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成:初畏作人父 |一位80后爸爸的教子心经

2015-07-05 土著民
「文艺·思想·记忆·前沿」
天天原动力 · 自在土著民


作者和女儿


初畏作人父

文/刘成


最近几个月间,宝贝千金接连住院,支原体病毒感染、迁延性肺炎、手足口病一一“中标”,令我辗转奔波于单位、医院、家之间,忙得焦头烂额、身心俱疲。回想女儿出生至一岁半的那段时光,满是欣喜,尽是憧憬——几乎不要去医院,无需懊恼于这些个烦人的事儿——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针管里流淌的殷红的血液、眼前晃来晃去的白大褂、压抑得几乎让人窒息的空气……无论如何,也让人心情愉悦不起来的。

疼惜自是刻骨的,烦恼也是短暂的。作为一名“八零后”父亲,年纪不小也不大,总是要思考如何育儿才是勉强称职的,而不单单是反省这几次孩子生病住院的教训。

坦而言之,一个字:畏。突然间有些畏惧了,应该说,不是那种极力想要逃避,不愿承担责任的畏惧或恐慌,相反,正是认为责任重大,生怕在育儿上出现稍许偏差而导致种种恶果共食——比如,李天一、郭美美们不就是溺爱和骄纵的“正品”么?

思来想去,四个字。一曰“养”,二曰“育”,三曰“化”,四曰“成”。

”的繁体字为“養”,无疑以食为先。要义有三:一是健康饮食。饮食应以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注重卫生,垃圾食品、饮料能够不吃(饮)尽量不吃(饮),底线是不能常吃(饮)甚至饮食成癖;二是营养均衡。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平衡才是根本法则。绝非某物多吃多饮则好,过犹不及。粗精、荤素、熟生皆需搭配合理,以求营养均衡;三是以食代药。药本不是好东西,食物既是生活必须,在中医来看,又与药物同宗同源,故可为药品的最佳替代。尤其是抗生素之类,不可依赖滥用,否则,体质每况愈下就会越加积重难返。

”,其要义在于教育、培育。教育重短期,甚至是一时一事,一字一句,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足令父母欣喜;培育则重长远,十年树木,切忌心急,非以规律和孩子兴趣特性为前提不可。拔苗助长绝不可取,跟风施压亦非良策,应着重于对“三常”的培养。一是常识。常识,既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又包括生产生活常识。很容易学习,並不难懂,关键在于全面与夯实。有了厚实的常识基础,便可知道“是什么”。若天分尚可,所谓“奥数”之类,至少习之不难,有进一步发展之可能;若属中资,成绩也能应对考试游刃有余;二是常理。浅显而通常的道理,是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孩子应当学会用常理去回答“为什么”;三是常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教给社会、家庭、伦理、人性方面的人之常情。由此,加上常识、常理,孩子便可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怎么办”。

”有“三化”。一是强化。强化分为正面强化与负面强化,说白了,即奖罚分明。其实,这只是初级或言低级阶段。因为,孩子尚不晓事,只能通过外在的奖罚来应对其正确或错误的言行;二是变化。强化之后,要使之发生根本变化,养成良好习惯,否则强化就无意义;三是默化。言传不及身教,潜移默化才是高境界。这有赖于父母自身的言行端正,长期营造良好氛围,並且不要给予压力,与孩子交朋友,平等交流沟通,比什么都重要。

”乃结果,亦有“三成”。一是成长。孩子长大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蜕变。不仅是身体外表的,更是心理智识的;二是成熟。孩子的成熟,必须经历风雨,否则,“温室里的花朵”,即便娇嫩鲜艳,亦缺少成熟的魅力,不是真正的成长,只是单纯的年岁增长。即便到了三十岁,依然可以如孩子般任性,教父母头疼脑热愈加不敢放手;三是成人。易中天先生说得对,不要指望孩子个个成龙成凤,只要成人便好。诚哉斯言!能够让孩子身心健康成向社会,有足以安身立命的技艺本事,堂堂正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就已经成功了,做父母的也该感到欣慰和自豪。绝无必要艳羡张家老三留学美国摘了博士桂冠或者李宅老二是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之类,否则,便是自我否定,自寻烦恼。

搁笔至此,心想,若干年后,我的孩子长大了,会不会理解我的一片心意呢?如能,便不负我深夜为她(他)写下这些啰嗦的字句了。

作者:刘成,土著民特约撰稿人。独家授权作品,谢绝转载。




「土著民,那些我们回不去的过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投稿 136hc@163.com

详情请回复“投稿”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