都是内部人私分的;那些评职称、上项目、评先进的事项,所谓的严格把关、程序森严的规定,原来在内部人那里如同黑客眼里的密码,不过是个摆设,他们可以如入无人之境的。要达到某个关键的职位,普通人可能要付出十年寒窗之功,而且还有可能功亏一篑,但内部人士只要中意了某个人,就可以“凭一己之力”,让他顺利“脱颖而出”,摘下桂冠。

人们不禁要问,某些重要职位,普通人难以企及,是不是背后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内部人捷足先登进行了内部瓜分?恐怕相关部门不能把调解的重点放在两人的恩怨是非上面,而且还要放在此前当事人各个重要的评选节点上,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不公平的现象,到底有没有表面看是“力排众议”、实则只手遮天的现象?

百姓为何喜欢看“神仙打架”?因为不光高手过招,打得精彩,而且会把平时看不到的各种不堪内幕都抖了出来。平时在“神仙”眼里只是吃瓜群众的百姓,这个时候却会成为他们紧急拉去凑数的真理裁判和能够说理的舆论主体,P民一变而为人民。人民为何需要竞争?就是因为竞争过程中,百姓作为双方竞争和诉求的对象,会收获一个出人意料的副产品,那就是不知不觉感受到了自己地位的提升。

五、东航董事长在新闻发布会回应路透社记者时候“风马牛”

在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失事后,东航云南分公司尽快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本来这个行为是对的,但是董事长的表现令网民不满。

从现场视频看,路透社记者并没有刁难的问题,只是非常重要的几个相关问题,然后主持人将问题抛给了董事长。

按照常规来说,发布会之前都会有所沟通,比如重大事件需要一把手出席,凸显真诚和重视态度;相关政策和技术官员列席,由主持人负责将媒体问题根据相应领域邀请官员答复等。重要的是,事先需要预判媒体可能会直接向一把手提问的问题,然后给出相应的口径和态度,然后由主持人将类似的问题邀请一把手答复……

事实上,从现场看,事态应该是按照这个程序走的,主持人认为路透社的问题比较重要但是也在预判之中,相关的问题应该已经实现交给了董事长,但是镜头前的表现却不能令人满意,事实上已经触怒了网民。一位央媒记者为此还联系了我们,询问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可能董事长当时心事重重“没走心”,问题没听清,然后主持人点名了,才稀里糊涂照着稿纸念了一段,以为可以蒙混过关;可能从另外某个场所仓促赶过来,再加对于发布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时表现欠佳;或者对于发布会缺乏历练,虽然有所准备,但是确实找不到感觉,在镜头和媒体面前懵了,等等。

但无论如何,失误已经造成,社会影响非常不好。尤其是在空难这种重大危机面前,叠加疫情因素,又加全部信息是“关机”状态,网民处于非常不安的心理状态和应激状态,很容易爆发怒火。结果,发布会就直接撞上了这样的怒潮,给事件处理部门、部门系统的声誉形象、个人社会评价、体制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教训提醒我们,在重大事件关头举行发布会的风险和机遇并存,如果要尽可能降低风险、争取机遇,那就需要事先多准备、多研讨,确保掌握主动权。当然,单位、行业和负责人在平时工作当中需要每年参加一两场学习和演练课程,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上述几个案例,都让人感觉相关出品人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因此需要考虑社会影响和舆论影响。他们忽视了已经化身网民的百姓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一旦百姓感觉此事有辱智商、有失公平,就会毫不客气地给你指出来,不光让你本人难堪,还顺带让你身后的单位、系统受到负面影响。我们提出的当下社会心理禁忌,其实是一种舆情的敏感性,工作中要严加防范,切忌冒犯。

我们在提醒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士在提升舆情意识的时候,并不是说要进行正确的话语表达,用完美的语言外衣将各种见不得光的事情捂起来、修饰起来,而是要关注作为网络舆情基础的社会心理背后的百姓需求、民主需求、民生诉求和社会价值观需求,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只有这方面做好了,作为表象的话语表达才有意义。正如美国政客说了那么多披着普世价值外衣的华丽辞藻,但是能掩盖他们针对我们的强烈的竞争心理和打压我们的无情做法吗?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国足“习惯性失败”的社会学权力考察

关于网暴和新京报:五个真相和一个建议

这两篇爆文,测量出了中国网民一个隐秘心理

流量明星接连出事的背后:资本退潮和偶像坍塌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
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
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
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
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
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
“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
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
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
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
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