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11-23

我们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欢迎关注!

文/燕志华

在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之后,上海此次疫情让中国再次迎来真正挑战。虽说疫情已经绵延到第三年,中间又历经了多地、多个大城市的疫情反复,其中还包括令西方集体躺平的德尔塔病毒,但南京迎难而上,打破了德尔塔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总体看来,国内各地基本沿用既定的防控模式,再加大数据的精准使用,疫情防控基本仍然有效。

上海这一波疫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起码遭遇了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方面,从病毒方面说,奥密克戎作为最新变种,其感染速度大大提高,传统封控和精准防控部分失效,以快打快成为更精准手段,但如上海相关人士道歉所言,对此次疫情和病毒认识不足,因此,遏制疫情的最佳时机已经错失。采取严格措施以来,即便临近4月中旬,感染数字依然处于高位。不少人对于这场战争能否取胜、多大程度上取胜,依然感到迷惘。国家卫健委相关专家日前指出,上海疫情没有出现指数型上升态势,表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这让人们看到了曙光;

另一方面,是此次疫情防控遇到了观念的分裂。3月是个相当特殊的月份,因为去年不少科学家已经预料,这或将是个疫情是否放开的分水岭。随着国外大部分放开,国内群众心理已经抱持高度期待。再加西方舆论影响,一定数量的专家、干部和群众深受“放开”思维的影响,对于严格的疫情防控抱有抵触和怨言,直接导致了防控工作难上加难。这是我们在解读网络舆情的时候,不能忽视的社会心理。

应该说,奥密克戎导致的心理恐慌,不会强于去年的德尔塔病毒,但后者依然在中国被制服,因此,相较第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更是巨大。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在重大突发危机面前,重大决策的艰难,以及决策者的担当是何等重要。尤其在相当一部分专家都开始观念分化的时候,这种决策的难度更显得超乎寻常。很显然,专家无需承担决策后果,而决策者却要为此承担可能的全部后果。

但所好的是,到目前为止,抗疫终于达成共识,抗疫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就此提供三个观察视角,有助大家理解这场疫情防控战役。

一、民生问题引爆次生舆情。保民生才是最大的“疫情抗体”

虽然人们对于上海这座2400多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实施“全域静默管理”的困难有所考虑,但是这么大面积的人口遭遇吃饭吃菜问题,应该说还是在预料之外的。这简直成了一个段子:在这座跻身全球最繁华最富庶大都市的地方,不少市民在今天竟然遭遇了饿肚子的事情,而且很多家庭看起来还很严重!人在饿得头昏眼花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理想?还谈什么信仰?还有什么星辰大海?

社交网络上陆续曝出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让人震惊。一些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次生灾害,除了吃饭问题,还包括缺医少药、无法看病、无法照顾老人病人孩子等。日前,作为知名人士的郎咸平教授在社交平台承认自己的母亲因为救治不及时而去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民生问题的强烈关注。

疫情防控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我们面对西方质询时候的重要的人道主义资本。对一座如此规模的国际大都市实施“全域静默管理”,国外没有,国内也没有过,几乎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型社会试验,而且这一试验不是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展开的,是仓促之下展开一场紧急“遭遇战”,虽说困难重重是难免的,但是保障民生,现在看来是重中之重,是需要大上海优先力保的紧迫课题。

在武汉疫情封城期间,其实已经暴露了封闭中的民生保障短板问题,上海依然重蹈覆辙,当然说明了这场遭遇战的猝不及防,也暴露了一些官员在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思维的盲区:地方从来都是重执行、一刀切的思维,但是对于政策执行中的保障问题、后续问题缺乏一个优化思维,从根子上来说,这是一个执政为民问题、一个是否人性化的问题。

上海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被看见并被解决。4月10日,江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邮政快递服务防疫情保畅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将邮件快递处理中心、营业网点作为生活必需品保供单位,不得禁止或限制其正常运行。

4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 及时解决路网阻断堵塞等问题,确保交通主干线畅通。在本文推出的时候,想来各种生活物资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各个社区。

二、在开放和市场化道路上,是回不去的中国,上海更是刹不住车了

上海作为国内市场经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却在疫情防控中意外暴露出严重的的民生保障短板,根据多方的原因分析,是“市长的手”大展身手,却意外斩断了“市场的手”,导致市场梗阻失调,结果就是民生保障跟不上。

上海如同一个巨大的市场化精密机器,在正常高速运转的时候,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在此次静默管理的时候,城市放慢了运转的速度,尤其是日用品保障问题,意外让我们窥见了这座城市的运转规则,那就是市场占据了主导的位置。市场化土壤已经培育了这个大型有机体的无数根系,如同输送每个氧原子的毛细血管,“市长之手”即便再强有力,但是已经很难“薅”起这些根系了。

上海一直是一个高度近似“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结构,市民日常生活高度依赖市场手段,基层政府和市民生活之间,在生活用品供应这个层面上,几乎缺乏交流的渠道,结果在此次日常用品的保障问题上,比封城时候的武汉更显严重。由于疫情的防控,导致各个交通大动脉、物流节点、社区毛细血管的快递,统统被切断,直接斩断了市场的四通八达的脉络,居民生活严重受到影响。根据京东相关人士的说法,近日收到的上海订单,超过了双十一的高峰期,但是却没办法送货,如同大军只能围城,不能进城。

上海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再次看清大趋势,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道路,只能继续向前了,而没办法再走回头路。

三、上海需要及早为形象危机制定一个公关行动方案

此次疫情的爆发,令一向心高气傲的上海市民深受打击,上海的社会治理形象也受到不小的负面影响,国际形象因为此次的停止运转也会多多少少受到关注,毕竟,全球的供应链一时间少了一环,而且在国际同等级别的大都市采取这种严厉防控形式的,或许仅此一家。

一些人深受西方社会思想影响,本来就对严格的疫情防控抱以观望、不合作姿态,此次被严格隔离在家,对于地方和基层政府会产生一定的抱怨。尤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会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抵触各种社会治理手段,而在社区,因为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在防疫中的严厉做法多多少少带来了不愉快的经历,接下来为各种社会冲突埋下了伏笔。

由于社交网络和算法推送的圈层之故,以及语言的隔阂,我们普通网民难以接收到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外国人的思想动态。但显然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居民群体,他们受到的冲击影响不会比市民要小,更可能的事情是更大,他们会有更多的“抗议”,毕竟他们更为看重人身自由。他们会利用海外的社交媒体传播他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的集中发泄会让海外社交网络的负面因素成为“雨云”,说不定会出现“倾盆大雨”,或者飞出一个灰天鹅。同时,如果地方政府在这一轮疫情防控中格外优待了外国友人,在某一天会进入境内社交舆论场,成为又一种引爆舆情的故事元素。

境外媒体应该在搜集负面素材,来制造一个舆论“大炸弹”,轰炸这个他们已经视为眼下和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国家。奥密克戎是他们的敌人,对奥密克戎采取严厉措施的做法,也是他们的敌人。对敌对的价值观群体采取统一的行动,是西方社会的拿手做法。为了他们的价值观而采取舆论轰炸、舆论欺骗,正如美国人蓬佩奥所言,为此撒谎、欺骗、偷窃,这也是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为了捍卫价值观而铤而走险、不惜抛弃道德,在他们看来就是值得的,不过是个换个话语包装的问题。西方人的价值观里包含了极端主义的种子,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

美国制造一个大型国际舆论的手法是这样的:先是媒体或者智库,甚至是一个普通的社交账号,推出一个含有灾难意味的具有强大冲击力的照片或者标题新闻,然后政客根据需要进行价值观抗议宣示,相关人士跟进解读,渲染形成舆论,影响受众,再成为全球舆论。中国十亿之众的舆论场,其实只是全球舆论的一个角落,一旦西方舆论大水漫灌,我们被淹没是迟早的事。

上海在这一轮抗疫战斗中,无疑会留下一些悲伤的故事。解除静默管理之后,这些也不会被忘掉,而是成为伤心往事,令人难以释怀。上海应该未雨绸缪,面对境外和国内不同的舆论场,及早制定一个公关行动方案,为接下来的再次归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境内外环境。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国足“习惯性失败”的社会学权力考察

关于网暴和新京报:五个真相和一个建议

这两篇爆文,测量出了中国网民一个隐秘心理

流量明星接连出事的背后:资本退潮和偶像坍塌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
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
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
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
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
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
“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
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
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
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
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
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
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
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
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