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1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11-20 21:00 Posted on 江苏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近日,发生在广州海珠区的两位女性被捆绑的事件,经图文传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地方很快发了通报,说明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通报中说双方达成了谅解,很多网民却难以释怀、难以谅解。

光天化日之下,两位女性反绑跪地画面,会在境外引发非常负面的影响。对于这类冲击文明底线的行为,不同文化传统和现场之外的人们不会了解事发危机现场的细节,而只会在第一时间引爆愤怒情绪。

这件事情粗暴吗?我的看法是不光粗暴,而且相当粗鄙!这不是同情,而是传播后果很难堪。它还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就是在当下事关疫情走向的微妙关口,可能会出现不少类似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私刑”。

所谓“私刑”,是指民间对于那些违背了地方伦常秩序或者一些伤风败俗的行为,由民间执行的强制惩罚行为。它不是国家和政府执行的法律行为,而是民间的“道德锄奸”,或者是地方多数人对于少数“脱轨”、失范者的道德矫正或者道德裁决。在封建社会里,私刑比比皆是,比如类似上文的捆绑批斗、宗法实施的“沉潭”等等。美国曾有一个历史阶段私刑大行其道,很多冒犯了白人的黑人被街头残忍处死。在今天表面看起来的文明社会里,其实私刑依然大行其道,诸如宗教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法社会里,依然经常曝出私刑的新闻。俄乌冲突里出现了用私刑处决叛徒的事件。中国很多地方也有私刑,比如民间对于小偷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暴力也是一种私刑,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或者个体的道德惩罚。

什么情况会出现私刑?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种情况:首先,冲突的双方是多数对少数;其次,是少数人冒犯了多数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或者短期的集体观念;再次,冲突事件处于国家和社会的结合部,处于法律法规监管的盲区,而被道德接管的辖区。也就是说,私刑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或者个体执行的道德暴政。

海珠这个事件,如果将其简单视为街头冲突,也未尝不可,地方也希望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件事发生的时机正处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关键时刻,在石家庄“第一个吃螃蟹”之后,一些地方在跟进,但是更多地方在观望,任何一个事件都引发围观,百姓的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微妙状态,就知道这件事情背后,有不少值得挖掘的意义。因为广州海珠这件街头事件,本质上就是一件私刑,意味着两位女性冒犯了不少人当下的对于疫情防控的看法。

疫情防控“二十条”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件防控政策的调整,它对社会心理影响巨大。随着全球范围内疫情缓和,以及病毒毒性的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慢慢放开,中国民众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慢慢对防控放松有所希望,并在大会闭幕之后、年底冲刺经济之前,不少民众的盼望之心变得急迫。“二十条”的出台,集科学调查、病毒演变规律、社会期盼和满足民意于一身,堪称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最为重要的防控政策之一。但当希望变成现实,人们突然变得慎重起来。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疫情防控,中国政府天然承担了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传统,以及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人们对这种“国家守护神”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如今迎来疫情防控政策的放松,如同封闭已久的房屋打开了一扇窗,人们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身子却本能地缩作一团。尤其是基层的不少百姓,突然到来的“松弛”的防控政策,可能让他们产生国家和政府“放手”的错觉,从而出现一种手足无措感和不安全感。这不是巨婴,而是习惯了受庇护。

发生在石家庄街头的现象就说明了一切。政府告市民书已经很明确地说明,很多方面已经可以放开,只不过每个人需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街头并未出现想象中的狂欢场景,人们不敢随意出门,不敢让孩子上学,匆匆回归家中;企业出台政策,依然要求人们出具核酸证明;楼下的隔离栏杆已经撤下,但是人们依然禁足家中……

你可以说这是疫情防控后遗症,也可以说是从封控走向自由的“不适症”,甚至可以说是《肖申克的救赎》提出的囚禁效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当下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不适应症,其中表现之一,就是非常之多的基层百姓心理和精神依然有“防控的围栏”,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大幅度跨越疫情防控的就围栏,就会触犯众怒,成为地方和社区的公敌。

重要的是,“二十条”只是降低了防控的若干规定要求,对于一些百姓来说,这并不意味着防控政策的大变化,仅仅是小部分的调整,距离放开尚待观察,具体还要看国家和政府明确出台放开政策;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已经急不可耐地认为这就是放开的第一步了,是大门已经打开了不小的缝隙,你只要偏一偏身子、转圜一下,就可以自由进出了。隔离的围栏不过是形同虚设,可以轻松跨过了。

广州海珠这个事发地的百姓属于前者,两位女性恰恰是后者。两位女性轻视了现实中的防疫政策和人们心理上的围栏,更何况她们被指认一贯不遵守防疫政策,结果就爆发了严重的冲突,按照通报所言,两女子“被工作人员和群众约束控制”,施以私刑。

今天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在疫情防控政策将开未开之际,会导致理解的巨大偏差,而这种偏差会导致非常之大的误解和冲突。如果政策的规定尺度分明,双方的认识泾渭分明,反倒互不干扰,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如今认识出现偏差,在大家的认识领域出现一块“公地”,大家都进入这片没有规则、没有约束的自由荒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行动,冲突难免发生。

但是,在这片荒地里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也没有明确的社会规则,对于攸关人身安全的疫情防控认识又截然相反,一旦发生冲突,人数众多的一方就会对少数的一方采取强制措施。

这种情况下,按照上面我们总结的私刑出现的三种情形,私刑惩罚就会发生。也就是地方的民众会对那些轻易越过防控的围栏、被认为威胁到集体生活秩序的少数人进行强制纠正。报警也没用,因为警察也缺乏执法的依据,而在现场这种紧急的危机情境之中,比如不守规则的人要强行冲关,现场负责者又需要制止这种危险的行径,各种各样的民间的惩罚措施就会拿出来。比如,反绑、罚跪、示众,等等。海珠的事件就是这样发生了。

问题是,如果情况仅仅是局限于广州海珠这个地方也还可以,实际并非如此。对于当下疫情防控政策认识不同从而导致认识偏差的情况,很多地方都会有。每个地方都会有少数人急不可耐地要冲出围栏的阻拦,要实现绝对的自由,从而冒犯更多的普通百姓。更多的人认为需要紧急制止,从而可能构成一个个小型的危机情境。在这个情境里,法律出现盲区,但强大的道德集体防御力量如同土地神一样冒出来,背靠多数人的道德手段就会发挥作用,私刑就会发生。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对于广州海珠的通报“搁置”法律争议的做法有所不满,但显然未获多数百姓的认可。正如一个遭受私刑的小偷,因为法律没办法实施令人满意的制裁,所以百姓用私刑伺候,即便是违法的,现场也不会有人为小偷维权。本质上是多数人认为这样的人冒犯了道德,而冒犯道德的人需要受到报应,而报应适用于道德法则和天谴法则,并不需要法律。

我们进行上述的分析,是提醒各地关注此类事件的发生风险。但是对于广州海珠这样的私刑,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反噬效应,因为对于女性的公开惩罚,尤其是这种落后野蛮的做法,会严重刺激法治社会的视觉,严重冒犯现代文明的法则,会给地方的声誉形象带来更大的危机。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防疫“二十条”面临着社会新现象、新矛盾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