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往往有个“共性”

燕志华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2022-11-23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观点,欢迎关注!
燕志华

近日,国内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因为不当的网络形象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比如湖北某地文旅局长扮演白衣侠客被认为“丑爆”,引来群嘲;某地一位女发言人也因为昂贵的耳钉和丝巾引发很大争议,地方纪委都介入了。

不少人将这种网民的嘲讽和批评视为一种网络暴力。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总体看来,网民对于领导干部进行议论甚至批评,是无可厚非的。原因在于,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而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影响力的源头都是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聚焦,比如权力,就可以定义为涉及大众的重要影响力,因此,掌握权力者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就是必须接受评论和监督。如果既想掌握权力,又不想接受批评和监督,这种想法反倒是“暴力”思维。

上述这些被围观、被批评的领导干部,以及更多置身事外的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应该就此总结,到底为什么会招致如此大规模的严厉批评?

不少领导干部或者企业高管会感到困惑:自己网络上的言行举止和在现实生活中几无二异,为何在现实中风平浪静,而一旦上网就招来狂风暴雨?这其实涉及到一个一般人没有关注到的秘密,那就是对其开展人肉者往往是周边的或者至少可以接触到的人。很多人在日常工作中已经制造了大量的不满,一旦上网就如同靶子上了线,就会引来炮击。

比如对于上文这位女发言人来说,昂贵的耳钉、价格不菲的丝巾对于一般隔着屏幕的人们来说仅仅是个饰物,只有身边的、了解这位发言人日常生活细节的人才会如此熟悉。一旦将衣饰明码标价放到网络,就会激怒网民,从而形成一个网络激流。这意味着,所谓的网络批评,更多的武器炮弹依然来自于线下、来自于日常现实。

这本身是符合网络舆情的规律的,那就是越是现实生活中掌握了权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网络上面的弱者和受打击者。在现实中,人们慑于掌权者的权力,一般隐藏了自己的怒火,但是掌权者一旦上了网,就如同出现在狩猎者的瞄准镜内,那就会成为精准狙击的对象。这本身就提醒人们,现实生活中要敬畏权力,敬畏群众,网络的力量在监督你。

说掌握权力者容易受到炮击,完全不是为了给一些领导干部开脱。事实上,如果掌握权力的人一直处于无人批评、权力运用得心应手的状态,那本身就是一个人生陷阱,贪污腐败不知不觉就会俘获你。今天的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对于现实中的不健康现象进行了降维打击,本身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完善,为掌权者和权力的使用配备了制衡的批评的环境,网络本身成为完善的制度的一部分,这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补偿机制,因此是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因此,遭到网络舆情批评的领导干部和一些公众人物,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究竟是哪些问题得罪了网民,收获了如此之多的网络批评?

就以那位扮演白衣侠客受到群嘲的局长来说,虽然事后也在网络和网民进行了交流,承认扮相欠佳,这种低姿态多少也挽回了一些影响,但是,不应该将此事认为是一种化危为机,乃至“审丑成功”。因为事件本身不是美的,是令人尴尬的,和地方推广文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当人们想到这位白衣侠客扮相的时候,带来的身心体验不是愉悦的,也很难赋魅于地方文旅项目。

可以设想的是,现实中这位局长在权力周边人群的簇拥中,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在商谈文旅推广的时候,有人高声提出:局长又高又帅,不如亲自上阵,扮演这个风流不羁的白衣侠客,肯定是口碑和市场双丰收!局长可能禁不住周围人群如此的拥戴,再加自己或也感觉不错,就这样半推半就上了轿子。这让人想起当年徐州某地的书记参加全国性大会归来,地方组织十里欢迎队伍,当时场景非常感人,但是上网之后反倒引发批评成为罪状。

我们完全可以将局长扮演白衣飘飘的白衣侠客的失败,归咎为古相的扮演对脸型和体型特别挑剔,现实看起来不错,但是一旦出镜头就是灾难;也可能局长扮演侠客本来就不错,但是网民故意挑剔等等。但是问题在于,无论是身边人行了吹捧,还是网民进行了各种挑剔,问题是局长本人在事先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这个故事有没有可能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当代版?更进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局长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一旦上了网,网民会怎么看?

可以说,有没有事先考虑到“网民怎么想”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得失和自身的声誉形象。我们在给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在普及舆情素养的时候,经常凝结为一句话,就是在做任何可能引发关注的事情,或者在重要公共场合管理自己言行举止的时候,只需要问问自己一句话:这件事如果上了网,后果会怎样?扪心自问之后,就可以冷静理性地给出答案,如果后背发冷或者发烫,那就赶紧停止!

这种换个立场,站在网络或者群众立场来看自己,或者如照镜子一样反观自己的思维模式,是正常人都可以具备的能力,但是这种我们今天称之为网络思维或者舆情素养的东西,却常常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空间里缺位,因此常常闹出不小的动静。

同样道理,内蒙古这位发言人或许因为平时比较注重外貌,所以也同样认为既然要上镜,那就更要梳妆打扮一下才算尊重镜头和观众,所以各种贵重饰品都跟着上了镜,但是没想到网民不光不买账,而且还进行了严厉质疑。对于网民质疑的能力和水平不相称、提拔背后是否有猫腻,这是另外一个话题,纪委会给出答案,但是如果这位发言人在上镜之前,问自己“网民会怎么看这样的豪华套装”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合适的做法?

我们并非是教一些领导干部学会演戏,如果确实有贪腐问题的,想来依靠演戏也是遮掩不了的,否则地下演技提高班肯定大行其道。但是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一个重要的职责是促进公共价值观的建设,而不应该因为自己不当的公共言行举止而对其有所减损。言行举止一旦不当,不光伤害公共价值,也严重影响个体的声誉前途。因此领导干部管理自己的公共形象至关重要,本身具有公共性。

人们对于领导干部依然抱以重望,更希望领导干部带领自己一起前进。在当下,绝大多数网民都是普通百姓,他们依然处于中等或者以下的收入。从很多的居民收入统计数字看,中国庞大的人口中间中等收入以下的群体规模是个不小的数字,更何况,疫情期间的经济遭遇了不小的困难,人们境况不佳更容易上网发泄吐槽。这意味着,他们对于网络上的领导干部的形象相当敏感在意。当看到网络上的领导干部有了另外一个面目的时候,难免会怀疑领导干部太任性,或者“不再是自己人”,是“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会抛弃自己单独前进的少数人。人们有理由对此质疑,并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质疑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网络批评和质疑的由来。因此,领导干部只要事先多考虑一下,“这个一旦上了网,网民怎么看”,往往能够避免绝大多数的问题的产生。

从那些招引来网络非议的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的思维模式里恰恰缺少了这个“思考模块”,缺少这个关键性的反省性的“自问自答”,这往往成了自己前进过程中一个巨大的深坑。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