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上线 | no.74 改造与重生

Deisgn 360° Design360 2019-05-17

承接着73期“设计×理想城市”,第74期“改造与重生”为杂志对年度主题“城市”的一个解构分支,意在探究设计如何改造城市内部空间。编者旨在与读者分享精彩的设计再造案例。我们能从中看到的不止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再造,更带有城市更替活化的艺术光亮。设计师让无法舍弃的历史文化日久弥新,用设计留住了时间,抓紧了历史,发人深省。




  no.74 | 改造与重生  



- book A -

影像

(向左滑动)改造前

未来以北工作室作品


- book B -

行跡


 ● 哥本哈根设计力 ● 

谈及北欧设计,人们大概会联想到极简风格和功能主义,但事实上,近年来北欧设计正在悄无声息地演变着。全球最佳居住城市,北欧设计之都,哥本哈根,其城市魅力来自设计的力量。丹麦人践行的生活美学中,设计的角色至关重要。此期“行迹”,编者走访了哥本哈根的设计据点HAY和Normann,拜访了设计师Jesper von Wieding和Sindroms杂志,意在找寻哥本哈根设计力的索骥和它的变化踪迹,或许他们能定义出一个别样的北欧设计。

(向左滑动)


- book C -

原力


 ● 专论 ● 

刘晓都

刘晓都是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建合伙人和主持建筑师、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及深圳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首届会长。

“用空间再造的方式创造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肌理的活力街区和保障性居住社区就可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 设计介入 ● 

城市改造面临哪些问题?

设计如何介入及进行调解?

看胡越和成直分析城市改造的痛点。

   胡越工作室   

北京

自2003年胡越工作室成立以来,设计完成了多种类型的建筑项目,包括观演建筑、文化建筑、旧建筑改造等。近年来,在从事设计实践的同时还非常关心建筑设计理论及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城市设计、旧城保护等设计领域。

“中国城市空间的现状是设计和管控的缺失,特别是城市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城市以及个体建筑实施技术规则后留下的废余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不是主动设计的结果,而是实施技术规则的附属产品。我以为大量城市建成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提升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



   察社办公室   

北京

察社办公室由成直在2016年创立。其广泛关注城市现实,并希望更细节化的观察城市现象。在建筑介入、文本阅读与写作、记录和对话,以及理论探索等多角度重新发现和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

“现下中国大城市,很像一战前后的美国,或者60年代的日本,经济腾飞。每块城市土地都悄然背上沉重的利益债务。能够表征城市形态的关键字或许是“资本”“政策”“公权力意志”而不是和个体更相关的“舒适”“亲切”“便捷”“尊严感”。其中诞生了大量“未完成”或者“失效”甚至“病态”的场所。他们需要一场设计介入,来进行调停或和解。”



 ● 城市赋活 ● 

来自建筑、装置景观等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介入城市空间,重新赋活城市。

  SPORTS  

雪城

SPORTS用乐趣和好奇心来平衡严谨研究的趣味方式来探讨建筑,他们的作品为已有的环境提供新颖且出乎意料的体验。

“SPORT工作室致力于研究小规模设计的介入是如何提升规模、把平凡变为非凡的。”



   Wutaopia Lab  

上海

Wutopia Lab著名建筑师俞挺先生和董事设计师闵而尼女士创办于上海,富有实验精神,不限于建筑设计,不拘泥于设计手法,通过刺探人关于生存和存在的欲望,进行建筑学和社会学的实践。

城市改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要应对复杂的人际、政治、经济关系,同时还要正确面对作为建筑师的雄心。



  WeWork  

上海

WeWork由Adam Neumann和Miguel McKelvey于2010年在纽约创立,通过实体和虚拟形式为全球20多万人提供空间、社区和服务。WeWork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空间,它将传统空间转变成出彩的共享工作场所和活力的社区场所。

我们用空间把人们和最好的设计、技术和社区连接在一起。重新想象、重塑、更人性化地对待我们的空间、建筑和城市。



  James Law JP  

香港

James Law Cybertecture以创造了用技术来缔造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来减轻人类痛苦的科建哲学而闻名。

OPod Tube House是建筑领域的一项创新之举,相比起风格,更优先考虑人本身。



   FON STUDIO   

北京

未来以北工作室抱着对设计美学的敬畏之心参与到空间、产品、视觉等诸多实践中,坚信开放实验和理性分析所碰撞出的有趣能量。他们的作品“春风习习读书会”是国内第一家杂志图书馆。

空间改造是一种有趣的抽象的交流,是当下的使用者用新的材料和建构方法去和老房子原有的材料、结构进行的一场对话。


- 180° -

专题


 ● 关于网格的思考 ● 

东京TDC 2018的全场大奖被Prill Vieceli Cremers工作室拿下,得奖作品是一本应用了乱七八糟的图片拼合方式的地下出版物,其凌乱的版面看似不遵循严谨的网格系统。这样的结果引起了本期180的网格专题,由中外设计师一起探讨网格的意义。

A Black Cover Design

A Black Cover Design (简称:ABCD)以平面设计为核心的创意工作室,ABCD 一直强调设计在表现上的特殊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这为他们赢得了认可及众多国际国内奖项。

“网格系统绝对不是用来限制想象力的,相反,你可以通过理解和运用网格,偶遇到超越想象的画面。”



Studio Feixen

Studio Feixen致力于创作视觉概念,无论是平面、室内、时装、字体设计还是动画,他们都乐于尝试各种挑战。

对多数设计师来说,在边界内思考及建立边界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对我们来说,这是最正常的事不过了,它就是我们思考的方式。



why not associates

Andy Altmann、David Ellis和Howard Greenhalgh共同创立了跨界设计团队Why Not Associates,致力于挑战平面设计的界限。

“网格设计的原则其实没有太大改变,无论是印刷还是数字领域,网格依然是大部分平面设计的主心骨。”



LOG Creative Bureau

LOG Creative Bureau是由Pascal Huot和Isaac Vallentin共同创办,Huot和Vallentin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本来的意图也不是去加入设计行业。LOG的概念只是他们原本组合“艺术摇滚乐队”计划的副产品。

“在所有的项目中,我们使用网格作为表达想法的工具。”



Studio linehorst-emme

Studio lindhorst-emme专长于平面设计和排版印刷,尤其是书籍和海报设计。

“网格是规矩,是充当设计首要线索的法则。即使某个项目看起来似乎没有网格,网格突然存在。”


- 270° -

交流


 ● 中岛英树个人展览——幻景:中岛英树 ● 

中岛先生的成长与发迹在日本的平面设计师当中并不是那么系统化,更多是作为一个个体对整个时代环境的突围。在中岛的设计中,他将“实体”本身的存在意义放大到了极致,不管是屏幕媒体或是纸媒,都无法准确还原“实体”本身,现场观看与“实体”具有唯一性。“实体”是体现中岛设计态度的实践载体,也是他向观众发起阅读挑战的视觉媒介。

> 策展方 <

邵年

平面设计师,2015年合作成立高潮工作,2017年合作成立XYZ Lab。主要从事品牌形象、书籍、展览视觉等相关视觉工作,同时也致力于出版物与展览的策划与传播。

虞琼洁

虞琼洁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及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2011于杭州成立非白工作室。围绕平面设计工作,努力拓展展览、事件、实验与跨界的可能性。


> 设计师 <

中岛英树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 于1995年创立中岛英树设计公司,现为AGI、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会员。

在日本,印刷物之类具有实体的设计也越来越少。文化的倒退以及对自由的偏离,使得自由在作品中渐渐消失。于我而言,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偏离实体的设计潮流具有短暂性,像波浪一样终究会重新回归到实体中来。



 ● 不莱梅艺术学院 ● 

肖勇曾于2006年参加互动媒体论坛时到访过不莱梅艺术学院。这所大学有两个校区:威悉河畔的艺术设计校区和老城中心的音乐校区。艺术设计校区主要有自由艺术、集成设计和数字媒体三大专业方向,各学科间有很高的关联度,学生可跨专业选课甚至跨专业进行毕业创作。

> 推荐人 <

肖勇

肖勇,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第七工作室导师,曾留学芬兰、德国和丹麦等国家。肖勇曾获“中国设计贡献奖之中国设计十杰”称号,并多次担任国内外重要展赛设计评委,还曾任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副主席。他现为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执行委员。

 “Tania教授认为问题远比答案更值得鼓励。”


> 学院交流 <

Tania Prill

Tania Prill于2001年共同创立了Prill&Vieceli工作室,并于2011年更名为Prill Vieceli Cremers,《Under the Radar, Underground Zines and Self-Publications 1965–1975》获东京TDC的全场大奖。现任不莱梅艺术大学字体设计教授,并开设视觉联合学院的硕士课程。

世界瞬息万变,设计和艺术教育在改变或恰恰相反,而作为人类的我们也在变化。平面设计的未来教育不能有一个指定的方向。学生们必须学会快速地解决范围更广、层面更深、内容更千奇百怪的难题。


Sandra Doeller

Sandra Doeller曾在Prill&Vieceli实习,在2009年创立“Doeller&Satter”工作室。2013年,她开办了“Bureau Sandra Doeller”工作室。她是“法兰克福e.V. 设计协会”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近年来她为年轻设计师们和出版商们组织举办了一场自行出版展。


赵沅沣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学士学位。2016年起,入读德国不莱梅艺术大学语言与传播工作室开展硕士项目研究。他的创作注重对概念的思考、受众的介入以及跨学科媒体或形式的表达。


Anja Enders

Anja Enders毕业于不来梅艺术大学的硕士学位课程,重点研究、观察并俏皮演绎了与绘画相关的欧洲字体设计历史。


Julia Meuter & Simon Barth

Julia Meuter是一位跨领域设计师,采用以系统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她出生于那不勒斯(意大利),并在佛罗伦萨国际学校学习工业设计。她目前正研读HfK Bremen综合设计硕士课程。

 

Simon Barth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和摄影师。他在HBK Brauchnschweig学习了两个学期的工业设计,目前正研读HfK Bremen综合设计学士学位。


Lisa Rein

Lisa Rein正致力于研究调研、平面设计和艺术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L.R.利用了各种模拟和数字技术,从荧幕和铅印的表述排版到写作和编程。


- 315° -

视野

315°栏目每期将邀请一名资深设计师来推荐他们心目中极具潜力的新锐设计师。这一期,编者邀请了李永铨来推荐设计师——萧剑英。

李永铨

李永铨是香港知名设计师、品牌顾问设计人、及AGI会员。他的设计风格独特,以黑色幽默及视觉大胆见称,其设计理念是能够在市场上创造有影响力的设计才能体验设计人的价值。

萧剑英是一位有个性而又了解市场需要的设计师,实属难得!


萧剑英

萧剑英是香港独立平面设计师。他将自己定位为角色设计师,试图探索角色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他在角色设计和插图等作品中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作品散发着乐观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每个人。

“个性是建立在观点之上的产物,与市场需求其实并没冲突。”



- end -




No.74 改造与重生 即将上线


4月11日到4月14日 24:00  8.8折包邮


4月15日至线上店全面开业前 8.8折


越早买,优惠越多!

狂扫二维码 猛戳阅读原文购买74期杂志


☟☟☟





点击购买NO.74期《改造与重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