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我们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欢迎关注!
文丨燕志华
近日一些舆情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感觉有必要进行社会心态的分析。
社会心态并非一个突兀的字眼,它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整体的态度、诉求等心理状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并分别产生相应的后果。比如,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推出更为积极大胆的措施,众人拾柴火焰高;消极的社会心态意味着某种社会风险或危机状态,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应对引导。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网络舆论、网络舆情等都属于社会心态的一部分,但是社会心态有自己更为深沉的情感特征,有时候会更为稳定而深刻,并不会轻易地改变。
眼下显著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主要是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以及关于中美博弈的想象,当然还有一些事件和现象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如国家和资本的博弈走向等,但是内外矛盾交织构成了当下中国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新冠疫情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显然,上海居民的心态和北京、南京等地的心态肯定不一样,但是当我们考虑到,上海有一大批“较高能量的”人群,他们有能力有资源为社会舆论、网络舆论设置议题,从而高屋建瓴地引领某一段时期的社会舆论、网络舆情话题,正如北京的媒体和业界动态常年主导国内舆论一样,城市能级决定了舆论影响力。上海此次疫情爆发之后,已经显著地影响着国内舆论和网络舆情动态,主导着话题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因此可以说,眼下新冠疫情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是以上海疫情下的社会心态为主导的。
从新冠疫情角度看,具有典型社会心态观察意义的大城市是2020年初的武汉和当下的上海。但是两个封控的城市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迥然有异。武汉表现的是一种牺牲的悲壮和无以言说的愤懑,这种愤懑在李文亮去世前后达到高潮。愤懑是一种压抑着的莫名的强烈情感体验,如地火在奔突,一旦在找到宣泄口之后就会化作狂风暴雨,但幸运的是它后来被化解了;上海在眼下表现出的社会心态主要是愤怒和抱怨,对于生活供应不足的不满,对于防控手段的不满,对于一些社区干部的不满等等。总体看来,只要危机尽快解决,辅助以适当的危机应对方式,这种愤怒应该不会留下太多的后遗症,毕竟人处于愤怒和恐惧之下,出现应激和抗争是一种本能。
至于俄乌冲突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当下网民更多表现为忧心忡忡,少数网民被激发起了强烈的战斗意志。一些自媒体经过持续推送充满檄文性的情绪文章,已经成功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人们看到美国号召西方社会朋友圈的围堵方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杀伤力,不禁对于未来大国关系走向感到担忧。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今天的社会心态和未来可能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在等待一个“背锅侠”
人们会感受到,一旦社会心态有了愤怒的水份,那就会比较危险。除非得到化解,否则这种愤怒的情绪总有一天会化作倾盆大雨当头浇下来。问题在于,这样的大雨会淋在谁的头上?
也就是说,愤怒的社会情绪会找个发泄的对象,否则它就一直滞胀在那里,每个人都不舒服,社会就处于风险状态,大家都不能轻装前行,获得解脱。
新冠疫情影响的社会心态,我们总结为愤怒占比会更多一些。但是这种愤怒,会让很多人感到无奈。一方面,日常供应的不足、生活的不便、社区干群关系的紧张,的确导致了情绪的愤怒;另一方面,这种愤怒却是处于某种框架之内,具有某种边界,而不会泛滥的。毕竟,疫情封控是一场整体战,是国家统一指挥下的防守战,而且这种封控是决策层和专家组经过深思熟虑、全面利弊权衡之后出台的非常手段,尤其对于上海这个在全球产业链上都举足轻重的大都市来说,决策的两难人尽皆知,作为个体,只能服从大局。而且在当下中美博弈的关键时期,中国人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依然发挥作用。可以抱怨,可以愤怒,日常封控还是会配合大局。
但是愤怒的社会心态,也是不容忽视的,实实在在就在那里。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引发众怒的大人物或者重要事件出现,就会成为引爆愤怒的导火索,成为“倒霉鬼”或者“背锅侠”,甚至是“替罪羊”。
很多网络舆情的主角,虽然背负着某种罪愆,本就应该受到舆情的报应,但是现实往往是,负有这种罪愆的人和事往往非常普遍,但是为何偏偏爆发在他的身上?正如今年年初的丰县事件,爆发烈度异常罕见,地方被炸成“锅底”,但是类似极端的不人道的事件在不少地方都有,甚至被地方熟视无睹,但是为何只在丰县爆发?这也是我们给很多人解释过的,某些类型的网络舆情的爆发是具有必然性的,但是具体引爆的导火线在哪家、由谁引爆,却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只要你有这个类型的罪愆,那么你就有被引爆的风险,但是最终引爆的,却可能只在某一家。正如每棵树都可能引来雷电,但是被雷劈的往往只有一颗。但所好的是,只要舆情爆发了,这种现象就会引发广泛的关注,从而推动整体性的解决。丰县事件爆发了,公安部就进行了全国性的打击行动。
上海社区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可能正不幸成为这种愤怒的暂时的发泄对象。近日网络上爆出的一些社区发放蔬菜不及时、被认为是可能用来“囤积居奇”的事件,引发了不少社区居民的愤怒,他们纷纷转发这种视频和图文,希望获得更大的网络关注,从而推动成为重大舆情。上海已经着手调查,也已经处理了部分干部。
但是现在看来,这种事件波及面并不普遍,毕竟是极少数地方。这种网络中的愤怒情绪依然没有找到巨大的发泄口。
那些涉及到腐败的、防疫不力的、道德罪愆的、吃里扒外卖国的重要人物或者相关机构,在当下这个关头,很有必要管理好自己的“风险头寸”,否则有理由在这深夜里瑟瑟发抖。时代的一粒灰,掉到谁的头上都是炸雷。
二、从“马某现象学”看社会心理的“坐等”心态
这两天,网络最热的讨论是关于一个昂贵的“某”字。在一个刑事强制事件的新闻通报标题中,因为“马某”和“马某某”的重大敏感性,导致了市场和情绪的强烈波动。
在我们看来,如果不是因为编辑的粗疏不察,对于事件粗浅的分析可以归结为编辑对于流量的追求。谁都知道“马某”对于杭州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和高度相关性,也知道在当下国家对于资本监管较为严厉的时候,“马某”动向的高度敏感性。编辑或许有这层认知,因此刻意做了这个标题。显然流量是确实有了,但是也导致了洪灾。
对于该事件不能简单地一带而过,而是需要进行深层的分析,认识到这个事件在社会心态分析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社会心理对于这个事件的高度关注,市场信心被这个新闻一举击穿,阿里巴巴的港股直接跌幅超过9%。事件如同一股飓风卷过舆论场,看得出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马某和权力的动向都处于草木皆兵的敏感状态,背后透露出权力对于资本市场的巨大影响力。这本身表明国家对于资本的监管触动各方,博弈到了关键的时期。
人们对于“马某”如此关注,倾向于将马某的动向遭际看作是国家对于资本态度的试剑石和分水岭。虽然就在不久前,马云再次当选浙商总会会长,这本身就是一个风向标,但是人们的期待远不止于此,期待有个正式明确的表态。毕竟,去年夏末国家对于资本巨头和平台的严厉监管历历在目,让人心有余悸,一些公司的市值大幅下降,甚至杭州的二手房的价格都深受影响,而资本对于国家的发展又如此不可或缺,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未来国运。
因此,与其说人们对于马某的动向高度关注,背后其实反映了社会心态的焦虑。人们表面上是为做“壁上观”,实际是在坐等这种博弈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也对未来拥有一个确定性。无论他的动向是向左还是向右,背后都是国家对于资本的明确姿态,也将预示未来经济的走向。
虽然相关方面已经接连进行了辟谣,真相已经“平安落地”,但是事件暴露的社会心态却是值得分析,背后是人们对于这场国家和资本博弈结果的高度关注,以及对于国家经济政治走向、未来中美实力碰撞的焦虑。此外,权力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让人心头生出一丝的不安。人们对于权力经常抱有信任,但是也常常带着警惕,毕竟,如果权力影响市场的比重过大,那如何相信市场的主导作用?那将导致不正常的社会,无异于又回到过去。
往期精选: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